包玲鈺
《小朋友》于1922年4月創刊于上海,屬于兒童綜合讀物。該雜志由小朋友編輯部成員編輯發行,中華書局任總發行所,主要負責人有黎錦暉(主編)、陳伯吹、潘漢年等。從1922年創刊到1954年改刊,除去1937—1945年因為全民族抗戰爆發而被迫停刊,《小朋友》雜志以其獨立形式存在于報刊界共24年。在此期間對兒童的塑造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朋友》雜志本身就是針對幼齡兒童設計的。當時,社會對兒童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因此需要進行新的教育。在進行新教育時,又不能完全脫離中國傳統文化,所以在敘述故事時,大多采用中國古代的元素,圍繞心存善意和勤奮學習兩大主題來創作,借此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精神。
1.心存善意
對心存善意這一主題,編者主要是從正反兩面進行描述。在正面描寫中,編者極力傳頌“好人好報”這一傳統觀念。在雜志的第一期,講述了貧窮家庭的張三和富有家庭的王春生的故事。故事中養尊處優的王春生在困難面前手足無措,而貧困的張三靠其聰明勤勞,最終擺脫了貧困。該故事鼓勵兒童要心存善意,助人為樂,學會獨立。1925年145期21~27頁童話《三個愿望》的故事中講述了窮人心存善意,在仙人的幫助下過上了富足的生活;而富人內心險惡,甚至詛咒他人,最后害人害己,人財兩空,家破人亡。在反面描寫中,長篇故事《十姊妹》,在抨擊龐大娘的翁姑時,刻畫出傳統封建禮教下嚴厲、苛刻的婆婆,后來又講到了“大胡子害死了十姊妹的丈夫,所以十姊妹為夫報仇,害死了大胡子的兒子”,最后通過農夫所說的“冤仇宜解不宜結”,不要過分計較人生得失。
2.勤奮好學
該時期的兒童作為首批新時代學生,仍舊應該發揮勤奮好學的優良傳統。《懶孩子不懶了》講述了最先主張“讀書無用論”的三個懶孩子尋找蜜蜂、螞蟻、小鳥、甲蟲等玩耍,但是這些動物它們各司其職,表明“并沒有功夫陪他們玩耍”[1]。最后三個孩子發現只能通過自己的學習,才會更了解其他動物,其他的動物才會同他們玩耍交流。在此過程中,他們獲得了真正的快樂,也增長了見識。除了鼓勵兒童學習外,《小朋友》雜志還給出實質性的幫助——制訂暑假計劃。例如,在《寶貴的暑假》中,作者遵循“寧可少定,以免名實不符”的原則幫助小朋友制訂暑假計劃,這對兒童學習習慣的養成起了重要作用。
對封建思想和封建社會的抨擊。《螞蟻王大出殯》通過描寫螞蟻王出殯的故事,向兒童介紹辛亥革命后清朝覆滅的情形[2]。這則故事結合當下的時事,以恰當的語言和較形象的寫作方式為兒童介紹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加深了兒童對清朝覆滅的認識和理解。繼《十姊妹》之后,黎錦暉又創作了《十兄弟》,在這個長篇故事中,黎錦暉對封建思想進行了嘲諷和抨擊。比如,64期38~41頁借胖大娘游西湖途中所遇到的算命、看相、測字、占卜等,由這些“先知們”對胖大娘和十兄弟的遭遇進行預測,但是所測結果與既有的事實相去甚遠。通過胖大娘和十兄弟對“先知們”的嘲諷透露出作者對算命等封建迷信思想的諷刺。同時,也間接地告訴兒童,作為新時代之下成長的兒童,應該高舉科學的旗幟,自覺抵制封建愚昧思想。
新文化運動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的主張,掀起了全國的文學改革熱潮。而作為新時代關注兒童的重要雜志,《小朋友》也承擔起兒童文學改革的重任。改革主要是從自然科學和思維科學兩個方面來宣傳科學文化知識。
第一,自然科學。《小朋友》103期介紹了《飛艇和飛機》,通過對飛艇和飛機的形態、上升的原理和功用的分析,指出各自不同的飛行原理,來對飛機和飛艇作本質區別,在普及二者的相關知識的同時也加深了兒童對二者飛行原理的實質性理解。在人與自然上,344期《美麗的鳥》分別介紹了不同鳥類的樣貌和原產地,如來自歐洲、亞洲的金翅雀,原產于大西洋的金絲雀和花雛等。345期“戶外游戲”之《打電話》,通過“傳話筒”的游戲讓兒童知道聲波的原理。通過游戲的方式將原本抽象的物理知識變得更能讓兒童接受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展了他們接受知識的廣度和深度。
第二,思維科學。考慮雜志受眾群體的年齡,思維科學的知識普及是結合在自然科學之中的。封建社會時期,人們把“鬼火”看成是不祥之兆,認為是鬼魂作祟,而《小朋友》雜志在350期《在暗中發光的洞》對其進行了科學的解釋,指出“鬼火”只是動物肉體腐化產生的磷質跟空氣接觸后所發生的燃燒作用,又因為它質地較輕,所以能夠漂浮在空氣中。《小朋友》雜志通過這種對某些傳統封建迷信思想進行科學解釋的方式,來建立兒童的思維科學觀念。文中提到地處南太平洋的“鬼火洞”,當時該地的人們對其也是充滿了恐懼,后來在探險家的細細探索下證實那群“鬼火”是一種為了捕獲其他小昆蟲的昆蟲所發出的。作者用上述實例是想引出“萬事都要用科學精神去探求真相”這一結論。由此可以看到,通過這種方式,為兒童普及常識和傳播科學文化是其直接目的,但根本目的在于促使他們的思維方式發生轉變。對文章所傳達的思想經常在故事的文末有所概括,是屬于《小朋友》的“太史公曰”。
1928年末到1929年初,雜志新設“演說壇”“黨議淺說”“革命故事”三個欄目,這三個欄目大多是緊跟當時國內外的政治形勢來進行設置的,主要涉及同時期國內的政治、經濟等。
“演說壇”這個欄目更多是給兒童講述中國近代以來所遭受的歧視和壓迫,主要講述的是當時國際國內的形勢和變化。首先是國內,題材大多來源于中國近代史上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在348期“演說壇”欄目中,講述的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期間,日本為占領中國所做的“努力”,從中可以看到日本侵略者的丑惡嘴臉;350期《反對義和團的人》中指出反對義和團的聶士成一死,清政府失去了一位大將,作者認為這是天津被聯軍占領的重要原因[3];從《門戶開放》一文可以得知,除了國內形勢分析之外,還注重到了國際形勢的變化,以及在此變化之下各帝國對瓜分中國的態度和措施。同時也切中要害地指出,美國打著“門戶開放”的旗幟,實質卻是希望在列強瓜分中國的時候分一杯羹。以這樣的方式來增強兒童的愛國熱情和對列強種種惡行的區分辨別能力。讓兒童明白國家正處于一個什么樣的環境,也讓兒童了解帝國主義的殘暴和侵略行為的無恥。
“黨議淺說”欄目是從338期起到349期止,主要是在孫中山先生的各種著作中摘錄幾則“中國國民黨黨義黨綱,用淺易的文體,簡單地敘述出來”[4]。這使得兒童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接受當時較為先進的文化,從而更好地做到以我為主,為我所用。340~342期中,“黨議淺說”欄目對民族、民權和民生的三民主義作了簡單的描述。341期的《聰明的建議》中,編輯以隱喻的方式將主人公銀邦比作侵略中國的列強,村長比作近代清政府之下腐朽的統治階級。故事以銀邦向村民兜售大量劣質低廉的商品使村莊變得窮困開始,村民通過在青年的啟發下反對銀邦的經濟侵略最終達到驅逐銀邦的故事結尾。這則故事同晚清以來中國的遭遇尤為相似。文章通過這種方式希望能夠激發兒童的愛國主義熱情,在文末也可以看到作者認為能夠有效抵制西方侵略的方式就是反對他們的經濟侵略。344~346期是對孫中山先生建國方略的闡述,孫中山先生把建設時期分為“軍政時期”“訓政時期”“憲政時期”。這三個時期包括三個部分建設:心理建設—行易知難;物質建設—實業計劃;社會建設—民權初步。后來在349期“黨議淺說”停更后,載耘先生又新編輯了《黨議小業書》來進一步介紹孫中山先生的黨義。
“革命故事”欄目從326期起到348期止,持續了22期。主要編者達年君將“革命故事”的時間線放在“辛亥革命”這段歷史時期,先是追溯了武漢起義前的各種起義活動,又講述了中華民國建立的艱辛歷程,后來又敘述了各軍閥間禍國殃民的種種惡行,在此過程中也講述了近代中國仁人志士為實現民族解放、國家獨立所做的努力。通過這種方式,使得在民族危亡逐步加重的情況下,培養兒童的愛國熱情和國民的命運共同體意識。
有利于幫助兒童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從而正確看待東西方文化。新文化運動期間,大力宣揚西方民主與科學的思想,但是卻忘了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因此在大肆宣揚西方文化之后,將文化的關注重點轉移到如何正確看待中西方文化上則顯得尤為重要,而《小朋友》雜志則回答了這一問題。這對于兒童文化觀的發展以及對培養合格的新時代國民起著重要作用。有利于幫助兒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通過對兒童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思維科學的培養,幫助兒童樹立科學的思維來看待問題解決問題。在那個動蕩的時代,要讓兒童真正地認識到國家正處于危難之中,同時也要他們認清國家的未來需要他們的覺醒。
《小朋友》雜志時時調整讀物的相關內容來加強同社會的聯系。在弘揚傳統文化中,也會選擇適合該時期、該年齡段的兒童美德進行傳頌;在普及西方科學知識方面也是要求兒童從小處做起,從行為習慣著手;在刊登時事方面,也是有所取舍,重點突出不忘國恥的部分,而這些正是當時對兒童的要求,有利于促進兒童教育向更深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