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鍇
(呼倫貝爾學院,內蒙古呼倫貝爾 021008)
高校的教育主要就是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對于民族地區的教育工作來說更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培養民族自信是我國不斷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民族地區高校在教學的過程中怎樣更好地利用自己的特色文化進行自信教育工作的開展,是教育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在開展文化自信教育工作的時候,最重要的還是加強民族團結的教育,讓學生清楚地了解到民族團結的重要性,并且讓學生能夠認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就要求學生要擁有非常強烈的民族團結意識,在進行民族地區建設的時候,要樂于付出,相比之下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還是比較落后的,要想加大民族地區的發展,提高其經濟水平,就應該加強自身文化人才的培養,并且引導學生投身于自身地區的建設發展當中,這樣對于加快我國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文化自信是根據當下我國的發展提出的,表現出了對于我國歷史文化民族文化的關注。文化自信主要就是民族文化自身的自信,提高自身對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認可,充分的了解民族地區獨有的特色文化,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更好地利用特色文化進行。同時能夠對外來文化進行改造,文化自信主要是自身價值觀的一種體現,是民族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引導人們追求正確發展的價值觀,提高自身文化精神的發展,讓人們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加強社會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
高校在開展教育工作的時候,應該加大文化自信的教育培養,重視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是高校教育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高校在進行文化自信教育的時候主要是堅持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為民族地區經濟水平的進步發展提供良好的人才基礎。民族地區的文化自信建設還應與該地區的特色文化的建設發展相結合,同時還應該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堅持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黨的指導思想,緊跟發展步伐,加強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在教育工作開展的過程中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培養高素質發展的人才,同時還應該引導新時代的人才投身到我國經濟建設當中,促進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使其能夠緊跟新時代發展的步伐,有效地提高人們的經濟生活水平。
從當下民族地區高校文化自信教育來看,文化自信教育基本都是利用思想政治課程的理論知識開展教育工作而已,對提高學生文化自信還是存在很多的不足。民族地區在進行文化自信教育的時候大多學生對于民族文化的了解相對比較深入,但是對于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了解不是特別的清楚,大多學校在開展教育工作的時候只是注重學生專業文化的教育,對于學生的文化自信的教育重視程度不夠,特別是進行一些實踐課程教學的時候還是會存在很多的問題,教育方案與實際的教育工作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存在不足,所以在教學的時候教師應該加強學生文化自信實踐的教學,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能夠將所學的內容充分地展示出來。并且民族地區高校的教學模式相對比較單一,不夠豐富,與實際的教學需求差距非常的大,應不斷地進行創新,使得教學模式更加豐富,結合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不斷地進行實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能夠充分的了解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影響,并且深入的了解和認可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2.2.1 民族地區的經濟水平相對比較落后
民族地區相對我國發達地區來說,經濟水平還是比較落后的,在教育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還是存在著很多的不足,教育設備的落后,并且教育工作者對于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意識不是特別的強,所以導致在教育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問題,同時教育管理規劃工作人員的缺乏,導致教育工作在開展的時候還是會出現一些不足,嚴重影響了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2.2.2 學校硬件條件的影響
對于民族地區高校的教育來說存在很多的因素制約著教育工作的進一步發展,在進行教育條件建設的時候由于經濟條件比較落后,學校的建設資金缺乏,大量的專業化人才的流失,導致民族地區高校在開展教育工作的時候出現了很多的問題。并且民族地區的生源相對比較繁雜,導致很多學生在進入到大學校園學習生活的時候,出現很多的不適應,對于一些自制力比較差的學生來說,學習的積極性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學生在進行民族文化學習的時候學習興趣也不是特別的高,導致民族地區高校的教學質量一直得不到提升。并且因為學生對于民族文化的認識不夠,所以在進行民族文化教學的時候教育工作很難實施,給學生文化自信的教育工作開展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嚴重地影響著教育活動的進一步開展[1]。
2.2.3 外來文化的消極影響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外來文化的不斷融入對我國教育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外來文化對于我國民族地區高校教育工作開展的影響,一些文化消極方面的大量傳播導致學生受到消極文化的影響,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不重視。并且嚴重影響著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導致學生對于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認識與了解不夠深入,并且學習的時候興趣與積極性不是特別的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也得不到很好的發展[2]。
2.2.4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造成的影響
隨著網絡時代的不斷發展,新媒體的發展速度也越來越快,新媒體的進一步發展影響了學生的生活以及學習方式,導致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很好地滿足當下教學過程中的需求,新媒體讓學生的學習生活更加的豐富,學生的學習視野也得到了很好的拓展,讓學生能夠了解到更多的知識,而不是單純的局限于課本的內容,但是民族地區的教學相對比較落后,在教學過程中基本都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并且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大都是基于教材內容進行的,已經不能很好地滿足學生對于知識的需求。新媒體網絡讓學生接收到了很多外來文化的影響,不管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都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學生在接受傳統文化學習的時候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學習興趣也得不到提升[3]。
在進行民族地區高校學生文化自信教學的時候,應該結合當地的文化特色進行教學方案的制定,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科學合理的安排教學,讓學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重要影響,并且了解到民族文化在傳承過程中對人類文明的進步產生的影響[4]。同時教育工作者還應該了解我國的發展過程中的國情,除了讓學生充分的了解民族文化以外還應該了解我國的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并且認可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堅持黨的領導。教師在進行學生文化自信教學的時候,還應該更加注重引導學生投身于當地經濟文化的建設發展當中,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提供相應的人才支持,促進其進一步的發展,為人們的生活提供良好的經濟支持,促進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我國民族地區的經濟與發達地區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高校大多教育工作主要就是為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持,所以在進行人才培養的時候應該根據自身發展的需求,科學合理的安排教學任務,培養使用型的人才,并且讓其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5]。
通過對學生進行民族文化的教學能夠讓學生了解到我國紅色文化,比如,抗戰期間我國人民不放棄堅持民族解放,在長征的過程中不畏艱難依然堅持前進,吃苦耐勞的精神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所以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應該讓學生充分的了解民族文化當中積極向上的部分[6]。
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將教材當中的思想政治課程作為文化自信教學的基礎,結合實際教學過程中的需求科學合理地進行教學方案的制定,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民族地區高校學生文化自信教學質量的提升有著很大的幫助,能夠讓學生充分的了解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并且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民族文化的學習當中,讓學生能夠充分的掌握和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并且了解到民族文化的重要影響[7]。在學習的時候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民族文化學習當中。
在進行文化自信教育的時候,應該結合民族地區的文化特色科學合理地進行教學方案的制定,首先讓學生對自身地區的文化進行了解和掌握,逐步引入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讓學生充分了解并且認可,擁有民族自豪感,對于促進我國民族地區在發展過程中堅持黨的領導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所以在教學的時候應該充分的利用民族文化的優勢合理的安排教學,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這樣進行教學對于提高教學效率有很大的幫助,并且對于提高教學質量也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民族地區高校教育是推動當地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進行教學的時候,高校應該以積極的態度進行文化自信的教學,弘揚民族地區的文化精神,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民族文化,并且能夠走進民族地區去學習和了解文化,對于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所以在進行民族地區高校學生文化自信教學的時候應該注重學校與當地文化共同開展教學,促進我國民族文化的進一步弘揚和傳承,對于我國民族文化事業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學校在進行文化自信教學的時候,要充分的利用文化之間互補的差異進行教學,能夠讓學生了解到更多不同的文化,并且將傳統民族文化的優點充分的接受,并且能夠在未來的生活學習過程中更好地進行文化的發揚。
綜上所述,民族地區高校在開展教育工作的過程中,學生文化自信的教育工作是教育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所以教育工作者應該特別重視學生自信的培養。民族地區的經濟水平相對比較落后,就需要自信并且擁有高素質文化的人才來建設和發展地區經濟,所以民族地區高校在進行學生文化自信教育的時候,應該根據自身的發展合理的安排教學方案,保證能夠更好地滿足當下教育過程中的需求,使其能夠有效地提高文化自信教育的質量。從我國經濟水平的發展來看,民族地區還是需要不斷地發展才能緊跟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高校在進行學生自信教育的時候應該根據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進行教學,結合學生學習的個性特點,將自身的文化融入其中,讓學生充分的了解自身地區的特色文化,并且加強自身自信的培養,對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與此同時,還應該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同時也要讓學生了解到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并且認可我國的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地區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斷地發展促進民族地區的經濟水平的提高,為人們提供高質量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