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爽
(廣東省文化館,廣東廣州 510000)
中華五千年的人文歷史,孕育了深厚、璀璨的民族文化,具有不同特色的民俗文化更是絢麗多姿。尤其是廣東的飄色民俗更具有華夏民俗的典型特征。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化、工業化導致一些傳統民俗文化瀕臨流失的狀態;同時一些地方為了追求所謂的政績和經濟效益,對一些民俗進行不合理的開發利用,更有甚者制造虛假的民俗吸引游客,破壞了民俗文化的原生態。怎樣保護傳承民俗文化,是相關部門需要認真探討的課題。
隨著中原漢人的不斷南遷,“飄色”民俗文化便開始在廣東一帶得到完善,并在清代發展到鼎盛時期[1]。從明代開始,嶺南地區的一些地方戲劇種類就已經成型并受到民眾的喜歡,其中最典型的有粵劇、潮劇、漢劇等,每當有喜事或者節日到來,當地民眾都要進行戲劇歡慶表演。但在清朝咸豐時期卻有所改變,因為粵劇名伶李文茂支持太平天國運動引起的,朝廷下詔解散所有戲班,對戲曲演出明令禁止。每一個景屏都是一個漢族的歷史故事或者是英雄人物。抬著“舞臺”在街上巡游時候,色板上的彩帶顏色鮮艷,異彩紛呈,隨風飄舞,這就是最初的“飄色”的由來。
南崖口飄色,距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了,每年農歷五月初六當地居民都會自發集中起來組織飄色巡游,浩浩蕩蕩的巡游隊伍穿梭于廟宇、大街小巷之間,觀看人數多達百萬,場面十分壯觀。南崖口村是位于廣東省中山市東南部的一個小村莊,與翠亭村相鄰,翠亭村是孫中山先生的故居,每當中山市有盛大活動時,都會恰巧趕上中山南朗崖口飄色巡游,像2016年孫中山150 周年誕辰時,也恰好有中山南朗崖口飄色巡游活動,極大地豐富了當地文化。而中山南朗崖口村最具特色的一點是中山南朗崖口村是珠三角區域內唯一的人民公社,自從20 世紀80年代初以來,人民公社制度開始在當地實施,直到現在,依然在實行人民公社制度,土地仍然是由當地生產隊負責,集體土地資源也多是由集體負責對外出租經營。中山南朗崖口飄色是最具當地特色的飄色民俗,主要是由于中山南朗崖口不僅具有特色民俗活動飄色,同樣具有令人羨慕的海景田園風光,兩者結合,形成了具有獨特美的中山南朗崖口飄色。
臺山浮石飄色是由清代舉人趙家壁上京會試時,在觀看陜西飄色的時候識破了訣竅,并掌握了飄色的技藝并帶回家鄉,至今已經有200 多年的歷史,形成獨具特色的廣東浮石飄色。浮石飄色近年間不斷地獲得省內外的大獎。每年的三月三、九月九當地居民都會舉行飄色巡游,由瑞獅鳴鑼開道,旁邊伴有舞獅、舞龍等藝術表演組成一個方隊,游遍全村的所有坊街。這種獨具一格的表演方式很快受到了親朋好友、鄰里親朋的喜愛,每當舉行巡游時,都會有很多外鄉人不辭辛苦跑來觀看,后來,在諸位鄉里鄉親和有關單位的資助下,浮石飄色從20 世紀80年代末開始逐漸走出家門到澳門、江門、中山等地表演,非常受當地人們的歡迎,浮石飄色隊伍儼然已經成為“活動的民間藝術活動品牌”,之后在澳門回歸祖國時,浮石飄色隊伍也曾受邀參與巡演,這樣壯觀的陣容和色彩的多姿吸引國內外的游客,讓各大媒體和攝影愛好者蜂擁而至。浮石飄色多以傳統故事為主題,像嫦娥奔月、趙子龍一人一騎救阿斗、昭君出塞等,而且其中最大的特點就是色仔和色女,兩位扮演者的精神狀態直接影響到整個活動的水平。
沙灣飄色是清代年末時當地民眾創建的一種寄托其對粵劇喜愛的活動形式,通過當地民眾的不斷完善,最終發展成為現在的沙灣飄色。北帝原俗稱北方神靈,也是被人們敬仰的水神,基于沙灣的水鄉特點,民眾自然會把北帝供奉為本地的保護神。每年的飄色娛神活動開始的時候,具體形式是由鄉村里各坊里輪流組織活動,每次制作的色板二十到三十不等,參加活動的每一個人都無比虔誠,用自己的表演酬神的特殊方式與神靈進行真誠的溝通,對北帝一年中對眾生保佑進行答謝,祈求北帝繼續保佑來年風調雨順,安康幸福。古時沙灣鎮有李、趙、黎、王、何五大姓氏,其中何姓人最為富有,宋朝年間,五大姓發展迅速,而在當時幾乎所有富有的家族都非常重視功名,五大姓氏族人也不例外,族里投入大量財富支持族人考取功名,反過來,功成名就的族人又繼續為家族出力,長此以往,五大姓愈加興盛,為了凝聚家族力量,當時的五大姓氏都在修建祠堂,在當地經濟發展和宗族祠堂的影響下,沙灣飄色也得以進一步發展[3]。廣東沙灣飄色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同時,也不斷地進行完善和革新,在一些技藝作品中結合了一些科技元素,讓古老的藝術形式更有了時代氣息。
一個民族要想生生不息地發展,不僅是靠人類的繁衍功能不斷增加新成員,更要加強對人的道德行為的規范,否則就會天下大亂。如果說法律是約束人的社會行為的工具,那么約束人道德情操的就應該是傳統的民俗了。科學研究發現,人的潛意識往往會左右人的思維行動,然而潛意識究竟是一種意識形態還是一種思維,諸多學者也有不同的看法,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潛意識多半源于我們的生活環境的影響。也就是說我們從小到大耳濡目染的就是祖先遺留給我們的民俗文化。在古代廣東被稱為“南蠻之地”,也是朝廷命官們犯錯后被流放的地方。由此可見,民俗已經是人們心目中的法律,約束著人們的日常行為。這些觀念在民眾的心里根深蒂固,成了人們自覺遵守的行為規范。
廣東飄色民俗不僅是對人們道德行為規范作用,更是民眾的娛樂和鍛煉體魄的競技活動。在我國民俗文化的范疇里,民俗體育是其中重要的內容。民眾可以在他們依賴的民俗活動中抒發壓抑的情感,積聚精神能量,提升對未來生活的信心,享受當下生活的樂趣。廣東飄色民俗活動很壯觀,具備很濃烈的娛樂屬性,大街小巷、田間地頭都可以進行表演,最壯觀的時候巡游的隊伍能綿延三五里路那么遠,鼓樂、舞蹈、雜技貫穿其中,表演的藝人和巡游的民眾和諧互動,其樂融融的景象感染著所有的人。在這樣的原生態的民俗娛樂活動中,人們的真情實感都毫不掩飾地流露出來,在這樣的氛圍中已經沒有了貧窮富貴之分、沒有身份高低之別,沒有民族地域差異,只有美的招展,只有快樂的享受[4]。廣東飄色民俗不僅是一種民俗,更是獨具匠心的民間藝術,飄色的“舞臺”、色板和飄飾以及景屏的制作和繪制都是民間美術、民間工藝的體現。例如,2019年6月,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周年,在汕尾陸河隆重舉辦了飄色類民俗巡游活動。沿途燈光璀璨、車水馬龍,來自全省各地及當地的觀眾十萬多人,一同見證了此次全省飄色巡游展演。據統計,此次飄色巡游活動,直接參與現場圖文、視頻直播的網絡主流網絡平臺有人民日報、南方+、鳳凰視頻、新浪新聞、今日頭條等20 多家,現場結束統計點擊率100 萬左右,截至6月30日下午,已累計點擊達200 多萬人次。陸河縣委縣政府團結帶領全縣人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打造優雅陸河、建設本土特色文化鄉鎮”充分結合當地飄色民俗習慣,既實現了文化振興,發揚了當地特色文化,同時也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情趣。
固態保護是對傳統文化最有效的保護形式之一,也是發揮文化價值作用的有效方式。廣東當地鄉鎮政府和相關單位應梳理有關飄色民俗文化的歷史,收集并統計存在世上的所有飄色民俗文化的發源地、文化特征、表現形式和發展現狀,并建檔保存。固態保護形式通常以博物館和文化館的形式展開,建立民俗文化館不僅起到對傳統民俗文化的保存作用,更能通過游客自覺地傳播本地區的民族文化,理解地方特色的民族風情,從而推動民俗文化的推廣和普及。由此可見,文化部門建立民俗文化館,是對廣東飄色民俗文化最好的固態保護措施。例如:廣東省博物館就是成功的案例,館內收藏了諸多的飄色藝術品,其中最有保護價值的是吳川市制作技藝精品“唐僧取經、康熙皇朝、游湖借傘”等飄色模型。
3.2.1 建立民俗文化村
民俗文化具有獨特的魅力,對外地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我國地域遼闊、大部分鄉鎮都有屬于自己的民俗文化和習慣、地域差異下的民族文化豐富多彩,當地政府可以充分激發本土內生保護動力,通過發展旅游行業促使本土居民主動修復飄色文化基因,并實施保護。我們國家是多民族的體系,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俗文化,這是民俗旅游開發的寶貴資源,像廣東飄色民俗文化這樣有一定知名度的民俗文化更是民俗旅游的重點挖掘資源。但目前存在對民俗文化盲目開發的問題,為了地方利益不顧民俗文化的自身規律,對民俗文化造成很大的傷害。為此,各級政府要本著保護的意念進行開發,充分尊重民族文化的規律和特點制定旅游項目的亮點,獲得雙贏的效果。首先梳理鄉鎮歷史,當地政府和文化保護單位應收集、整理本土文化基因,做好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揚。并利用互聯網技術構建了特色小鎮培育網,與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金融單位進行聯合,推出了扶持特色小鎮開發旅游項目的政策。國家的政策鼓勵和扶持給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帶來了生機,廣東飄色民俗文化也借助這樣的機遇開始籌劃自己的旅游項目。在開發民俗特色旅游的同時要充分考慮旅游者對民俗文化的需求,利用民俗文化的差異性進行布局,促進游客對民俗文化的理解,拓寬民俗文化的推廣范圍。
3.2.2 政府主導下的廣東飄色民俗保護措施
政府主導下出臺的對民俗文化的保護措施,是廣東飄色民俗文化傳承發展的最有力的保障,足以體現國家層面對民族文化的高度重視。而且近幾年嶺南、吳川、沙灣飄色陸續入選廣東省非遺,這充分表明,廣東的飄色民俗文化傳承和保護的成績喜人,已經受到廣大民眾的認可。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國家還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加強對保護飄色民俗文化的研究,首先,通過法律途徑,完善與飄色文化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各級單位的保護職責,統籌協調好各級飄色文化保護單位;其次,制定詳細的保護制度和處罰制度,確保執法單位有法可依、有利可據,對破壞飄色民俗文化的行為主體予以嚴厲的處罰。
3.2.3 文化遺產傳承人職業化的保護措施
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過程中,對飄色藝人的扶持和保護是重要的環節,最有效的途徑是建立飄色藝人技術資格制度,科學、合理評審文化遺產傳承人職稱,將其劃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三類飄色藝人,合理安排職稱藝人考核,保證公平、公正,同時針對不同職稱的飄色藝人制定不同的福利待遇,以激發年輕的飄色藝人不斷學習進步,更能保證飄色民俗文化后繼有人,形成傳承、保護、發展的從業者梯隊[5]。另外,由于現代生活的節奏和城市化的進程,一些年輕人對傳承飄色這門古老藝術的興趣不高,而那些老藝人都已經年逾古稀,面臨著飄色技藝失傳的危機。據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對項目飄色代表性傳承人進行統計,得出的數據不容樂觀。從廣東省飄色民俗分布比較廣泛的9 個市區進行數據統計,不同地區的飄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一共有16 人,其中有4 人已經去世;而在世的只有一個年齡57 歲的傳承人年齡最小,其余的11 人平均年齡79 歲。由此可見,廣東飄色這個民俗文化面臨技藝失傳的危機,要想真正促進這項民俗文化得到傳承和發展,有關部門務必須以鼓勵年輕人投身民俗文化傳承為主,出臺更好的政策激勵那些年輕的傳承者接過老一輩手里的接力棒[6]。
綜上所述,民俗文化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和精神遺產,對我們的民族精神的凝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保護民俗文化義不容辭。該文通過對廣東“飄色”民俗文化的現狀分析,闡述了民俗文化對我們生活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提出了固態保護、特色旅游式的保護、政府行政介入保護和鼓勵全民傳承保護的諸多措施,具有一定的建設性和拋磚引玉的作用,希望能為傳承保護民俗文化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