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亞萍
青年群體的責任感培育工作一直以來都是國家和社會關注的重點。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一代提出了“要學會擔當社會責任”的希望。黨的十九大以來,國家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提出了通過閱讀經典涵養青少年道德情操的倡議。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道德規范和處世原則的全面展現,蘊含著中華民族的責任感與擔當精神,因此挖掘和用好優秀傳統文化,對于青年責任感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意義和實踐意義[1]。
優秀傳統文化為當代青年責任感培育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在開展青年責任感培育工作時,必須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審視,學習借鑒其中關于自我責任、他人責任、社會責任的先進思想。
自強奮進指的是要以堅持不懈的努力來實現自我修養和自我能力的不斷提升。自強奮進,是不滿足于現狀的奮發進取,是不斷提升自我的內在追求,而正是因有了自強奮進的積極追求,才使得自我能夠一直處于自覺而主動的積極狀態,保持自我激勵與自我督促的責任感??v觀華夏文明文化史,自強奮進一直都是我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之一[2]。如《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強調君子要通過自我努力,有所作為;韓愈則在《進學解》中更是明確“業精于勤,荒于嬉”,勸解人們不可不求上進,一定要自強、自立,樹立起對自己負責的責任感。
自省是主動反思自身的不足,并通過行為的改善使自我不斷完善的人生態度。自律則是對自我的行為進行嚴格約束與克制。自省自律體現的是個人所具備的較高的道德水準,是古代優秀傳統文化中大力推崇的價值導向。如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強調的就是要將自省作為日常的行為規范。而“言行合一,為情操”談及的則是嚴于律己、表里如一的自我責任感[3]。
中國古代社會的宗法制度,對宗族中的每一名成員都提出了明確的責任要求,要求每一名成員都要孝敬父母、友悌兄弟、與人為善。在以家族為核心的古代社會,孝敬父母、友悌兄弟是最重要的家族觀念和家庭責任?!胺蛐ⅲ熘浺?,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經·三才》),就將孝敬父母推崇到了與真理、常道同等重要的高度。“孝”重視的是晚輩對父母的責任感,而“悌”強調的是對同輩人的責任感,如“兄愛而友,弟敬而順”,要求為人兄長、為人弟妹都要承擔好自己的責任,建立起兄友弟恭的良好家庭關系[4]。
孝敬父母、友悌兄弟要求的是人們對家族成員所要具備的責任感,而與人為善則是要求人們對家族成員以外的其他社會成員所要具備的責任感。正如“泛愛眾,而親仁”所要求的一樣,要將家族成員之愛擴展到更廣泛的社會成員之間,只有這樣才能與人為善,構建起和諧的社會環境。
在重視宗族的基礎上,中華民族逐漸形成了強烈的國家意識,強調國家的統一完整、利益與尊嚴,并將這些愛國情感充分地展現在了優秀傳統文化當中,成為激勵中華兒女為國盡忠的寶貴精神財富。無論是“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還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體現了中華兒女的無私無懼無畏,將國家命運與個人命運緊密結合的深厚責任感與歷史擔當,正是這種對國家和民族的拳拳之心,成為挽救國家命運、推動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
在社會責任當中,不僅包含為國盡忠的責任擔當,也包含重義輕利的義利取舍。在中國古代,古人非常重視重義輕利的責任觀念,強調要以大局為重,以集體利益為先,而不謀一己之私,如“放于利而行,則多怨”(《論語·里仁》),“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取”(《論語·憲問》),都顯示了重義輕利的社會責任。
目前,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提取青年責任感DNA的效果不甚理想,主要存在著這樣一些問題:對傳統文化資源挖掘不夠。利用優秀傳統文化開展青年責任感培育工作并沒有獲得充分的認識和運用,對傳統文化挖掘不足,導致無法有效地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提取責任感培育內容;青年群體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不深刻。盡管青年群體對優秀傳統文化認知程度十分有限,卻無法達到充分認識和把握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水平;利用優秀傳統文化培育青年責任感的途徑十分單一,目前主要以自主閱讀和國家宣講為主,培育路徑還有待豐富和擴展。要發揮優秀傳統文化對青年責任感的涵養作用,應挖掘傳統文化內容塑造青年責任感,運用網絡手段強化青年責任感宣傳,加強社會實踐實現青年責任感外化。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包括青年群體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夢想,而中國夢的重要文化基礎之一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因此,要依托中國夢的偉大發展目標,實現優秀傳統文化對青年責任感的涵養作用,以“個人夢”培育個人責任感、以“民族夢”培育人際責任感、以“國家夢”培育社會責任感[5]。
首先,依托中國夢,以個人夢培育個人責任感。中國夢的實現之路充滿了艱辛,唯有堅定意志、錘煉自我,方有可能穿越荊棘,實現夢想。依托中國夢,以“個人夢”培育個人責任感,這就需要塑造青年自強奮進、自省自律的責任感,不斷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要讓廣大青年從優秀傳統文化中學習“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的拼搏精神,塑造責無旁貸的自我責任感,從而從勤學苦練中得到真知,塑造本領,提高能力,提升修養,獲得自我發展。其次,依托中國夢,以民族夢培育人際責任感。廣大青年要自覺擔負起實現民族夢的社會責任,而民族夢的實現,離不開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這就需要青年群體與他人建立起友好、和諧的人際關系,通過團結他人獲得更多的發展力量,共同實現民族夢想。為此,廣大青年要有“仁者愛人”的覺悟和擔當,守望相助,在謀求個人發展的同時兼顧他人利益,實現共同發展。最后,依托中國夢,以國家夢培育社會責任感。國家夢是中國夢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不能實現國家夢,那么就無法真正實現中國夢?,F階段來說, 中國夢就是國家富強,廣大青年作為未來國家發展的中堅力量,應以國家夢的實現為己任,自覺將個人的發展與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結合在一起,真正擔負起自己的歷史使命[6]。
青年責任感的宣傳教育,需要借助富有吸引力的宣傳手段來強化宣傳效果。在互聯網時代,必須借助網絡技術強化青年責任感宣傳。第一,利用微信、微博等青年群體常用的APP客戶端,有針對性地向其推送有關責任感的宣傳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實現宣傳內容的點對點傳播。第二,立足于青年群體特點,秉承“寓教于樂”的宣傳理念,以游戲化方式對青年責任感宣傳內容進行深度加工。例如,將宣傳內容設置為“游戲闖關”,以答題闖關的方式增加青年對學習的興趣。第三,開發建設青年責任感宣傳教育在線平臺,為青年責任感宣傳教育提供更為全面系統的宣傳資源。例如,進行慕課資源開發,面向廣大青年提供大規模的免費在線課程,讓更多的青年有機會接觸到高水平而全面系統的責任感宣傳教育。
道德與德育的本質決定了德育工作的實踐性,責任感培育作為德育工作的一項內容,必須通過道德實踐活動實現責任感的外化。首先,通過日常學習與勞動工作實現青年責任感外化。要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責任意識,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在承擔其本職義務的同時,不斷提升文化素養和思想道德素養,擔當起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和國家的責任。其次,通過青年志愿服務活動將責任意識轉化為責任實踐。志愿服務活動是自愿的利他行為,與他人責任和社會責任具有一致性,通過服務他人、奉獻社會的實踐,能夠真正將責任感外化為實際行動。廣大青年通過參與志愿服務活動,不僅能強化責任感,并且能夠塑造公共精神,將利他的責任感與利他的實踐活動統一起來。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已成為中國人文化基因中的一部分。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提取責任感培育內容,能夠為青年責任感培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促進廣大青年認識和擔負起自我責任、他人責任和社會責任,這就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活用與發展,更是對青年責任感培育的創新性實踐。利用優秀傳統文化培育青年責任感是一項時代課題,而如何才能做好這項工作,還需要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