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我們堅持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必修課,并且要求立足我國國情與實踐,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發展貢獻中國智慧[1]。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銳意進取、不斷創新,在實踐中不斷豐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中國實踐相結合,構建了全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這些理論成為我國改革發展的重要基礎,指明了我國的政治、經濟發展方向,豐富并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四個自信”奠定了扎實的經濟基礎。從當下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必須遵循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重要理論,結合中國發展實踐,樹立全球視野,為世界經濟發展做出表率,展現大國責任與擔當。
通過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不難發現,沒有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理論成果作為指導,就不會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具有明顯的科學化、時代化特征,在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指導中國經濟實踐時,必須認清其科學性,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立場、重要理論[2]。必須始終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實施經濟政策、進行宏觀調控,具體的發展、改革實踐,都必須從人民的角度出發,始終堅持以人民的利益為最終落腳點。在出臺經濟政策、提出經濟發展舉措的過程中都要堅持這一根本立場。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基本規律,已經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得到確認,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立的時代,馬克思與恩格斯基于無產階級的利益,利用科學方法闡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規律與運轉過程[3]。方法論基礎決定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科學性與嚴謹性,資本主義的發展歷程也已對此加以證實。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不斷豐富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現的基本規律,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及其重要理論,已經被中國的革命、建設實踐所證明,馬克思的理論成果,總結出的一般經濟運行與發展規律,在新時期仍然能夠有效指導我國經濟發展,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充滿艱辛,這也反映出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建設面臨的復雜背景與艱巨任務,沒有歷史經驗可以參照,一切道路都需要在摸索中前進,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正是指路明燈,對其根本立場、重要理論的把握尤為重要。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任務艱巨,必須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作為理論基礎。一方面,中國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經濟理論的創新與發展必不可少,其立足點正是科學方法論的創新。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與辨證唯物主義的基本方法,正是必須始終堅持的方法論基礎。另一方面,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迫切要求解放與發展生產力,這就要求當前中國的發展必須繼承并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馬克思在當時社會背景下得出的生產力發展的重要見解與理論成果,在我國當前經濟發展階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馬克思的按勞分配、商品經濟、市場競爭、信用經濟理論等,對于當前我國相關領域工作的開展仍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我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經濟總量不斷增長,綜合國力顯著提升,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強。這與中國共產黨不斷結合中國經濟發展實踐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進行創新、運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根本立場,并將其作為重要理論指導是分不開的。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進程相對較長,我國在未來發展中必將長期處于這一國情當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必須立足國情,在理論的創新與發展過程中凸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出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策略,注重激發社會主義經濟活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服務于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研究對象是中國經濟實踐,因此,在其理論豐富與革新的過程中,必須植根國情,把握不同發展階段中國的經濟動向與經濟特征,解決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發展問題。在中國進行改革開放與社會建設,擺脫貧窮、落后,實現民族復興,是一項前所未有的事業,這就決定了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的運用絕對不能復制粘貼,必須體現中國特色與中國智慧,牢牢把好中國經濟發展的脈搏。
中國實踐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提供了素材和基礎,堅持解決實際問題,分析中國經濟走向與發展規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發展的實踐經驗。改革開放與社會建設面臨的背景復雜、任務艱巨,輝煌成就來之不易,正是在不斷的求索、反思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持續豐富,其科學性得到印證。未來的經濟發展,我國對外開放持續擴大必成常態,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指導地位,持續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才能更好地為中國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既要堅持理論在中國經濟建設實踐中的運用,又要注重結合中國經濟建設實踐進行理論創新[4]。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運用、創新、發展,就是要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方法、重要理論與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建設實踐結合,分析全新的經濟局面,解決經濟發展中的新問題,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成果,再回歸到具體實踐中印證其科學性,最終指導未來經濟建設。不同的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都非常重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發展,提出符合時代背景與中國經濟發展實際的科學理論,指導中國經濟發展實踐,取得了一項又一項偉大成就。新民主主義時期,我國經濟基礎薄弱,毛澤東在準確把握國家經濟狀況的同時,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創造性地提出三大經濟綱領,極大推動了國家經濟發展。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又提出了“一化三改造”總路線,為國家實現工業化打下了堅實基礎。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共產我黨基于我國國情與經濟發展實際,不斷完善經濟制度與發展綱領,經濟建設取得了輝煌成就。不難發現,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必須與中國經濟發展實踐結合,總結實踐經驗,升華普遍規律,在此基礎上實現經濟學理論的創新與發展。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不是一成不變的理論,與時俱進是其重要特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動態發展的,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發展階段,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都體現出理論活力與包容力,在社會經濟發展實踐中吸收先進理論成果發展自身理論。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過程中,馬克思與恩格斯結合當時的社會實踐,不斷對其內容進行深化與完善。同樣,時代發展也會給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帶來挑戰,如果不能很好應對挑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就可能被歪曲或邊緣化。當前有以下不理性觀點:第一,教條主義,認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經典,具有真理性,其無法發展和變動。必須嚴格遵循其條文理論,不能結合我國經濟發展實際對其進行變動或拓展。第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存在時代局限性,無法適應新時期我國的開放形勢與經濟建設,主張用西方經濟學取而代之[5]。這主要與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片面、錯誤認識有關,不能正確認識其蘊含的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要堅持與時俱進,在實踐中豐富并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就是要妥善處理繼承與創新、堅持與發展的關系。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必須堅持,但堅持并非一成不變固守其所有論點,而是遵循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重要理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與辨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同時,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又是動態的,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經濟發展階段,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少數觀點可能存在滯后性,也需要隨著經濟發展實踐的變化持續完善,創新出適應新時期社會經濟建設的新理論。對待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要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
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時代背景相結合,就要積極吸收發展經驗,借鑒理論成果。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就已經引入西方經濟學,這是為了在批判的基礎上吸收其部分先進理論成果,探求其激發市場活力的有益成分,最終豐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自身的理論,構建符合中國經濟發展實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然而,目前在對待與運用西方經濟學時,出現了部分錯誤的觀點和做法,主要包括以下三點:第一,忽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聯系,將其看作完全對立的存在;第二,忽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區別,主張二者混合運用;第三,認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已經過時,應采用西方經濟學指導我國經濟發展。上述三種錯誤論調危害很大,甚至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發展與完善產生負面影響,導致我國經濟發展的路線偏差。我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即是實證,西方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經濟道路,并不適合我國國情,也不具備普適性與必然性。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指導下,我國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構建,國家經濟穩健發展,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極大提升。在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的背景下,理應繼續堅持經濟發展中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主導地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開放且發展的理論體系,是當今時代的先進理論與指導思想,在新時期基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就必須海納百川、兼容并蓄,雖然西方經濟學存在局限性,并不具備普適性,但是對于西方經濟學中的先進理論成果要加以借鑒和批判吸收,豐富自身的經濟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