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模
2019年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南開大學考察調研時指出,高校黨組織要把抓好學校黨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作為辦學治校的基本功[1]。2017年5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強調,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和黨的建設工作結合起來[2]。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明確指出,要切實構建“組織育人質量提升體系”,強調要把組織建設與教育引領結合起來[3]。要切實提升組織育人質量,必須充分發揮高校黨委領導核心作用、院(系)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層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當前,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高校基層黨組織要將黨建和思政工作有機結合,在“大思政”格局下,構建“黨建+思政”育人模式,充分發揮黨組織在建設和運行過程中的育人作用,提升組織育人成效,扎實推進“三全育人”工作。
發揮高校基層黨組織育人作用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和性質的需要,是堅持“四個服務”的需要,是適應高等教育改革深化、內涵式發展的需要。一是高校黨委承擔著管黨治黨、辦學治校的主體責任,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保落實,在育人工作中發揮著引領作用,是育人工作的政治根本。黨組織可以通過組織育人工作有效地將黨的政治思想、政治立場傳播到廣大學生中去。二是黨組織的政治屬性賦予了組織育人必將具備旗幟鮮明講政治的育人特點。高校基層黨組織發揮著領導核心、政治核心和戰斗堡壘作用,肩負著新時代高等教育“四個服務”的政治要求。無論從顯性育人還是隱性育人的角度,高校基層黨組織在建設和運行過程中的育人作用發揮,都是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三是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高校黨組織要強化政治引領[4]。要發揮好高校基層黨組織的育人作用,主動面向學生積極宣傳黨的政治主張、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道路和政治原則,教育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首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求高校基層黨組織必須高度重視組織育人作用的發揮。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就是要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明確了培養人的首要標準是政治標準,與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屬性和將政治建設擺在首要位置的根本要求相一致。其次,無論是構建“大思政”格局,還是深入推進“三全育人”工作,組織育人都是非常關鍵的環節,不可或缺。建構“大思政”格局需要把學校各部門和單位、把學校工作的各環節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圍,共同承擔育人職責[5];“三全育人”強調“全過程、全方位、全員育人”;二者都強調盡最大可能形成育人合力。而高校基層黨組織憑借其組織健全、規模龐大、輻射面廣,具有開展育人工作和思政工作的天然優勢,發揮好黨組織的育人功能,不僅有利于構建“大思政”格局,推進“三全育人”,而且有著極佳的預期效果。第三,組織育人的核心在于抓住思政工作,要在黨組織建設和運行中做好育人工作。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各級黨委、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學校黨組織都必須緊緊抓在手上”[6]。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各項工作都要聚焦到育人和完成好思想政治工作上,黨組織更是如此,這是構建“大思政”格局的基本要求。
首先,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夯實黨組織政治建設,提升組織力的時代要求。高校黨組織“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千方百計做好育人工作,形成育人合力,就是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就是落實黨建主體責任。其次,是新時代高校基層黨組織黨建、思政深入融合的現實需求。高校黨建的落腳點是推動事業發展,其根本在于育人,育人的關鍵在于抓牢思政。將黨建和思政有機融合,發揮好組織育人作用,這是新時代賦予高校基層黨組織的新使命,更是黨的建設持續深化的必然。第三,是新時代高校基層黨組織“七個有力”建設的內在需要。新時代,高校基層黨組織不僅要做好教育、管理、監督黨員的必要職責,更要履行好組織、宣傳、凝聚、服務群眾的重要職責。就高校基層黨組織而言,組織、宣傳、凝聚、服務群眾的本質就是做好育人工作。
在“大思政”格局下,構建“黨建+思政”育人模式,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組織功能、教育功能和服務功能,以政治建設為核心,旗幟鮮明講政治,不斷提升組織力。一是發揮好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組織功能、教育功能和服務功能,能夠有效提升思政工作實效和組織育人效果。政治功能關乎政治立場、政治道路和政治原則,確保思政工作的正確政治方向。發揮組織功能可以將師生緊密團結在黨組織周圍,以黨的意志為意志,以黨的旗幟為旗幟,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揮教育功能不僅要教育好黨員,更要教育好群眾,是黨組織的組織育人基本屬性。服務功能的核心就是踐行宗旨意識,服務黨的教育事業。由此可見,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功能的過程就是加強基層黨建的過程,其蘊含著立德樹人的核心內涵,其根本上是從政治上育人,解決的是黨的理論、思想“入腦入心”的根本問題,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過程就是組織育人的實踐。二是要強化黨組織整體功能,突出思政工作,提升組織育人的協同性。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強黨的各級組織建設,強化基層黨組織整體功能”。強化整體功能的核心內涵就是要統籌發揮黨組織的各項功能,使各功能之間協同運作,進而達到整體大于局部之和的目的。這與構建組織育人提升體系的內涵相一致,與協同育人的機制相一致。
構建“黨建+思政”的組織育人模式,要牢牢抓住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這一根本環節,以思政工作為抓手和載體,將黨建和思政工作有機融合。首先,要明確思想政治工作是育人的根本工作,要擺在組織育人工作的突出位置。高校基層黨組織要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牢牢抓住思想政治工作這根“生命線”,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各項工作中,凸顯在各項工作之中,筑牢“黨建+思政”基本功。其次,組織育人工作開展要以有利于構建“大思政”格局為出發點。黨組織發揮組織育人作用,要充分利用黨組織建設和運行工作中的政治功能優勢,與思政課程、輔導員日常管理、團學工作有機結合,找準定位,顯性育人與隱性育人并重,充分發揮做好思政工作的協同作用。
高校黨的建設的目的是引領事業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圍繞育人抓好黨建,要讓黨建浸潤思政。一是要轉變傳統思維方式,避免黨建、思政“兩張皮”。黨建和思政工作是高校的兩項基本功,但這兩項基本功之間不是割裂的、獨立的、沒有關聯的。無論是宣傳、凝聚師生的職責要求,還是踐行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都需要思政工作這個抓手。同時,做好思政工作根本目的就是要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本身就是黨的事業,就是在加強黨的領導、黨的建設。二是要找準黨建和思政工作的結合點。思想政治工作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那么基層黨建工作也要將“做人的工作”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充分發揮黨組織在建設和運行過程中的育人作用,抓好基層黨支部建設,落實好“課程思政”,深化黨建帶團建等等,實現“以黨建帶思政、以黨建促思政、以黨建強思政”的工作目的,切實提升組織育人成效。
以政治建設為引領,構建起“黨委-黨支部-黨員”三位一體的組織育人體系,確保統籌謀劃、統籌布局、協調推進。首先,黨委聚焦領導核心作用、政治核心作用發揮。強化把方向、管大局能力,突出政治責任,履行政治擔當,強化政治意識,要把旗幟鮮明講政治貫徹到組織育人的全過程、各方面。重點做好方案制定、分類指導、督導反饋等工作。其次,各黨支部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各黨支部是具體工作落實的主體,要強化責任意識,充分認識組織育人的重要性,堅決執行黨委決策部署,立足實際創造性開展工作,確保工作落地落實。第三,全體黨員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全體黨員是具體工作的執行者,要不斷提高政治認識,強化黨性自覺,主動完成黨組織交給的育人任務,并立足實際發揮專長,更好完成具體工作。
一是要建立并暢通“黨建銜接思政”工作機制。二者本身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成立基層“黨建+思政”工作組,由分管黨務和學生工作的副書記任雙組長,在黨委指導下開展具體工作。進而構建黨建工作、思政工作溝通機制,圍繞發揮組織育人功能,定期進行形勢研判和分析,制定實施辦法,從而指導各黨支部具體實施。二是將做好思政工作作為基層黨建的重要任務之一,積極探索黨建促思政的工作模式。以黨建重點工作為切入點,持續深入做好“雙帶頭人”工程、“對標爭先”、黨建帶團建等工作,不斷提升基層黨支部的戰斗力和凝聚力,進而以扎實有力的黨建支撐思政。三是有針對性開展“黨建+思政”的協同育人活動。進一步明確黨建的目的之一是抓好思政工作,強調要在思政工作中積極運用黨建成果。以“課程思政”建設為抓手,黨員教師帶頭,牢牢守住課堂主陣地;鼓勵學生黨支部開展“同窗筑夢”等活動,定期面向非黨學生開展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黨啟蒙教育等。四是進一步完善黨支部書記述職考評機制,將組織育人、“黨建+思政”工作完成情況列入考核指標,切實發揮指揮棒作用。
一是圍繞“黨建+思政”的核心工作模式,實施“雙聯雙創雙優”工程。“雙聯雙創雙優”工程的核心內涵是通過深入開展黨建+N、思政+N、教師+學生、黨員+群眾、黨支部+黨支部、黨員+黨員等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創新,開啟“黨建+思政”的工作模式。通過深入實施“雙聯雙創雙優”工程,堅持要求高標準、高質量做好黨建和思政工作,扎實“基本功”的同時,要利用廣泛新穎的載體,將黨建和思政深入結合、協調推進,達到雙優、雙贏,最終實現組織育人作用最大化。二是“黨建+思政”工作小組不斷加大對各黨支部開展“雙創”活動的指導力度。鼓勵教工黨支部立足課堂、學科、科研,在 “黨建+”活動基礎上,深挖育人內涵,協同做好思政工作,踐行組織育人理念;鼓勵學生黨支部立足團學活動、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加強與學生會、社團、班級團支部的聯系與溝通,充分利用各類學生活動,開展豐富的組織育人工作。同時,深挖“雙創”內涵,圍繞多層次、多方參與、多維度等開展更廣泛意義上的“雙創”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