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繼峰
素質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基于立德樹人教育背景和以人為本原則,積極探索符合教學現狀和學生發展要求的人文化教育模式,已經成為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開展的內在要求。然而受傳統教育理念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重“文本”輕“人本”的作用。基于此,在開展思政教育時,還應實施人文化教學模式的構建和創新。
新時期,高校學生的思想更加活躍,價值選擇也逐漸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特征,這使得思政教育引導的難度增加。要適應新時期大學生發展需要,實現學生思想道德和價值取向的有效引導,就必須正視思政教育模式的創新。然而結合教學現狀來看,仍有高校教師在思政教育中存在重“文本”輕“人本”的問題,這極大地降低了思政教育的實際效果。構建人文化教育模式,能重塑“人本”教學地位,滿足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開展的實際需要。
據統計,2020年,我國高校應屆畢業生人數多達874萬,同比2014年增長近150萬人,學生就業形勢極為嚴峻[1]。面對著較為嚴峻的就業環境,大學生只有在掌握扎實文化技能基礎的同時,積極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文素養,才能適應新時期社會發展的需要。高校應以學生發展為出發點,積極構建人文化的思政教育模式,并通過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九大精神等豐富思政教育內容,能有效地實現學生的思想引導、政治教育和道德培養,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并且明確指出: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2]。基于這一目標任務,在實際教學中,高校應有意識地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同時應注意學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的培養。在人文化思政教育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以學生為中心,這使得學生逐漸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有效地滿足并適應了新時代的發展需要。
思政教育的對象是人,在高校思政教學中,開展思政教育的目的在于實現學生思想和行為的引導。現代教育理念指出,學生在整個教育學習過程中處于主體地位,而教師發揮著主導和輔助的作用。然而在當前教育模式下,仍有部分思政教師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教師依舊是教學的主體,學生成為被動性的教學客體,這種教學方式未能使得高校學生完全參與教學實踐,降低了學生思政學習的興趣。
高校學生思政教育應包含理論課、實踐課兩個部分,這樣能實現內在基礎和外在表現的結合,真正實現知行合一。但當前高校思政教育知行失衡的問題表現較為突出。一方面,在具體教學中,高校思政理論教師和輔導員之間尚未形成有效的工作合力,尤其是思政教師對于學生生活、情感的了解較少,這使得思政教學的針對性不夠突出。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學中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學生參與實踐教學的時間極為有限,思政教學未能真正做到知行統一和身體力行。
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還應切實反映學生的實際需求,這種需求表現在社會發展需求和學生成長需要兩個層面[3]。現階段,大學生的價值選擇出現了多元化的特征,尤其是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下,學生的物質訴求和精神發展出現了失衡問題,諸如大學生網貸之類的問題層出不窮。在高校學生思政教育中,應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生活實際,開展思政教育模式和方法的創新。但當前的思政教育仍處于高屋建瓴層面,對于學生生活實際問題的關注較少,影響了思政教育的實際效果。
受傳統思政教育理念的影響,有較多的高校學生存在厭惡學習思想政治課程的問題,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較大的阻力。新時期,要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水平,保證思政教學效果,在以學生為基礎,構建人文化教育模式中,就必須堅持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一方面,從教師層面來看,教師不僅要深化對中國共產黨的科學理論和指導思想的研究,而且要結合時代特征,深入了解黨的思想發展,如在當前高校學生思政教育中,應深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應用,不斷豐富思政教育的內容,增強思政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出于以人為本考慮,應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來開展思政教育,確保在思想政治教育下,學生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并養成高尚的道德品質,正確處理生活、學習中的各項事宜,滿足學生發展需要。此外轉變思政教育觀念還應實現“文本”向“人本”的轉變,即整個教學實踐過程應突出學生本位的特征,以學生為主體,結合學生的生活實踐開展思政教育,避免在教學中出現照本宣科問題,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所謂教育范式指的是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所形成的理論、模型、方法和經驗等的總和。高校思政教育中,人文化教育模式的范式建設具有一定的功能性規律。基于這些規律,開展思政教學方法創新,能有效地滿足大學生的發展需要。其一,構建人文化思政教育模式最基本的范式要求為:實現教師、學生主客體關系的轉變。同時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意見和觀點,建設具有較高活躍性、吸引力的課堂秩序,激發學生思政學習的欲望。另一方面,基于學生本位思想,還應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通過教師的銜接,實現教材、思政理念與學生的高效銜接。其二,構建以人為本的思政教育范式,還應重視思政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的結合,真正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回歸于學生的生活實際。首先,在人文化思政教育中,教師應努力構建課堂教學、校內實踐、社會實踐三位一體的教學途徑,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銜接。其次,應充分了解思政教育內容與學生生活的關系,盡可能地使課程、教材的內容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幫助學生在生活中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最后,應在思政教育中融入高校學生經常遇到的問題,實現思政教育與創業教育、生命教育、消費教育等內容的結合。
開展人文化思政教學,教師應在改變教育觀念的同時,對原有的教學方法進行創新,以此適應新時期的教學需要,提升思政教育的實際效果。一方面,傳統思政教育重視文本教育,即整個教育過程側重于教材中理論知識的學習,這使得教學內容較為枯燥,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此在人文化思政教學模式下,按照逐步展開、層層推進的方式研究相應的教材更好地服務學生,提升思政教學效果。在現代教育理念下,教育的根本在于立德樹人,而立德樹人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務社會。此外,為確保高校思政教育順應社會實際,在人文化思政教育模式建設中,還應深化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通過信息技術加強學生、老師、思政課程、社會實踐的聯系,提升思政課程人文化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現階段,素質教育理念對于高校思政教育課程的開展提出了較高要求,在教學模式創新中,構建以人為本的人文化教育模式,就必須加大教育教學實踐中的服務與關懷。要注意的是,高校學生思政教育的服務與關懷應從實際出發,結合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實施服務指導。在人文化教育模式下,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專業、專長、性格特點實施指導,提升學生的擇業能力。另外受學校、生活、情感等因素的影響,一些高校學生本身還存在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對此在新時期人文化思政教育模式建設中,應將解決學生心理問題作為一個重點,實現思政教育與學生心理教育的結合,真正實現教育過程中的以人為本。
在以人為本教育原則下,要提升高校學生思政教育質量,就必須確保全體教師參與學生的思政教學活動,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要注意的是,新時期的思政教育應重視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而在高校學生實踐中,校園社團活動是極為重要的一種活動形式。對此應將思政教學與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結合起來,并不斷完善校園社團的活動機制。學校應采取有效的措施促進校園社團的建設,并為學生社團配備必要的活動經費。除此以外,還應發揮輔導員在學校社會實踐活動中的作用,要求輔導員在放權社團活動形式的基礎上,從思政層面、價值層面進行社團活動的組織引導,這樣才能實現社團活動靈活性與價值性的統一,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
步入新時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生了重大變化,這與學生價值選擇的多元發展具有較大關系,對此,應重視學生思政層面的引導。新時期,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以人為本理念已經成為思政教育的內在要求,思政教育只有充分認識到“人本”意識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結合當前思政教育問題,創建高校思想政治人文化教育模式,這樣才能提升思政教育的實際效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