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群力初級中學,江蘇 南京 211299;2.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第一初級中學,江蘇 南京 211213)
物理概念是物理學的基石,初中生“聽得懂、不會做”的癥結之一是物理概念的學習不到位。在教師方面,往往只注意讓學生多做練習題,而不注意讓學生自主建構物理概念;在學生方面,往往只注意背定義、記公式、做練習題,忽視對物理概念的理解。針對以上問題,筆者通過具體的教學案例,圍繞初中物理概念教學提出問題串設計策略,以提高物理教學質量,培育學生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
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初中生的認知特點設計“問題串”,創設概念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發現、思考問題,探索物理現象的本質屬性,這樣做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主建構物理概念的意義。
案例1:“大氣壓”概念的教學
情境創設:教師拿出剝好的熟雞蛋、錐形瓶和酒精棉,將雞蛋放在錐形瓶口處。
問題1:在不破損熟雞蛋的前提下,你有什么辦法將熟雞蛋放入瓶內?
生:可用手壓進去。
問題2:借助酒精棉能使雞蛋落入瓶中嗎?
生:能,需要點燃酒精棉,放入瓶中,然后將雞蛋放在瓶口。
教師點燃酒精棉,將其放入瓶中,再將雞蛋放在瓶口處,雞蛋進入瓶中。教師又拿出裝滿水的玻璃杯、紙片等。
問題3:在杯口處放一紙片,將杯子翻轉,紙片會下落嗎?
生:會。
問題4:在杯子中裝滿水,將杯子翻轉,會出現什么現象?
生:水會流出。
問題5:在杯中裝滿水,在杯口處放一張紙,將杯子翻轉,紙和水會下落嗎?
有的學生說會,也有的學生說不會。
實驗中紙片和水均未下落,教師將杯口朝著不同方向,發現紙片和水也沒有下落。
歸納總結:大氣對處在其中的物體有壓強,這種壓強叫大氣壓強,簡稱大氣壓。
點評:通過創設實驗情境,運用問題串層層深入,邊討論、邊探究。問題1是讓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想出簡單的辦法,使學生對力、壓強有一個初步的回顧,讓學生體會用手將雞蛋壓入瓶內的感受,引導學生主動實驗,為引入大氣壓作鋪墊。問題2是進一步對實驗條件加以限制。問題3和問題4則巧設懸疑,為解決問題5中觀察到的不可思議的實驗現象作鋪墊;問題5創設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得出結論:大氣在各個方向上都有壓強。運用實驗創設學習“大氣壓”概念的情境,設計問題串引領學生探究,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又能引導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被研究的對象和現象上來,為建構“大氣壓”的概念提供感性基礎。運用實驗與問題串讓學生觀察現象、發現本質屬性,培養了學生的核心素養。
物理概念是對物理現象、過程等感性材料進行抽象概括的產物。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學中,教師若只顧創設情境,而不關注讓學生參與思維加工活動,那么對學生來說,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生活經驗和科學概念仍處于分離狀態,不利于發展他們的科學思維能力。
案例2:“電阻”概念的教學
情境1:教師拿出一段電阻絲A(阻值為5Ω),將該電阻絲接入電路中。
問題1:測出其兩端電壓為U1、通過的電流為I1,它們的比值為多少?
問題2:改變其兩端電壓為U2,記錄此時的電流為I2,它們的比值又是多少?
生:比值相等,均為5V/A。
情境2:教師再拿出另一段電阻絲B(阻值為10Ω),并接入電路中。
問題3:測出其兩端電壓為U3、通過的電流為I3,它們的比值為多少?
問題4:改變其兩端電壓為U4,記錄此時的電流I4,它們的比值又是多少?
生:比值相等,均為10V/A。
問題5:密度是如何定義的?物質的密度有怎樣的特性?
生:同種物質物體的質量和體積的比是一個定值,不同物質的該比值一般不同,這個比值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
問題6:這里的不同比值,也反映了導體的某種固有特性,你們如何理解?
歸納總結:對同一導體,加在它兩端的電壓U與通過它的電流強度I之比是一個與U與I都無關的恒量R。考察不同導體的數據,可以初步概括出如下結論:對于每個金屬導體都存在著一個恒量R,不同的導體一般具有不同的R值。因此,R的大小反映了導體對電流阻礙作用的大小,這是導體的一種特性,物理學中用電阻表示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
點評:在電阻概念的教學中,通過思維加工,運用問題串層層推進,類比密度的建構進行深化與提升,讓學生自主建構電阻概念。問題1~4是為了得出電阻兩端的電壓與電流之比,同一導體的比值是相同的,不同導體的電壓與電流之比一般是不同的。問題5引導學生利用類比方法進行思維加工,通過密度的定義來加強對電阻概念的理解,從而形成正確的物理觀念。學生在進行思維加工與提升的過程中,教師只能起引導作用,千萬不能包辦代替,要讓學生自己悟出物理概念的本質。
學生在初步形成物理概念后,還必須及時給他們提供應用概念的機會,讓他們將抽象的概念返回到現實情境中去,使他們在應用概念聯系實際的過程中,加深對所學物理概念的理解,將概念學習過程中所用的科學思維方法遷移到現實情境中,逐步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
案例3:“慣性”概念的應用
問題1:現有一把鐵錘,如果錘頭從錘柄上脫落了,有什么辦法可把錘頭裝好固定?
生:直接將錘頭套上去,用工具敲結實就行了。
問題2:如果不利用其他工具,錘頭套上去之后直接將錘柄敲擊地面,能將錘頭緊套上去嗎?
問題3:能用所學的慣性知識解釋其中蘊含的道理嗎?
生:錘頭由于具有慣性,將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而錘柄由于受到地面阻力的作用,它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由運動變為靜止。
案例4:“壓強”概念的應用
問題1:用力壓放在釘板上的氣球,氣球會被戳破嗎?
學生半信半疑,有人認為會,也有人認為不會。
實驗現象:將氣球放在釘板上,對氣球施加一定的壓力,氣球發生了形變,但沒有被戳破。
問題2:你們能解釋其中的道理嗎?
生:氣球與釘板上釘子的接觸(受力)面積較大,導致壓強較小,氣球不會破。
問題3:(教師播放視頻)某兒童在結冰的湖面上玩耍,因冰面破裂而出現險情,你如何運用學到的知識對他加以施救?
生1:讓小孩趴下,慢慢爬過去,在壓力不變的條件下,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
生2:可以在腳下墊木板,走過去,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
點評:在案例3、4中共設置了6個問題,要求學生運用概念解決實際問題,加深對所學物理概念的理解,在概念應用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也為后續學習類似的物理概念提供問題解決的策略與方法。問題1讓學生僅憑借生活經驗說出初步的做法或提出猜想。問題2、3幫助學生靈活運用慣性、壓強概念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培養了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
在物理概念教學中,教師應立足于課程標準,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已學知識,有目的、有計劃地創設有序的問題串,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使得學生對物理概念的學習更加有效。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才能切實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