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偉,方方強 (安徽水利開發有限公司,安徽 蚌埠 233000)
沙河水庫為Ⅲ等中型水庫,導流建筑物級別為4級。考慮到本工程施工導流采用的擋水圍堰形式是常規的土石圍堰,圍堰高度較小,工程規模和施工難度均不大,大壩樞紐工程設計施工期人工圍堰是10年一遇的洪水標準,圍堰頂高程364.5m,圍堰洪水位363m,導流洞設計泄洪流量為455.5m/s,擬采用將人工圍堰堰頂364.5m加高到367.5m,加高段的上游面為2m厚堆碼沙袋,下游面為碾壓石渣,攔擋20年一遇超標洪水,圍堰洪水位366m。導流設計洪水標準重現期取10年一遇。導流時段為全年導流,相應10年一遇洪水流量為462m/s。導流洞設計泄洪流量482.6m/s。壩體度汛標準為50年一遇,相應50年一遇洪水流量為643m/s。導流方式為圍堰一次斷流、導流隧洞泄流。
所處長頭河流域內無氣象實測資料,距沙河水庫壩址東北9km的武隆區設有武隆氣象站。根據武隆氣象站1957-2014年實測降水量資料統計,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053.8mm,多年平均蒸發量為1120mm,多年平均氣溫為17.2℃。
填筑時應注意鋪料平整、厚度要均勻,上下游應超鋪至少30cm,以保證邊緣能碾壓到位。
堰體上升2m左右,應及時地采用反鏟進行坡面削坡和干砌塊石堆碼。
心墻體滲透系數設計為K≥1×10-5cm/s。土料含水量不應大于15%,壓實后的干密度應超過1.7t/m,鋪土厚度50cm。用18T的振動碾壓基本達2遍即可,各層碾壓后須用推土機或挖掘機進行刨毛。
上游回填料以泥巖和土混合料為主,滲透系數控制在K≥1×10-3cm/s左右,含水量20%,干密度1.9~2.0t/m。碾壓遍數2~3遍。
戧堤工程量小,施工時直接采用大壩開挖粘土料和土石混合料進行填筑,1.2 m反鏟配20T自卸車運料,反鏟和裝載機配合填料,由左岸進占,戧堤合攏后,及時進行加固后,再進行圍堰施工。圍堰結構為粘土心墻土石圍堰,為全年擋水圍堰。
堰頂高程為364.50m,圍堰軸線長82m,堰頂寬8.0m。圍堰迎水面邊坡為1:2.0,背水面邊坡為1:2,河床兩側覆蓋層采用抽槽至基巖回填粘土的方式進行防滲,河床部分采用粘土心墻接不透水巖層防滲,心墻頂寬4m,深入巖土分界線。上游坡面采用40cm厚干砌塊石固坡防沖。
圍堰布置在壩軸線上游約200m,左側接原1#施工道路,右側接自然圍堰山體,人工圍堰在自然圍堰的基礎上填筑。
下游因河床坡度較大,導流洞出口水流不會倒灌,為此不設下游圍堰。

圖1 上游圍堰縱斷面圖

圖2 上游圍堰3-3斷面圖
另外在大壩趾板上游開挖線與圍堰之間,在原河床合適的部位,設1個集水坑,深4m,長6m,寬5m,匯集基坑滲水,采用抽水泵抽排至上游圍堰河床中,以創造旱地施工條件。
截流、戧堤填筑→圍堰岸坡及截水槽開挖→圍堰河床段基礎開挖→圍堰堰體和心墻填筑→干砌塊石護坡→基坑抽水。

截流施工項目及工程量
①組建截流施工指揮小組,確保截流及圍堰施工質量安全。
②各種材料的備料充足,質量符合要求,棄渣場內棄料與利用料分開堆放。石渣料使用岸坡開挖的混合石渣料。粘土使用土料場的粘土料。
③施工道路通暢,施工機械設備準備充足,各種應急措施應安全可靠。
圍堰基礎處理以1.2 m反鏟為主,將基礎范圍內植被、淤泥、松渣、各種植土清除干凈,岸坡開挖至不透水層或山體巖層,截水槽開挖至不透水層。開挖后的渣料可用部分可就近堆放,用于后期圍堰填筑,不可用部分運輸至棄渣場。
圍堰石渣料填筑采用1.2m反鏟挖裝,20T自卸車運輸,運距50~100m,裝載機和反鏟鋪料平踩,層厚0.8m,振動碾進行碾壓密實。填筑時應注意鋪料平整、厚度要均勻,上下游應超鋪至少30cm,以保證邊緣能碾壓到位。堰體上升2m左右,應及時地采用反鏟進行坡面削坡和干砌塊石堆碼。
粘土心墻料就近從漁家壩土料場取料,運距500m以內,1.2反鏟挖裝,20T自卸汽車運輸,層厚0.4 m,振動碾碾壓。粘土心墻應與堰體土石渣填筑同步上升,鋪設時應按分區線嚴格控制,防止填筑料混雜。
砂礫石反濾層隨粘土心墻和壩體填筑同步進行,采用人工鋪設施工方式,按設計的順序和骨料的級配分類進行鋪設,層厚0.5m,鋪設完畢后隨同心墻一同進行碾壓密實。
上游壩坡干砌石護坡,在堰體上升至一定高程后,即開始進行堆碼砌筑,砌筑塊石料選用大壩開挖的大粒徑塊石料,汽車運至堰體,反鏟進行坡面砌筑。砌筑時應保證坡面平整,各石塊間卡扣緊密。
堰頂考慮交通行車需要,寬度設計8m,在圍堰填筑施工完畢后,根據實際情況,堰頂采用級配塊石鋪墊,形成施工道路。
圍堰填筑閉氣后,立即根據施工安排在大壩趾板上游開挖線內開挖6m×5m,深4m的集水坑,開挖區內合理地規劃幾條排水溝,將基坑積水匯集到集水坑,將滲水抽排至基坑外。
①經常性排水
截流后,考慮基坑滲水和地表水匯集,為確保壩體基礎開挖和填筑干地施工,需對基坑內滲水、施工廢水、降雨匯水進行集中抽排,形成經常性排水。
排水方式:圍堰形成之后,上游基坑滲水量大,對工程施工影響較大;設計上游圍堰內側設截水溝,將溝水引入集水井,集中抽排;壩體軸線下游積水主要通過明溝或臨時泵站(潛水泵)排至下游河道。
設計最大排水量:上游基坑滲水、施工廢水、施工期降雨等設計排水強度為350m/h。
②排水水泵選型:
上游基坑排水泵站選擇水泵250S24(Q=360m/h,H=30m,N=30kW)三臺(兩用一備);下游基坑排水泵站選擇 排 水 泵 250S14(Q=330m/h,H=17.5m,N=30kW)一臺;同時上游基坑設4個臨時移動排水泵(采用7.5kW潛水泵),下游基坑設2個臨時移動排水泵(采用7.5kW潛水泵)。
該圍堰已按設計、規范、方案施工完成,達到了預期效果,并經一年的汛期考驗,建成后,各項監測監控數據表明該圍堰穩定性強,為大壩施工創造了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