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景觀設計專題”課程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姚佳純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建筑學院,福建 漳州 363105)
社區治理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目標的途徑,我國國家領導人對于社區建設、管理、服務等事務高度重視。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读暯秸勚螄碚返谌碇惺珍浟肆暯娇倳泴τ趪液蜕鐣卫?、社區治理的重要論述。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中也強調:“健全社區管理和服務體制,增強社區公共服務能力,將一個個社區打造成百姓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币虼?,社區治理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途徑。其中社區居民參與是社區治理的基礎。但是我國地域遼闊,社會情況復雜,居民社區參與面臨較多挑戰。本文從高校社會服務視角出發,探討高校教育的“社區參與”的可能性和影響。
在展開本文的分析和討論之前,首先有必要對社區的概念和范疇作必要的厘定?!吧鐓^”一詞最早是20世紀20年代由芝加哥大學的羅伯特·帕克(Robert Park)教授引入中國的。最常見的“社區”定義來自滕尼斯。在他的著作中,他經常使用“Gemeinschaft”一詞(通常翻譯為“社區”)來描述隨著工業化的加快發展而出現的,基于共同的地緣、血緣、價值觀、情感以及認同感的一群人或社會單位的共同體。在中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政府試圖借用社區的地緣概念,開始發展社區建設,“社區”被描述為城市管理系統中的基層單位,以解決由于市場經濟的興起和工作單位制解體而引起的一系列社會問題。當時關注的是地域范圍、人口規模以及社會組織和制度建設,并通過社區建設加強基層政權建設。對政府而言,社區的實質,那就是社區是一個自上而下建構起來的實施城市基層行政管理和社會控制的國家治理單元。與政府不同,學術界更加關注的社區是在人際關系日益疏遠分化的現代社會,是否可以在地區范圍內共同建立具有人情味和認同感的社會生活共同體。迄今為止,在政府制度框架和學術界理論基礎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社區”研究從建立社區參與和社區自治的制度結構轉變為社區鄰里的認同感和參與行為。
社區模式出現前,在中國歷史上,主要有3種社會管理的微觀組織。第一階段形成于約3000年前,是以家庭和父系氏族為基本的社會管理單位。在中國傳統社會結構中,家庭在社會組織關系中是最基本的社會組織單元,并形成以父系血緣為紐帶的宗族社會。宗法氏族利用祖廟、祠堂、族譜和族訓來管理家庭、協調糾紛、繼承家庭習俗、維護法律和秩序等。第二階段為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計劃經濟時代,即以中國特色的“單位”為中心的社會組織模式。遵循蘇聯的社會管理模式,中國政府建立了“國家—單位—個人”社會組織模型。在城市,工作單位是治理人口和分配利益的主要渠道;相對地,在鄉村是以人民公社體制的建立為標志。在單位制形成的同時,國家逐步建立了以市、市轄區、街道行政辦公室和居民委員會的社會管理體系結構。第三階段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轉型之后,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傳統的家庭宗族模式和單位制趨于瓦解。而城市化的推行,農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住房制度的發展帶動了住房商品化,使傳統社區居民傾向于“個體化”,商品房成為新生的社區類別。由于區域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戶籍制度的變化,產生復雜多樣的城市社區類型:農轉居社區、城中村/城市邊緣本地—外來人口混合社區、老城傳統社區、單位售后公房社區、純商品房社區、商品房—回遷房混合社區等。盡管社區類型多種多樣,根據居民的社會與經濟特征,我們把城市社區分為以家庭宗族關系為基礎社區、傳統街道的單位社區、商品樓社區三種基本類型,以便進行下一步研究。
社區參與是指社區居民通過參與社區活動和公共事務(如決策,社區管理和執行)與組織和個人平等合作以實現社區集體利益的過程。這樣,社區居民作為社區治理的主體和客體,有權影響社區政策的實施并共享社區建設的工作。聯合國將“參與”定義為自愿和民主參與以下事務:一是為發展作出貢獻;二是分享發展利益;三是參與決策全過程。社區居民通過廣泛參與社區活動,了解自身的需求,并確定社區建設的方向。在社區居民的幫助下,社區管理機構動員社區內的資源,解決各種社區問題,例如福利、就業、環境污染等,改善社區居民生活質量并建立社區獨有的歸屬感。
我國社區參與的發展經歷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在決策、管理以及實施過程面臨以下挑戰。
第一,政府決策權力過大。居民的社區認知也揭示了社區的實質,那就是社區是一個自上而下建構起來的國家基層行政管理和治理單元。社區參與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整合民眾對國家的支持。長期以來,正是由于社區民眾處于“被動”的地位,以及形成的“無權感”,最終導致社區參與不足。
第二,社區的本質是社區精神。市場經濟帶來了經濟的繁榮,但是也造成個人主義的后果,對社區事務缺乏集體責任感和歸屬感。我國社區類型多樣,鄰里關系復雜,社區建設運動中建構起來的社區缺少參與機制,未能產生一種共同體精神。因此人們可以通過參與社區生活,形成對于自己生活和工作社區的認同。
第三,互聯網的出現,使傳統意義上的社區有了新的內涵,給社區參與帶來新的機會和挑戰。目前對虛擬社區的研究大多強調其如何能夠跨越地域,甚至在全球范圍內實現社會關系的建構,而忽略了互聯網重組地方社會的能力,為發揮虛擬網絡優勢,應將虛擬社區和本地物理社區逐漸融合,最終促進了“社區的生產”。因此,互聯網可以成為促進社區參與的有效手段和途徑。
綜上所述,我國社區參與缺少參與機制,居民缺乏社區精神和凝聚力,對于社區事務漠不關心,互聯網的出現促進社區交流方式。在此背景下,高校教育的社區參與途徑為我國現狀提供另一條思路,促進社區參與的發展。
高校“社區參與”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興起的新型高校社會服務模式。這一模式在高校與社區的合作伙伴關系基礎上,以社區需求和社會發展為動力,旨在推進高校教學、科研與服務功能的綜合發展。通過高校參與社區的服務項目,使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領導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得到提高,教師也有機會在實踐中檢驗科研的影響力和應用性,從而推進高校的科學研究。
高校教育的社區參與是社區服務的一個方面。其中凱洛格委員會提出高校的“社區參與”內容包括:回應社區關注;與社區建立伙伴關系;為社區提供專業知識服務;以“參與”整合高校的教學、科研和服務等。因此,高校教育“社區參與”可以理解為,在高校與社區的合作伙伴關系的基礎上,以社區需求和社會發展為目標,促進大學教學、科研與服務功能綜合發展的大學社會服務活動及其方式。
我國高校教育的社區參與的主要內容可以包括以下幾種:①立足當地社區,獲得學校組織的支持,以學生為中心,將室內課堂與室外聯系,整合科研、教學和服務;②與當地政府建立伙伴關系,推動社區公共事務的發展;③與當地社區建立平等的合作關系,關注社區問題,為社區提供專業知識服務。
3.2.1 課程定位和目標
筆者嘗試將“社區參與”引入在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建筑學院城鄉規劃專業開設的“景觀設計專題”專業選修課的課程。通過和學校、當地居委會以及社區居民溝通,掌握基于社區需求的設計實踐,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實踐能力,提高其社會關懷和人文素質修養。

基于社區參與的課外實訓課教學模式
3.2.2 教學方法
本門課程是基于社區參與的課外實訓課,以社區需求為導向推動高校社區合作(下圖)。首先,學生通過與政府和村民的溝通,了解社區需求,詳細書寫文案,并且自主向公私機構申請經費。然后通過組織研討會、利用互聯網平臺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了解各單位對于社區問題和發展的看法。最后綜合各方信息,采取不同解決方式。
3.2.3 教學過程
我們選擇與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相鄰的大徑村社區作為合作對象。大徑村是很典型的混合型社區,原為以農業漁業為主要產業的位于城市周邊的自然村。2003年,伴隨著廈門大學的擴建,學校征用作為農民生產資料的農用地,農民只能保留自己的住宅用地和非常少量的農業用地。2005年以后,隨著房地產的發展,在大徑村周邊填海蓋房,大片商品房興起。本地村民已經基本上不再從事屬于農業范疇的職業。他們的經濟來源主要是房屋出租和經營勞動收入。盡管“村民”已經沒有了耕地,也多數不在這個村落中工作,但他們在收入、生活、情感、社會交往、心理認同等諸多方面,卻依然對自己的“村落”具有很強的依賴關系。除了本地村民,大量外來人口,由于文化和語言差異,這部分群體較少參與社區事務。
在課程過程中,學生自行組織問卷調查,積極和政府辦事人員溝通,通過居委會邀請居民參加研討會,了解當地居民需求,并開展以下兩個社區服務項目。
服務你的社區——垃圾焚燒危害。大徑村部分村民沒有交衛生費和垃圾處理費用,只能用焚燒垃圾的方法處理生活垃圾。他們的焚燒垃圾的行為被城管制止并且罰款以后,開始避開城管巡視時間焚燒垃圾,強制性的法令不起作用。以此為基礎,學生通過居委會工作人員邀請村民聽教育講座,宣傳焚燒垃圾的危害;通過互聯網+的微信、微博等平臺宣傳垃圾焚燒的危害;幫助社區規劃垃圾集中收集點。雖然社區居民對于垃圾處理熱情不高,但是我們希望通過定期合作開展講座和研討會的方式,使村民逐漸認識到自己對于社區的權利和義務。我們將來的目標是幫助社區完善垃圾分類和回收系統。
服務你的社區——種植你的蔬菜。大部分社區居民在城市化以前靠務農為生,城市化以后,農民失去賴以生存的資源,種植的手藝面臨失傳,但是他們對于種植保留熱情,有部分村民在自建宅附近開墾空地做農田。村民的做法造成很多問題,比如濫用農藥、污染地下水、侵占公共用地等。在此基礎上,我們建議社區集中管理耕地,由學生選取合適的地塊,設計能夠耕種的空間,委托社區居民管理,并且與學校社團“綠野協會”合作,組織學校園藝愛好者參與種植、管理,并由農民教導學生關于農作物的知識。將來的目標是將結合智慧社區,將互聯網技術應用于菜園的管理。
“社區參與”是高校教育的社會服務職能的體現,是聯系政府和社區的一個橋梁。對于政府而言,單純地依靠市場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通過高校“社區參與”教育引進共建機制,可活化社區服務。當今,我們面臨中國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帶來的諸多環境問題、社會問題等。進行社區建設,建立社區組織,鼓勵居民主動參與社區事務,促進社區精神的建立,是緩解社會問題的重要途徑。對于社區居民而言,與社區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關系,可以促進社區居民的社區意識,并形成社區精神。通過社區參與服務,居民可以認識自己生活的社區,增強社會意識,提高文明程度,能夠有途徑和能力在大學指導下參與社區事務,形成有凝聚力的社區共同體。
但是,在執行過程中有太多困難,需要我們和高校管理機構、政府、居委會、社區居民溝通交流。項目的完成不是一帆風順,但是我們相信社區參與對高校教育和學生品德的培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不是要培養“網紅設計師”,而是通過日常的社會活動和居民的交流,使學生認識到我們專業承受的社會責任,并成為傳播知識的中介。
重視高校的社會服務職能,架構完善的高校社區服務體系。在“產學研一體化”的服務模式中,高校社會服務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是高校追求的目標。高校對于推動社會的發展和建設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因此高校教育機構應與社區、政府建立共同的目標,建設基于“社區參與”的我國高校教育的社會服務體系。高校管理層、組織機構、教師參與以及高校與社區的權力關系等因素共同決定著高校教育的“社區參與”模式的運行狀況。
“社區參與”使我們重新思考專業教育的目的。專業教育不僅是為了培養具有專業技能的人才和高級知識分子,而且還要培養有社會責任感,能夠解決社會問題的公民。在社區參與教育中,學生既是參與者,又是溝通的媒介,還是知識的傳播者。學生在社區服務中轉換角色,學習服務社會,培養社會責任感。
高校的社會服務不是萬能的,它只是解決社會問題的一個途徑。社區參與的核心和難點是社區精神的建立,社區認同感的形成。社區參與是針對社區中存在的問題,動員社區居民的廣泛參與來解決存在于自己社區中的問題,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居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合作、認同,最終實現社區的共同歸屬。中國社區形態的復雜性與多樣性決定了我們對于專業教育要以當地社區為研究和服務對象,根據社區需求解決實際問題,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應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