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露 (安徽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88)
油砂山叉口至茫崖石棉礦(青新界)公路起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花土溝鎮油砂山叉口往西約2.1km處,始于茫崖石棉礦(青新界),項目的建設對于完善青海省公路網布局、構建西部交通樞紐、促進柴達木地區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加快沿線地區經濟社會和旅游事業的發展,以及對我國西部地區的平衡發展和穩定建設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茫崖鎮互通立交位于茫崖市茫崖鎮東北側,距離茫崖鎮約11.4km處,互通所在地為典型的荒漠無人區。被交路為國道G315,現狀為二級公路,設計速度60km/h,雙向雙車道,路基寬度8.5m,全瀝青路面。
本互通立交主要為茫崖市茫崖鎮車輛上下高速公路提供便捷服務。茫崖鎮互通立交的設置對拉動茫崖鎮經濟、文化、旅游等快速發展具有重大積極作用,本互通立交設置對于溝通茫崖市鎮區間聯系意義舉足輕重。
茫崖鎮互通立交各轉彎方向遠景交通年預測交通量如圖1所示,茫崖鎮互通立交整體轉彎交通量總體較小,轉彎交通量主次差異明顯,老茫崖←→茫崖鎮方向的DHV為13pcu/h,新疆←→茫崖鎮方向的DHV為1pcu/h。

圖1 預測交通量
本互通布設受限于與高速公路主線并行的格庫鐵路間距,互通主線范圍內高速公路主線與格庫鐵路間距在200m~230m之間。
方案一:簡易三肢菱形互通方案
互通型式:采用簡易三肢菱形互通立交方案,見圖2所示,匝道下穿高速公路,在由西(新疆方向)下高速和往東(花土溝方向)上高速的兩條匝道處存在平面交叉,內部有個交通沖突點。互通與G315直接相連,距離石棉礦生活區道路路口3.4km,設3進3出收費站,收費站管理區布設于出口側。A匝道采用對向雙車道,寬 10.5m,B、C、D、E 匝道采用單車道斷面,寬9.0m。

圖2 簡易三肢菱形互通方案
方案二:帶有環島的三肢菱形互通方案
在方案一的基礎上,采用環島形式連接四個匝道,匝道下穿高速公路,將方案一的交叉沖突轉化為交織沖突,由西(新疆方向)下高速和往東(花土溝方向)上高速的兩條匝道處交織段長78m。互通與G315直接相連,交叉位置與方案一基本一致,設4進4出收費站,收費站管理區布設于出口側。A匝道采用對向雙車道,寬 16.5m,B、C、D、E、H、G 匝道采用單車道斷面,寬9.0m,交織段采用雙車道斷面,寬10.5m。
方案三:單喇叭互通方案
互通型式:采用單喇叭互通方案,匝道上跨高速公路。互通位于茫崖市茫崖鎮東北側,距離茫崖鎮約9.9km處。被交路為石棉礦生活區道路,現狀為等外道路,設計速度40km/h,雙向雙車道,路基寬度10m,全瀝青路面。設3進3出收費站,收費站管理區布設于出口側。A匝道采用對向雙車道,寬 16.5m,B、C、D、E匝道采用單車道斷面,寬9.0m。

工程規模對比表 表1
方案一和方案二在互通選址、互通參數指標等方面基本一致。方案一橋梁面積比方案二小1620m3,主線和匝道規模均比方案二小(主線短62m,匝道短266m),方案一較方案二造價節約約750萬元,考慮本互通轉彎交通量小,從合理控制互通工程規模,節約投資角度出發,推薦方案一。
①方案一與方案二對比
方案一和方案二在互通選址、互通參數指標等方面基本一致。方案一橋梁面積比方案二小1620m,主線和匝道規模均比方案二小(主線短62m,匝道短266m),方案一較方案二造價節約約750萬元。
②方案一與方案三對比(見表2)

方案一與方案三對比表 表2
從車輛運行安全性、車輛運行效率等方面考慮,方案三均優于方案一、方案二,但考慮本互通轉彎交通量小,從合理控制互通工程規模,節約投資角度出發,推薦方案一。
青海荒漠地區人煙稀少,荒漠區互通存在交通量小,轉彎交通量差異大的特點,互通布設時要充分考慮此特點,在滿足功能的前提下,合理控制互通工程規模。簡易三肢菱形互通方案,雖局部存在匝道交叉沖突,但可大大減少工程規模,減少工程造價,不失為在此類情況下,互通選型時較好的備選方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