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莉,袁晨晨,吳偉東,郭娜娜,周寶娟 (安徽科技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4)
MFEO模式即以多元化Multivariate的人才培養目標、柔性化Flexible的人才培養方法、彈性化Elasticity的教學過程管理、開放式Open的實踐教學組成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式,最早始于金融危機后,廣州產業結構調整為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廣州大學為使培養的人才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的轉型升級和產業結構的調整而提出的,MFEO模式適用于政策性、地方性、實踐性和綜合性較強的城鄉規劃專業,有助于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更加復合型、創新型的人才、適應學生愈加多元化的擇業趨勢。
安徽科技學院建筑學院城鄉規劃專業本科學制為五年,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通識教育”“學科基礎”“專業教育”組成的“1+2+2”三階段模式,這種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的模式完善了設計類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并提升了整體素質,且其階段劃分的特點使學生專攻技能時間較為充足,為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提供了條件,但仍在人才培養定位、教學模式、課程體系建設、實踐基地設置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
一方面國家提倡的大眾化和多元化教育理念對當今應用型較強的城鄉規劃專業教育提出了更加注重理性、綜合、品質等要求,城鄉規劃側重專業的精英教育模式急需向多方面能力拓展的綜合性培養轉變;另一方面國土空間規劃時代的到來,使高校人才市場競爭力產生波動,不斷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重新組建專業核心競爭力成為必然趨勢,因此本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急需重新確定。
目前學院城鄉規劃專業課程設置為通識教育平臺、專業教育平臺、創新創業教育平臺、專業方向課程模塊和個性化拓展模塊構成的“3平臺+2模塊”的體系(如下圖所示)。隨著城鄉規劃專業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建立,學院設置的專業課程體系,已經不能滿足高等院校城鄉規劃專業本科指導要求及人才培養和行業發展的需要。該專業“3平臺+2模塊”體系中,專業教育課程平臺的課程設置針對健康城市等新興理論部分內容的輸入較少,另外隨著國土空間規劃時代的到來和行業技術的變革,增加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專業核心競爭力的課程非常必要;專業方向課程模塊雖然對專業教育課程平臺有所補充,但缺少專業學術研究、規劃管理、工程實施等方面的課程,整體較偏向中小尺度規劃設計,且地域特色不明顯;創新創業平臺目前包含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基礎、城鄉規劃創新設計等四門課程類型,顯示出基礎性的特點,與城鄉規劃專業融合度不夠,且各課程知識體系關聯度或互補性弱,且缺少相對應的實踐環節,所以這種設置不能很好地適應行業就業創業發展趨勢;個性化拓展模塊包含的“風景園林植物應用”“畢業論文寫作與設計規范指導”等6門課程,呈現出對專業課程的知識承接作用不夠,知識體系跨度較大,但綜合性不足,對于畢業生專業技能提升和多元化的擇業幫助有限等特征,因此課程體系建設亟待改革。

應用型高等教育城鄉規劃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框架分析圖
城鄉規劃專業應用性較強,隨著科技水平高速發展,傳統的課堂面授加課外實踐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獲取知識的需求,2020年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影響,雖然大部分課程采用了線上線下混合的教學模式,但是教學時間尚短,教學效果不能得到有效檢驗和評估。因此,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達到全方位促進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科研能力提高的目的,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成為今后發展的趨勢。
實習基地是開展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學活動的重要場所,實習基地的選擇、實習環節的設置等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綜合能力的提高有著重要影響,安徽科技學院目前與地方規劃設計研究院建立了長期合作的關系,但是僅限在規劃設計單位,而在規劃研究、規劃教育、規劃管理、規劃實施等領域并沒有建立起實習合作的機制,而目前城鄉規劃領域各類崗位對城鄉規劃不同層次、不同研究方向的人才需求更加迫切,并逐漸向專業化、具體化發展。因此,目前實習基地的設置情況不能夠很好地匹配社會人才供應缺口和滿足畢業生愈來愈多元化的擇業需求。
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狀況變化,我國城鄉建設與學科發展現狀都對規劃專業教育提出了更為綜合化培養的要求,即在空間技術能力以外,加強理論研究、邏輯分析、科學方法應用、人文關懷、社會治理和法規制定等專業提升課程的學習成為趨勢,將“理念”和“技能”同時推進,才能做到適應公共政策,面向社會服務,與行業保持密切聯系。
在就業方面,安徽科技學院城鄉規劃專業畢業生(2008年至2019年共培養畢業生近600名)就業反饋信息顯示出學生愈來愈多元化的擇業趨勢,以2019年為例,反饋就業信息的規劃畢業生共有72名,占當屆畢業生總人數的97.29%,以此為分析基礎,從事規劃設計的人數占20.83%,從事規劃研究(主要為讀研深造)的人數占19.44%,從事規劃教育的人數達到1.39%,從事規劃管理的人數達到11.11%,從事規劃實施的人數達到13.89%,其他(待業或轉行)達到33.34%,這些數據顯示出畢業生就業方向的多元化,但大都從事規劃相關領域,且反映本科階段專業技能學習與畢業后職業能力需求存在較大差異的畢業生占比71%,信息統計顯示畢業生普遍認為自己工作后欠缺大尺度規劃設計方法、新軟件及新技術應用、社會系統管理等方面知識的系統學習,說明了新經濟背景下,城鄉規劃教育存在與社會人才需求的錯位現象。
面對綜合化人才需求和多元化擇業趨勢需要,重新定位城鄉規劃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應以“新工科”理念為指導,按照工程教育認證標準及最新行業標準的要求培養的畢業生不僅具備扎實的城鄉規劃基礎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實踐應用能力,且能夠熟悉公共政策、洞悉行業前景,并能夠勝任城鄉規劃設計、行政與管理、教學與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課程模塊設置既要滿足低年級學生大力培養、專業階段遞進等要求,也要符合高年級學生專業興趣、就業的多向選擇、分流培養的要求,結合政策及行業發展,并充分利用科學技術形成規范可行的智慧課程體系。
保留專業教育課程平臺,對平臺包含的學科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等3個板塊內容進行拓展,增加遙感應用、“GIS”、“RS”等專業軟件的技術學習,增加城市公共政策研究、環境與社會影響評價、大尺度區域空間規劃設計、城市綜合防災規劃設計、城市地下空間規劃等方面課程,以適應行業新形勢的到來和技術變革,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專業核心競爭力。
專業方向課程模塊應對專業不同方向領域劃開區分度,從規劃設計、規劃研究、規劃教育、規劃管理、規劃實施幾個方面分別設置提升課,并基于地域特色探索特色培養,如增加歷史地段保護規劃設計、生態園區規劃設計、傳統民居與鄉土建筑、人居環境科學、空間信息技術、土地利用規劃、施工組織管理等方面課程,以實現對高年級學生專業興趣和就業方向的分流培養。
創新創業平臺可與個性化拓展模塊進行結合,對原有課程進行整合深化,對部分課程如風景名勝區規劃等課程配備實踐環節的考核,并探索規劃設計企業運營、相關專利資格申請、證書考取、無人機操作、專業英語應用、模型制作、展覽策劃等方面的課程設置。
增設的課程可選擇網絡精品課程作為依托或聘請其他高校教授講授或與合作院校建立課程互選、學分互認、資源互通的辦學關系等途徑配備。所有課程應按照專業知識深淺程度和課程之間的關聯度劃分低年級和高年級課程譜系,并明確每門課程的先修內容和課程開設時間及主體內容簡介,學生根據課程譜系結合自己興趣,選擇建立自己的學科基礎必修+專業基礎必修+專業核心必修+興趣方向必修+興趣方向選修的“菜單”式課程表,并建立學生個人的學習賬號,健全學院課程學分累計制度,從技術支撐、導師追蹤指導等多個方面支持學生,落實課程“菜單”的學習。
教學過程應在教學場所、教學方式、教學團隊等各個環節設置上,滿足學生專業學習個性與共性的協調,多方面形成協同合作、內容豐富、應用廣泛、服務及時的教學體系,整體助力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科研能力的提高。
教學場所:改變傳統教學中封閉式單一教學模式,結合實驗室、教師工作室、實習基地、項目基地、交流講座等場地進行教學活動,拓展學生獲得專業知識的途徑,使學生處處能學,時時可學,并對每次教學和交流記錄、拍照存檔,逐漸建立起高效且規范的教、學體系。
教學方式:堅持課堂面授與自主學習、網絡教學、實地調研、多維評價/翻轉課堂相結合,一方面要以應用型為導向,重視學生實習、實訓課程的技能訓練,鼓勵學生參與實際項目或企業實習;另一方面要堅持智慧支撐,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加快形成多元協同、內容豐富、應用廣泛、服務及時的高等教育云服務體系和智慧管理系統。
教學團隊:加強教師隊伍根據各教師專長,匹配不同課程進行教學,每門課以一位專業教師為主,聘請城鄉規劃高級工程師和其他專家、規劃管理人員、專項課題研究組員等協助課堂專場講授,形成1+“N”的教學智囊團,不僅能提高教學質量,也可以逐漸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圍。
基于開放式育人、社會化辦學的理念,通過打造城鄉規劃專業多平臺、多層次的實習基地“鏈條”,以實踐練習的強化來促進學生對專業核心知識的融會貫通,以實習經驗的積累來助力學生擇業就業。根據目前城鄉規劃行業所涉及的不同領域和工作內容的差異,可將畢業生就業方向大致分為“規劃設計”“規劃研究”“規劃教育”“規劃管理”“規劃實施”五個相對獨立的領域,與之對應的實習平臺分別為規劃設計研究院、科研院所或相關導師學術研究團隊工作室、自然資源局或自然資源與規劃局或交通局或城鄉規劃展覽館或勘察測繪中心或房地產等企事業單位。學校應與不同方向、不同領域的企事業單位展開合作,并定期聘請各單位專家參與專業課堂授課,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對行業新技術、新理念、實踐經驗的了解,也能夠為規劃專業畢業設計開展提供鮮活素材。
同時推進校企交流互動,貫徹成效導向教育理念,面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深化產科教融合,推進校地、校企、校所、科教協同育人。另外,強化實踐育人,科學更新實訓實習、科研技能訓練、畢業設計等教學方案,與企事業單位共同培養與社會需求匹配度較高的畢業生,并認真吸收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調整人才實踐經驗與社會的適應度。
新形勢下城鄉規劃專業公共政策屬性逐漸增強,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建立帶來行業的巨變,規劃行業對畢業生綜合素質的要求逐漸提高,且越來越多的畢業生擇業呈現多元化趨勢。因此,城鄉規劃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勢在必行,而“MFEO”應用性人才培養模式為規劃專業智慧教育體系建立、教學資源和教學內容的拓展、教學方法的更新方面提供了思路,能夠立足市場對人才能力需求狀況和城鄉規劃學科的科學邏輯,構建城鄉規劃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不斷擴大學科邊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探索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應用、融合多元的教學思路是適應專業辦學提升和社會需求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