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 躍,丁家鐸
(江西銅業集團銀山礦業有限責任公司,江西 德興334200)
銀山礦井下采用留礦法回采急傾斜薄礦脈時,不僅因超采圍巖造成礦石貧化,而且由于圍巖性質軟弱,極易片幫、冒落,影響回采作業安全和資源回收率。雖然可以通過加強關鍵點位支護,優化采場結構參數、回采順序、出礦制度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留礦法安全回采條件,但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留礦法開采存在的生產能力低,工人長時間暴露在頂板下作業,安全性差;作業循環多,作業時間長,難以實現機械化;積壓大量礦石,存窿礦易結死,造成礦石損失等頑疾,其作業安全性及回采經濟性改善空間有限,有必要對采礦方法進行優化,探討改用分段空場法的可能性,以徹底解決銀山礦軟弱巖層條件下極薄至薄礦脈開采面臨的技術、經濟和安全難題[1]。
當礦體脈幅在小于6m,在礦體下盤圍巖中掘進脈外運輸巷道,采場沿礦體走向布置,豎直方向每15m在礦體內布置分段鑿巖巷道,鑿巖設備在分段鑿巖巷道內施工上向平行中深孔對礦體進行回采,底部結構為平底結構,鏟運機在出礦進路出礦。這種方法即為分段空場采礦法在急傾斜薄礦脈中的應用。
開采范圍:由于受穿孔設備限制,暫對銅采區進行試驗研究。銅采區主要位于九區、西山區及銀山西區。該區域工程地質條件中等,礦體及其頂板巖體均屬半堅硬至堅硬完整穩固型巖層,礦區斷層結構面屬禁閉型,破碎帶經蝕變膠結,對礦床開采無較大影響。礦區自然水文地質條件屬簡單型。
按8000t技改工程設計中薄礦脈礦量占比約7%,根據最新地質資料顯示薄礦脈礦量占比將達到15%以上。針對九區、西山區和銀山西區銅硫金礦帶,當礦體厚度小于6m,傾角大于65°;礦體及其頂板巖體均屬半堅硬至堅硬完整穩固型巖層;采場地質品位較高,礦石貧化后,仍可達到設計出礦品位的礦體進行開采。
九區位于礦區中部,礦體主要賦存于3#英安斑巖體南北外接觸帶及巖體兩側爆破角礫巖、千枚巖、蝕變石英閃長巖及石英斑巖內。走向近東西向、傾向南,傾角72°~88°,礦體厚度為1m~67m,,垂深超過1000m。
西山區位于西山火山口北東—南東接觸帶附近,礦體賦存于千枚巖內,礦體平均走向20°,傾向北西,傾角73°~89°,深部傾角變緩。銅硫金礦體厚度多為2.00m~46.00m,最大厚度83.26m,垂深超過700m。
銀山西區位于西山火山口東側1#英安斑巖體內弧接觸帶外側,礦脈走向北西西、傾向南南西,傾角65°~80°,為陡傾斜礦脈。礦脈延長50m~150m,最大延長210m,傾斜延深200m~500m,最大至600m,礦脈厚度一般較大,多在5.00m~15.00m之間,垂深超過650m。
根據礦體的賦存條件及礦巖穩固性,九區、西山區、銀山西區銅硫金礦體均屬于急傾斜薄至中厚礦體,穩固性屬中等穩固到穩固,礦石品位低,由于露天和地下同時開采方案,地表不允許塌陷。不適合充填法和崩落法,適合開采技術條件的采礦方法為空場法,針對薄礦體,淺孔留礦法和分段空場法技術上是可行的。
現用的淺孔留礦法在銀山井下一直沿用至今,相對技術更加成熟,但是仍然存在諸多的缺點。淺孔留礦法與分段空場法方案在技術、經濟和環境的綜合對比分析如表1所示。
從表1對比中可以看出,分段空場法由于機械程度高,回采周期大大降低,減少了因存窿結死而損失的礦石量;人員在鑿巖巷道內作業,安全性大大提高,但由于圍巖性質較為軟弱,采幅不易控制,廢石混入造成貧化率增大,但可以通過改善爆破參數等措施得到一定的控制,該采礦法較之留礦法存在更大的改進空間,因此,對于銀山井下薄礦脈,采用分段空場法具有顯著的安全效益和經濟效益。

表1 淺孔留礦法與分段空場法方案對比
雖然現階段銀山礦淺孔留礦法工藝成熟簡單,工人熟練操作,但是,采場冒頂片幫嚴重,平場工作繁重,人員作業環境差,勞動強度大,安全性差;機械化程度低,礦石損失大。采用分段空場法,不僅采場作業安全環保;機械化程度高,回采效率高,采礦場采礦周期較短,礦石回收率高,采用分段空場法具有如下優勢:
(1)采場內無需留礦,有效避免了存窿結死造成的礦石損失,回收率較高。
(2)采礦周期較短,回采效率遠遠高于現有淺孔留礦法,在采礦效益對等的情況下,采礦周期的縮短將大大減少其他成本的投入。
(3)人員僅需在分段平巷內作業,無需長時間暴露在采礦場頂板下,大大提高了作業安全。
兩種采礦方法在技術指標對比見表2,從經濟技術分析而言,分段空場采礦法在銀山井下的推廣具有可行性。

表2 采礦方法技術指標對比
根據銀山礦現階段部分高品位主脈礦體的形態分布和變化規律,進行了針對急傾斜薄礦脈的分段空場采礦法設計。礦塊沿礦體走向布置,長度為100m,寬為2m,階段高度50m,沿垂直方向劃分為3個分段,分段高度15m~20m,間柱6m,頂柱高5m。
4.1.1 脈外出礦巷道
在礦體下盤圍巖中沿礦體走向布置脈外運輸巷道規格為3.7m×3.7m,通過出礦進路與底部分段巷道聯通,服務于回采過程中的礦石運輸[2,3]。
4.1.2 分段巷道
分段巷道布置在礦體內,沿礦體走向布置,巷道規格為3.7m×3.7m,通過施工分段巷道將礦塊劃分為各個分層,并于各個分層分段巷道內進行鑿巖作業對礦體進行回采,機械設備通過采區斜坡道進入各個分段鑿巖巷。
4.1.3 回風巷道
回風巷道布置在礦塊上部,巷道規格為3.0m×2.9m,回采階段作為回風巷道,礦塊回采結束后作為巷道使用。
分段空場切割工程包括底部出礦結構工程及每分層的切割槽(薄礦脈中施工切割天井即可)工程。
(1)出礦進路。出礦進路布置在礦體下部,與礦體走向呈60°,為滿足運輸、通風要求,設計斷面規格為3.0m×2.9m。
(2)切割天井。在礦塊中布置脈內切割天井通至上部中段,為初步回采作業提供補償空間,兼做探礦以及采礦時通風,設計斷面規格為2.0m×1.5m。
回采作業順序:落礦→出礦→裝藥→落礦;在分段分段巷道與切割槽形成后由切割槽后退式回采,為保障作業安全以及礦石能集中于一分段作業面附近,各分段間應同時后退并形成下向階梯式工作面,即上部分段超前爆破2排炮孔。如圖所示。

表3 薄礦脈分段空場采礦法礦塊采切比表

圖1 回采順序示意圖
分段巷施工后,采用311鑿巖臺車、向上穿垂直孔,孔徑φ=76mm,孔深10m~14m,排距1.5m,邊孔距礦巖分界線0.1m,最小抵抗線W=1.5m,如圖所示。爆破采用粒狀乳化銨油炸藥,用裝藥車裝藥,將炸藥送入炮孔,堵塞長度1.8m,穿孔完畢后以切割井為自由面進行爆破。爆破為分層爆破,上部分層超前爆破2排炮孔,各分層同時爆破。

表4 薄礦脈分段空場采礦法標準礦塊礦量分配表
分段空場采礦法的通風方式簡單。從各分段脈外主運輸巷道→分段巷道→沖刷采場(污風)→回風巷道。
采場一般不需支護,分段巷道服務年限長,噴錨支護為主,部分特別破碎地段采用錨網噴聯合支護措施。
爆破后礦石通過各分段巷道或底部出礦進路由鏟運機出至溜井(上部分層形成裝藥作業空間即可),由最底部分層集中出礦。各分段同時落礦,按計劃放空采場內礦石,減少二次貧化。
分段空場法標準采場主要經濟技術指標如表5所示。

表5 分段空場法標準采場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根據銀山礦九區、西山區、銀山西區銅硫金礦體的賦存條件及礦巖穩固性,結合銀山礦井下采礦現狀。對于連續性較好的急傾斜薄礦脈(小于6m),地質品位較高的礦體。通過綜合技術經濟比較,薄礦脈分段空場法在銀山井下的推廣具有可行性。能解決銀山礦極薄至薄礦脈開采面臨技術、經濟和安全難題。
相對于淺孔留礦法,分段空場法具有機械化程度高,回采效率高;工人勞動強度低,通風條件好,人員鑿巖巷道作業,無需長時間暴露在采礦場頂板下鑿巖,無需平場,大大提高了作業安全性;坑木消耗少,礦石回收率大大提高,綜合經濟效益能提高約1%。
但由于圍巖性質較為軟弱,采幅不易控制,廢石混入造成貧化率增大,但可以通過改善爆破參數等措施得到一定的控制,該采礦法較之留礦法存在更大的改進空間,因此,對于銀山井下薄礦脈,采用分段空場法具有顯著的安全效益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