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靜,魏小龍,張玉林,宋婉婷,邸彩紅
甘肅農業大學 財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10月18日于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報告顯示出,農業、農村、農民的問題是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的根本性問題,脫貧攻堅的重點就在于將“三農”問題解決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序實施可以為做好脫貧攻堅工作、實現全面小康開辟新的路徑。對于甘肅省的廣大農民來說,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能夠為農民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科學的種養殖方法,是廣大農民脫貧致富的有力支撐,能夠改善鄉村居住環境,塑造鄉村文明鄉風,提高村民整體素質。甘肅農業大學財經學院項目團隊針對“農民對這一戰略有什么認知?農民們是抱著怎樣的態度來理解這項國家措施?這個戰略對農民產生了什么影響?又為農村帶來了那些變化呢?”等問題,在2019年7月份組織了調研活動。在調研方案中以中央提出的五大鄉村振興戰略主題為中心設計問卷,樣本的來源分別為甘肅省的4個市,每個市各選1個縣(區),每個縣各選出1個鄉,每個鄉各選出1個村,每個村分別抽取75個農戶(富裕戶、中等戶、貧困戶隨機抽選),獲得有效問卷300份。此次調研選用入戶發放調查問卷和訪談、現場觀察等方法。本文主要分析本次農戶調研問卷的結果。
圍繞著鄉村振興戰略的產業發展方面,對于收集到的樣本數據進行了以下與產業發展關聯的相關因素的分析:
根據調查,樣本農民2019年人均年收入為2萬~3萬元的有90戶,占比最大;而年收入在4萬元以上的戶數有30戶,占比最小,據分析所得調查地區的年人均收入大致在2萬元左右。其中,一共有120戶農戶以打工為主要收入來源,占40%,而以農業生產為收入來源的占32%,選擇經商及其他的農民人數占比分別為21%及7%。并且根據樣本數據可得,以打工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戶年人均收入相比于其他類型的農戶明顯更高。由此可見,近年來甘肅地區的農民更傾向于以外出打工來提高收入,除農業生產外,經商等收入方式的比例也并不能小覷,這反映了農民現如今收入渠道的多樣化。
使用先進技術是農業生產和發展的重要體現指標,根據調查可以發現,利用網絡獲得新聞的農戶占比為41%,相對于電視、報紙和廣播通知來說占比最大。近年來,網絡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智能電子產品的迅速普及,網絡成為了農民社交的新潮流及非常便捷有效的新工具,通過網絡的及時性以及廣泛性傳播,農民可以足不出戶就能獲知新型農業技術以及相關信息,農民可以了解現代農業的信息,促進農業發展,這對農民有很大程度的幫助。
1.關于在產業發展投資中的分析。農戶心有余而力不足。當問到農戶是否有意愿增加生產投資時,有一半農戶表示自己有增加生產投資的欲望,例如選擇新的品種、擴大農業生產規模以及更換農機設備等,只是這一系列想法難以變成現實,因為生產資金不足。在調查和分析中發現生產資金不足的原因主要是還不起本息。雖然農村信用社在很多村鎮均建有代辦點,但是農業生產的信貸時間較長,而且利息成本較高,致使部分農戶處于猶豫或者沒有貸款的想法。很明顯,農村金融機構在農業生產中發揮金融支持作用有限,顯示出農村現行金融體制存在很多缺陷。
2.關于在產業發展的基礎資金方面的分析。農戶在農業生產方面面臨的另一個困難就是缺技術。根據調查,缺資金、缺技術以及面臨自然災害三種因素在農民看來排在生產困難的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由此可見,資金與技術在農民眼中是阻礙種養殖業順利發展的關鍵性因素。而缺乏技術的原因中有一點是受到的技術培訓較少,相關部門的技術指導也相對較少,并且也提到沒有生產能人帶動大家一起致富。

表1 當地農村農業生產最主要的問題
在全部受訪者中,30至50歲的勞動力占到70.67%,50至60歲的勞動力占到13.33%,而20至30歲的勞動力只有16%,存在相當嚴重的老齡化現象。在這之中,勞動力的文化程度中小學文化占72%,勞動力是初中文化占15%,而高中至大學文化程度的勞動力占到13%,由此可見在甘肅省大部分的地區,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大多為40到50歲的中老年人,且文化水平偏低。農村勞動力的文化水平低,造成其接受新知識和新技術的能力較弱,不善于應對市場變化。

表2 農業勞動力文化程度
據此發現,農村產業發展處于薄弱狀態,農民由于文化程度和了解渠道的局限,對于發展農村產業的認識不足,沒有相應的知識基礎,所以農村產業發展緩慢。
在調查的300戶樣本數據中,有37%的農戶認為自己所居住的農村環境最需要改善的是改廁方面,隨著人均收入的提高,農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不僅有許多人將農村房屋進行修繕翻新,呼吁農村改廁的聲音也越來越高,農戶們也希望將自家又臭又臟的旱廁進行改進。

圖1 農村生態環境改善的方面
因此,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應在建設農村文化基礎設施方面增加投入,幫助群眾提高業余文化生活水平,同時強化文化宣傳、文化教育工作的落實。從調查結果來看,群眾希望政府能夠開展關于農作物種植以及家畜養殖方面的科技知識培訓活動,幫助農民提高在種植和養殖方面應用現代科技技術的能力。宣傳惠農政策,讓農民獲得切實的利益。而且農民群眾希望政府部門、村集體能夠協助或者直接參與自己組織的、獨具地方特色的、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
目前,隨著我國信息科技的發展以及對農村網絡建設的大力支持,如今基本農戶家家有網、村村通網,根據調查數據顯示,300戶農民有122戶是通過網絡來了解學習鄉村振興戰略,這也證明了我國現如今的政策措施能夠更快更好的被農民們第一時間了解學習,政策思想的傳播會更廣更深。

圖2 了解鄉村振興戰略的渠道
農民不僅可以從網絡上獲取各種最新消息以及農業新動態,還可以利用現在互聯網的熱潮開展農戶電商銷售當地土特產,據統計,調查的300戶農民都知道并且了解電商,但由于沒有相關知識的培訓與指導,許多農戶無法開展電商的銷售,可見電商在甘肅省某些區域還處空白區域,未來還有很大的市場等待著開發利用。
根據調查研究表明,有105戶農民希望所在農村的鄉風文明建設還需在豐富文化生活方面進行加強,而人們第二個不滿的方面則是環境整治以及村容村貌,這一點占比為28%。

圖3 鄉風文明建設改進方面
通過調查發現,鄉村中以板報粘貼報告單為主要形式公開村務,形式相對單一,不具備多樣性,超過一半的村民認為可以選舉代表,有效監督村里所開展的一系列經濟活動。
根據調查數據,有156戶村民對鄉村基層組織干部們的管理滿意,其中不滿意的占比僅為20%,但有許多農戶提出必須加強民意反映渠道,對于反映意見方面,雖然一些村委都設置了意見箱,然而作用并不顯著;有些農戶認為一些政府的政策村兩委宣傳力度不夠不到位,不能起到宣傳到戶的積極性作用;并且有農戶認為所在村的干部有形式主義的作風,應付上級領導的檢查不能真正為村民辦實事;除此之外,一部分村民認為村干部不能為村民辦實事,村里的各種事項不透明,無法及時了解到村委會的做事力度。
農民能不能過上寬裕的、富有的生活主要是由收入多少決定的。雖然農民收入在近幾年持續增加,但增長幅度依舊比城鎮居民低,城鄉收入差距仍在擴大。在將農業稅取消以后,上漲的農資價格造成生產性支出越來越大,所以,這一部分的支出抵消了對農業的政策性補貼。

表3 家庭收入主要用途
根據調查顯示,農戶家庭收入中35%用于子女教育性支出,是所有支出選項中占比最高的,而接下來排列第二的就是家庭生活支出,占據32%的比例。針對現階段的家庭生活狀況,有六成以上的農戶表示滿意、比較滿意,特別是年齡大于55歲的農民認為和以前的日子比當下的生活條件改善很大,對今天的生活比較滿意。同時,表示對生活不滿意的農戶有17.8%,這部分人主要是年輕人。另外,一些農戶因為在教育和醫療方面的支出壓力較大,對生活的滿意度相對較低。
根據樣本研究報告得知,絕大多數的農民希望政府將扶持資金重點放在發展教育、文化、衛生等事業方面當中,這一部分占比為26%,而希望重點改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的農民占比為17%,這兩方面是占比最高的扶持點。說明農戶希望有更便宜更優質的醫療服務以及教育補助。
通過此次深入鄉村進行調查研究,可以得知鄉村振興戰略在所抽取的樣本村中宣傳力度并不夠,有40%左右的農民對這一戰略的認知僅處在了解層面,這對戰略的實施及推行改革有著很大的阻礙。
同時發現:在產業興旺上,廣大農民群眾希望得到資金支持和技術支持,能夠獲取信息,農業保險、農產品銷售渠道等都能有所改善;對于生活富裕而言,農戶最擔心的問題主要在社會保障以及教育支出等方面;針對鄉風文明建設,問題主要在于建設文化基礎設施不力,農民綜合素質不高;生態宜居上的問題依舊需要改善、解決,缺少公共衛生供給主體,缺少街道住宅設施規劃;對于治理有效性,農民群眾有較高的滿意度,但形式主義和監督不力等弊端依舊難以避免。
根據以上分析,站在農民的角度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以下思考:
第一,加快推進及構建現代化的農業產業化發展體系和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的速度,使現代農業體系越來越完善。農業生產從以往的增產導向型向提質導向型轉變,開展土地整理,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具備經濟基礎和政策基礎。
第二,將開發人力資本擺在第一位。逐步建立鄉村人才與資金、土地、產業匯聚之間的良性循環。因為鄉村振興需要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來實現,現代農業呼喚著鄉村人才來振興。
第三,想辦法推動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公共文化建設、教育建設。在鄉村振興中實現鄉風文明、家風良好、民風淳樸,將鄉村濃郁的文化特色體現出來,在留住傳統和文化的同時緊跟時代發展步伐,與時俱進,建設品位特征飽滿、氣息生動的新型農村,做到與時俱進。
第四,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加大綜合治理農村環境的力度,將良好生態文明變成支撐鄉村振興的新節點,進一步落實生態發展的理念和綠色發展的理念。
第五,群雁要靠頭雁領。完善建立由黨委領導的、政府負責的、社會協同及公共參與的、有法治保障的鄉村現代化治理體系,保證鄉村社會安定有序、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