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 整理 本刊編輯部
2020年12月29日至30日,全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指出,經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貧困村全部退出,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全面完成。
與此同時,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講話強調,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歷史關口,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是需要全黨高度重視的一個關系大局的重大問題。全黨務必充分認識新發展階段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農為邦本,本固邦寧。我們要堅持用大歷史觀來看待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只有深刻理解了“三農”問題,才能更好理解我們這個黨、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必須看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
2021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十四五”開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又是建黨一百周年,保持糧食生產穩定意義重大。當前,我們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百年夢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那么,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對我國“三農”工作提出了什么樣的新要求?
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
那么,重心轉移是不是意味著脫貧攻堅工作結束了?不是。
會議強調,要堅決守住脫貧攻堅成果,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不留空檔,政策不留空白。要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對易返貧致貧人口實施常態化監測,重點監測收入水平變化和“兩不愁三保障”鞏固情況,繼續精準施策。對脫貧地區產業幫扶還要繼續,補上技術、設施、營銷等短板,促進產業提檔升級。要強化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多渠道促進就業,加強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搞好社會管理,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黨中央決定,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對擺脫貧困的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過渡期內要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對現有幫扶政策逐項分類優化調整,合理把握調整節奏、力度、時限,逐步實現由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
脫貧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脫貧成果要經得住歷史的考驗。對此,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分析,脫貧不脫政策、不脫幫扶、不脫責任、不脫監管,所以各種資源要素還要向經濟欠發達地區和低收入人群傾斜,包括投入、項目安排、有關政策都不要脫鉤。與此同時,千方百計促進農民收入增長,讓農民收入和城鎮居民收入在一個不太長的時間內有明顯的縮小,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要求。


從另一個層面上來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手段是推進鄉村振興,反之推進好鄉村振興也將促進脫貧成果的鞏固和拓展。”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汪三貴分析,脫貧攻堅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可以借鑒應用推進鄉村振興。
習近平強調,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必須加強頂層設計,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來推進。一是要加快發展鄉村產業,順應產業發展規律,立足當地特色資源,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優化產業布局,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二是要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普及科學知識,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三是要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保持戰略定力,以釘釘子精神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強土壤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等治理和修復。四是要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激發農村資源要素活力,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尊重基層和群眾創造,推動改革不斷取得新突破。五是要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繼續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在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上持續發力,注重加強普惠性、兜底性、基礎性民生建設。要接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重點抓好改廁和污水、垃圾處理。要合理確定村莊布局分類,注重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特色風貌,加強分類指導。六是要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見實效,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要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賦予縣級更多資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權,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七是要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加快構建黨組織領導的鄉村治理體系,深入推進平安鄉村建設,創新鄉村治理方式,提高鄉村善治水平。

從脫貧攻堅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
在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的背景下,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三農”工作迎來了新的歷史任務,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是歷史的選擇,是必然的要求。
從脫貧攻堅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其深度、廣度、難度絲毫不亞于脫貧攻堅。必須看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從現在到2035年,也就三個五年規劃期,任務艱巨、時不我待。要緊緊圍繞農業農村現代化這個總目標,抓緊行動起來,對農業農村現代化到2035年、本世紀中葉的目標任務,科學分析、深化研究,既要抓鐵有痕努力辦好當下的事,更要一棒接著一棒奮力跑下去。

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糧食生產年年要抓緊。要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要建設高標準農田,真正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要把黑土地保護作為一件大事來抓,把黑土地用好養好。要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推進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要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穩定和加強種糧農民補貼,提升收儲調控能力,堅持完善最低收購價政策,擴大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險范圍。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扛起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實行黨政同責,“米袋子”省長要負責,書記也要負責。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要繼續抓好生豬生產恢復,促進產業穩定發展;要支持企業走出去;要堅持不懈制止餐飲浪費。
在連續6年全國糧食產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高水平的當下,習近平總書記為什么還要如此諄諄告誡?
一些專家認為,我國水稻、小麥自給率達100%,但耕地長期高強度、超負荷利用,耕地退化加劇。隨著城鎮化、工業化快速推進,優質耕地資源更加緊缺。
北京大學中國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黃季焜分析,農產品既要保數量,也要保多樣、保質量,今后要鼓勵優質稻米、小麥種植,同時解決飼料糧需求和進口不斷增加的問題。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既要做好高標準農田建設,也不能忽視中低產田改造,充分發揮土地的潛力和抗風險能力。
對此,張紅宇表示,強調農業高質高效,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同時,延長農業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保障供給鏈,解決億萬人民群眾吃飽吃好吃安全。與此同時,農業要有效率,要有競爭力。不同區域,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可根據自己的資源特點,發展有利于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的相關產業,提升農業競爭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各級黨委要扛起政治責任,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方針,以更大力度推動鄉村振興。縣委書記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農”工作上,當好鄉村振興的“一線總指揮”。要選優配強鄉鎮領導班子、村“兩委”成員特別是村黨支部書記。要突出抓基層、強基礎、固基本的工作導向,推動各類資源向基層下沉,為基層干事創業創造更好條件。要建設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的鄉村振興干部隊伍,選派一批優秀干部到鄉村振興一線崗位,把鄉村振興作為培養鍛煉干部的廣闊舞臺。要吸引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激發廣大農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三農”在國家發展中的基礎性地位,更是決定了推動農村改革發展在方向上不能出現偏差,不能犯顛覆性的錯誤。既要加快推進農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也要做到蹄疾步穩、審慎穩妥,始終保持戰略清醒和政治堅定。很多問題要放在歷史大進程中審視,凡是涉及農民基本權益、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事情,必須看準了再改,一時看不清的就不要急著去動。這需要各級黨委履職盡責,堅定落實農村優先發展,以更好地推進鄉村振興以及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歷史終究是靠人民去書寫的,有幸躬逢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我們無比自信自豪。只要把握住歷史發展大勢,抓住歷史變革時機,努力拼搏、穩中求進,就能在歷史的長卷中書寫下“三農”發展的新篇章,創造出無愧歷史、不負時代的新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