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汪 鳴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綜合運輸研究所所長
對物流業而言,由于其服務銜接生產、流通和消費,在發展格局發生重大變化情況下,必將因“大循環”和“雙循環”而發生輻射范圍、方向和流量流向的巨大變化。要按照中國龐大消費市場和強大的循環能力,構建從研發到金融服務的囊括產業布局、消費組織布局、流通產業空間組織的新空間發展格局。
隨著我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將使物流業迎來一個自改革開放以來全新的發展機遇,不再是過去傳統量的粗放式增長,而是物流的高質量發展。
為什么新發展格局下我國物流面臨更大的機遇?首先必須認清物流的發展方向。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明了未來物流業的發展定位。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通過形成強大國內市場來構建新發展格局,明確了四大任務: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促進消費和拓展投資空間。
馬克思的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構成循環理論,是經濟循環運作的大系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更多是由外循環來牽引的,國內循環處于跟進和相對小規模運行。按照馬克思的經濟循環理論,國內大循環將不斷擴大規模,形成互為供需關系、具有規模經濟價值、對世界經濟循環都具有重大影響的經濟發展循環。
在這個循環中,我們強大的消費需求不可能通過自身的供給實現,必需要得到國際資源的有效支持。所以,我們要把大循環和國際循環有機對接,獲取國際資源和產品,并在保持中國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同時,繼續保持向外輻射和循環能力。構建以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大循環是重要的基礎、是機遇,雙循環是常態、是保障,“大循環”和“雙循環”這兩個詞必須并用才能體現新發展格局的內在含義。
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我們重新認識物流的發展問題。過去,我國物流的定位是戰略性、基礎性和引領性的行業。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產業運行模式的創新、轉型,必須在消費規模基礎上,找準物流高質量發展、規模化擴張的方向,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支撐現代產業體系的現代物流體系優化升級。
在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十四五”建議中,對經濟產業運行方式進行了新的表述,就是以產業體系的建設為牽引,把交通運輸、物流網絡放到了產業的支撐和保障項下。
一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現代化水平。物流是產業鏈、供應鏈重要的黏合劑,是提升運行效率的催化劑,是形成戰略價值的保障環節和創新環節,我們需要在這里找到物流與現代產業體系協同運行發展的方位。
二是高起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通過數字、金融等為戰略產業賦能。物流已經成為率先賦能的創新領域,并有效支撐了電商快遞的融合發展。未來需要物流沿著產業鏈供應鏈融合,進行深度、高端的賦能,推動產業運行高級化和現代化。
三是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通過現代服務業來營造制造業、農業創造新價值的環境。就是要完整地構建產業體系,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各個產業門類各自發展。我們需要進入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各個地區的產業通力合作,完成在國際價值鏈中高端的產業體系建設。長期以來,我們將各自獨立的發展方式做到了極致,但兩個以上的企業、兩個以上的城市如何合作構建產業體系,我們還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案。目前,有很多區域協作機制、產業協同機制等,都很難較好地解決產業協同發展問題。因此,我們需要通過現代服務業的構建來完成產業的跨界融合和產業發展范式的改造,形成新的產業體系。
四是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這里主要涉及物流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交通基礎設施和物流服務網絡。國家物流樞紐是“樞紐+網絡+通道”的發展模式,符合這一體系的建設方向。以國家物流樞紐為依托的干支配有機銜接,既是現代物流發展理論上的方向,更是現代產業體系建設中物流系統建設實踐需要解決的問題。
五是加快數字化發展,用數字化為產業體系、產業各環節、基礎設施賦能,形成數字改造傳統、數字自身也成為產業的數字經濟發展新格局。
改變我國一直以來以面向沿海為主的相對單向的物流服務組織和運行模式,轉向推動形成內外雙向、規模擴大、內外平衡的物流服務組織新架構,這是我們物流人要共同完成的一個任務。雙向才會有發達、合理、科學的多式聯運系統,沒有雙向物流需求,多式聯運系統不可能建立,這也是當前多式聯運系統建設的難點。因此,我們需要向雙向物流,向干線、樞紐、網絡聚集來要規模經濟效益,這也是國家物流樞紐的任務。
在既有經濟產業運行模式和信息、智能等技術支撐下,產業鏈基于物流供應鏈得以不斷延伸,已成為特定區域經濟循環運行的重要基礎和特征。我們希望能夠沿著產業鏈構建全新的物流服務鏈條,成為經濟循環運行需求的供給者和以物流供應鏈服務創新為循環的引領者,以鏈為核心來開展物流服務。
物流供給服務大調整、大變革,在網絡格局、業態更新、服務創新、服務組織等方面進行全面再造,在區域間和經濟部門之間按照平衡供需進行再造,這樣我們就有可能抓住物流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創造更大的規模經濟效益。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經濟全球化發展新形勢下提出“大循環”和“雙循環”,體現了后疫情時代國際經濟格局和產業鏈、供應鏈運行方式的迅速改變,更體現著中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后需求規模、產業空間布局調整的特征與全新的發展機遇。我們的發展背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物流自然要變。
對物流業而言,由于其服務銜接生產、流通和消費,在發展格局發生重大變化情況下,必將因“大循環”和“雙循環”而發生輻射范圍、方向和流量流向的巨大變化。要按照中國龐大消費市場和強大的循環能力,構建從研發到金融服務的囊括產業布局、消費組織布局、流通產業空間組織的新空間發展格局。新空間發展格局預示著均衡下的內陸地區發展格局的重構,中國將重新進入內陸中心城市崛起的新時代,輻射范圍、輻射距離的傳統邊界將被打破,適應生產、消費、流通和國際國內市場雙向交流的新邊界將由此建立起來。港口在利用國際市場方面有先發優勢,所以,對于港口在向外形成水陸銜接點過程中能否繼續成為向內向外兩個方向的物流組織、產業鏈組織的重要樞紐,我們充滿期待。未來,將是一個內陸城市創規模、沿海城市創價值,共同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物流體系的新時代。
有了組織的變化,就需要依托通道和樞紐進行服務的創新。“通道”這個詞我更愿意用“走廊”替代,因為過去的通道更多是“線”的概念。我們希望在“線”的基礎上把兩側150公里左右的物流活動納入進來,為打造經濟產業走廊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服務。以港口為例,港口實際上是多條線向內陸延伸,將來要發揮在“大循環”和“雙循環”發展格局下中的作用,就必須在幅寬為200~300公里的走廊上充分發揮支撐產業布局和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作用。所以,我們需要在網絡組織層面上做重大變化。
2018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和交通運輸部共同發布了《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現在已經評選認定了兩批45個國家物流樞紐,所以“通道+樞紐+網絡”作為國家頂層物流網絡建設的政策是不會變的,只會加強。網絡化、通道化和干支配的一體化為特征的國家物流樞紐,將向著支撐“大循環” 和“雙循環”的重要物流節點方向演變,這個大政方針不會變,這個提升和改造中國物流版圖格局的方向也不會變。
物流作為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產業,在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過程當中其定位只會加強,不會削弱。
從基礎層、運作層到保障層,我們構建“通道+樞紐+網絡”的現代物流運行體系、建立安全可靠的現代供應鏈體系、發展集約高效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培育發展創新賦能的現代物流經濟、打造內聯外通的現代國際物流體系、健全保障有力的現代應急物流體系、培育分工協同的物流市場主體體系、夯實科學完備的現代物流基礎體系是不會變的。
我們要在大變局的時代,在國家已經確定的方針政策不會改變的情況下,改變我們的戰略、思維、策略,擁抱中國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的新物流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