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晴
隨著互聯網與新媒體技術日益成熟,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更加頻繁,我國的文化戰略實施顯得愈發緊迫。山西文化源遠流長,文脈傳承清晰。五千年的積淀,形成了山西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成為山西省生動而獨特的文化標識。然而在大量國外文化涌入的背景下,山西省非遺文化面臨傳播緩慢,文化影響力逐步減弱的現狀。“互聯網+”的熱起,賦予了非遺文化對外傳播新的契機和力量。因此,在網絡媒體視域下探討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對外傳播對山西非遺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同時能為我國非遺文化的對外傳播提供借鑒與參考。
從堯、舜、禹黃河流域文明到春秋戰國的三晉文化,從走西口晉商探索到呂梁、太行抗擊日寇,從改革開放經濟創新到“一帶一路”倡議共創共贏,在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山西省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山西省具有種類豐富、形式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手工技藝、傳統戲曲、神話傳說、武術表演等,如五臺山佛樂、清徐老陳醋釀制技藝、中陽剪紙、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太谷形意拳等。
山西省地域遼闊,在注入黃河的各支流河域中文化資源分布廣泛,但有很多驚艷的非遺文化位于地理條件不佳的偏遠山區,那里經濟發展水平落后,文化產業沒有起步,部分非遺文化繼承出現斷崖。從大的方面來看,山西省文化發展比較看重經濟層面的挖掘,而忽略社會效益的文化發展必然會導致非遺文化因缺少支持而衰亡,所以,山西省在文化資源優勢的把握上一定要統籌兼顧,以優勢文化帶動偏弱文化共同發展。
2017年山西省“十三五”改革規劃明確提出要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擴大文化交流,推動山西文化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推動山西文化“走出去”。為了滿足山西省經濟轉型和跨越式發展的需求,文化產品在發揮好自身傳統技藝特點的同時,應增強與高科技的融合,克服阻礙,讓山西省仍在沉睡的非遺精華發光發彩。
科學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是實現非物質文化發展的基石,科學技術是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復活”的有效保障,通過對非物質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和相應管理,可有效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近年來,網絡云、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新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公眾獲得信息的途徑、速度和信息本身的呈現形式有了新的變化。山西非遺文化以現代高效智能的信息技術為依托,可以有效駛上文化傳播的高速公路,這樣才能讓沉淀已久的文化魅力展現在世人面前,讓遠在千里之外的人知曉真實的山西非遺文化藝術。
此外,利用網絡媒介的傳播方式,能保證文化傳播的時效性和傳播面,可以更好地幫助受眾群體接觸并理解山西省非遺文化,從而自覺地保護山西非遺設施等,為非遺傳承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1]。
山西省地域遼闊,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晉北到晉南,從呂梁山脈到太行山廣泛分布,如北路梆子、五臺山佛教文化;晉中六味齋飲食、杏花村汾酒、晉商文化;晉南堯文化、同蒲戲曲等。然而,很多文化資源地處偏遠的山區,受道路不暢和非遺文化配套設施缺失的影響,訪問條件明顯受限[2]。當前,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保護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目前,我國一線城市已在普遍應用非物質文化官方宣傳網站。這類網站具有以下功能:第一,提供非物質文化豐富完整的圖片、音頻、影像資料,并且便于訪問者進行信息檢索;第二,網站設計富有本地域文化色彩,充分展示了本地區非物質文化的內涵特點;第三,實現了瀏覽者和非物質文化官方的信息互動,如答疑、評論、下載等,且瀏覽者可通過第三方平臺分享本網站信息。比如,山西博物院“網上展廳”通過全景成像便于遠程參觀,但在百度搜索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卻沒有官方宣傳網站。
因此,山西省需要統籌規劃建立全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平臺,建立“網上非遺博物館”,省內所有非物質文化點都應建設各自的官方宣傳網站,特別是偏遠地區,以便于五湖四海的朋友在網絡上訪問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
截至2020年3月,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8.97億人,智能移動終端已深入老百姓尋常生活中。利用數字化技術保護非物質文化的理念逐漸被人們所重視,一些有關文化遺產的App應用已被開發出來并投入市場,如“故宮”“上海博物館”等App。為了便于用戶游覽景區,App內集成了票務購買、路線導航、參觀語言導覽等實用功能。特別是運用了3D虛擬場景技術來展示手工藝品、雕塑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在虛擬場景下,一件實物可從任何角度進行觀察,也可以模擬拆解并詳細說明每個原件的作用。游覽者可以一邊實地觀賞實物,一邊借助App進行更為細致的欣賞。
App的布局安排、功能設計要能同時滿足各年齡段人群的使用,特別是要方便老年人操作。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專家、商家、軟件研發部門需要通力合作,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精準保護和推廣。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信息技術為載體,將山西老陳醋文化、五臺山佛樂、太谷形意拳等作為元素,設計開發出具有當地非遺文化特點的App軟件,這將更有利于山西省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和發展。
當前,人們的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電子產品的無縫對接使人們的閱讀習慣發生了很大轉變,突破時空限制的電子閱讀形式已成為主流閱讀方式之一,它具有快捷、便宜、豐富、環保的特點。電子書閱讀軟件已經從單一的文字閱讀向集文字、圖片、音視頻為一體的多媒體閱讀形式發展。國內電商平臺也紛紛推出自己的電子閱讀軟件,如“京東閱讀”。電子書3.0版本集成了音視頻素材,使閱讀形式呈現出多媒體化,如“樊登讀書”,它主推聽書,特別適合工作忙碌的人,聽者如果對內容感興趣,也可以下載。
截至目前,我國已收錄了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官方網站內可以查詢到每一項收錄的時間、地點、內容等信息,但是信息展現缺乏生動具體的形式,也缺少高效的信息檢索工具,很難讓普通百姓了解熟悉。所以山西省相關文化部門應在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網站時,讓專家學者和非物質文化繼承人編撰相應文化詮釋的電子書以供讀者下載閱讀。另外,還可以每周給注冊用戶發送電子周刊,制定精練的非物質文化電子畫報鎖屏,借用各種電子形式對接人們的日常工作、生活,以促進電子閱讀資料對非遺文化的對外傳播。
2020年自媒體規模逐步壯大,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可以發布具有特色的多媒體宣傳信息。較為流行的自媒體平臺有抖音、微信、微博等[3]。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可以搭乘時代自媒體的順風車,讓傳統文化走上外宣的高速路。
1.抖音
山西省非物質文化繼承者在三晉大地上廣為分布,他們可以通過抖音平臺展示自己獨有的技藝,這是一個具有高互動性、持續性的宣傳方式。網絡在線人都可以觀看、點贊、評論,如果喜歡則可以關注,這樣就會有更多人了解這些文化。喜歡的人越多,創作者得到的流量就越多,同時獲得的禮物和廣告合作可產生較大經濟收益。山西非遺文化宣傳可以建立抖音官方直播間,邀請眾多名家直播。隨著收看人數增多,直播間的熱度就會上升,刷到非遺文化直播間的抖音用戶就會越來越多,傳播效果就會越來越好。
2.微信與微博
通過微信公眾號平臺,作者可以發布相關主題的文章。其他用戶能在微信App的訂閱號消息中看到新消息提醒,當讀者閱讀完畢后可以點擊在看或進行朋友圈分享。通過分享可以讓該公眾號平臺得到更多微信用戶的關注。山西非遺文化傳播可采取微信訂閱號的形式,建立官方或非遺文化愛好人士的微信公眾號,通過質量較高的公眾號文章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關注。以微信為媒介跨越了文化傳播中的時空障礙,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各種社交媒體宣傳都會頻繁使用微博平臺,因為一條微博消息可以獲得千萬人關注和轉載,消息傳播迅速。微博是集音視頻、圖文于一體的自媒體平臺,它有電腦網頁瀏覽、智能手機移動App客戶端、MAC、Windows等平板電腦終端,平臺兼容性好,易于人們獲取信息。國內傳統文化傳承者李子柒就是借助微博平臺,讓世界千萬用戶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對于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推廣,相關文化單位、組織和個人都可以建立微博,發布非遺文化視頻、圖片等信息,同時分享與非遺文化相關的網頁、移動App應用、電子閱讀平臺資源等鏈接[4]。
在進一步完善非遺文化宣傳管理辦法,科學有效實施文化宣傳的基礎上,進一步結合日新月異的移動互聯網技術、開放的自媒體平臺來助力,才能引領山西非遺文化實現更快更好的方向發展。山西省是文化大省,只有緊跟時代步伐,通過全民參與,非遺文化才能走出山西、走向世界,在歷史長河中興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