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現徽
詞語作為表達情感、傳遞信息文字構成的重要因素,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而逐漸變化,越來越豐富。新時期,越來越多地出現了并使用了新的搭配、新的詞組,也有一些新的語法現象出現并得到應用和推廣。本文所研究和探討的“副詞修飾名詞”就是這種現象中不斷增多的情景之一,逐漸演變成了一種相對固定、被人們在不同語言環境使用的語法格式,慢慢演化為一種合理的語言現象。因此,現在現代漢語條件下,對“副詞修飾名詞”這種由個別到普遍被使用的現象及其形成原因進行探索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對“副詞修飾名詞”從“時間順序”和“構成要素”兩個維度探究。一方面,以自古至今時間軸為順序,按照副詞修飾名詞從歷史出現到現實應用的時間維度,對副詞修飾名詞現象存在的成因進行總結歸納探索,試圖找出演變規律;另一方面,以其構成要素的空間維度為架構,從歷史發展、現代研究、舉例說明等角度,解釋現象、探究問題,深層次、寬視角、全方位剖析,試圖給實際從業者帶來理論上的幫助。
無論是唐詩宋詞還是現代人所常用的白話文,以及各類藝術、曲藝中等能夠流傳至今的部分,大部分都得益于有文字記載并為歷代傳承。用副詞修飾名詞這種現象,在很早就被使用并被流傳至今。有史料記載并可考的副詞修飾名詞語法修辭現象,至少從元代就被運用,至今一直都在使用。以元曲“四大家”之一、享有“曲圣”美譽的關漢卿的曲作《拜月亭》為代表,在實際寫作中,就大量結合了這類修辭來描寫,起到了關鍵修飾作用,在書中的第二折所提到的“俺這夢魂無夜不遼陽”就是頗具代表性的一個。這不是偶然,除了關漢卿這樣的大家,民間作者也開始使用這樣的修辭手法,同時期的《劉弘嫁婢》也有“人稱你忒慳忒吝忒心術”的描述,這就直接證明了副詞修飾名詞的起源。在這兩例中,副詞“不”直接修飾名詞“遼陽”;副詞“忒”修飾名詞“心術”,這兩處副詞修飾名詞的使用,使戲曲主人公所表達的意境更加傳神、口語、風趣,給人以深刻的藝術表現力,這就是使用實際價值。
副詞修飾名詞有著被歷代傳承和不斷豐富底蘊的特點,特別是到了20世紀30年代,隨著新文化運動的普及和深入,“八股文”余毒逐漸被肅清,新表現方式和描述方式逐步推廣,其中就包含了副詞修飾名詞這一重要現象。新文化運動的先驅魯迅先生十分推崇副詞修飾名詞,他作品中的“十分堂吉訶德”就是例證;近代劇作家曹禺先生筆下的“頂悲劇”一句,也是副詞修飾名詞的傳神之筆;時下流行語“西安年,最中國”“很淑女”等副詞和名詞構成的組合都已經從原來被視為異端和不成體統,漸漸演變為一種普遍的、富于創意的新型語言現象。副詞和名詞的這種構成組合所具有的獨特表達價值,在適合的環境條件之下得到了充分運用。比如,18世紀以來的小品、情景劇、相聲等語言類作品和書面的文藝作品中,它所顯示出的獨特藝術魅力和良好藝術效果為人們津津樂道,也是很多網絡語言中比較多見的使用方式[1]。
總體而言,我國對副詞修飾名詞的研究起步于20世紀60年代。在那時,部分學者還認為這樣的修飾是錯誤的,是不符合語法要求的。因此,學者們做了大量討論,直到20世紀90年代,仍然沒有達成共識。所以在這個時期,可以看作是相對比較基礎的研究,所取得的結論也不具備推廣價值。不過,卻給接下來深入的研究打下了基礎[2]。
到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社會發展和語言學進步,對副詞修飾名詞問題的研究越來越多,參與人數也逐步增多,所提出的觀點開始呈現出多元態勢,大體可以歸納為否定、肯定和特殊現象特殊解釋三類。否定說是那個時代不少學者所堅持的,他們普遍都認為副詞的主要功能是修飾動詞或者是修飾形容詞,不可作修飾名詞所用。這類研究者是比較傳統的,所依據的資料大部分都是具有年代性、比較經典的資料。持肯定說的學者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語言中用副詞來修飾名詞的現象越來越多,在接下來也會得到推廣,所以這些學者持有肯定積極的態度。而持特殊現象特殊解釋的學者認為,副詞修飾名詞確實是真實存在的,不過只能是特殊問題,不能算是“普遍、常見、多用”的現象,遇到時特殊分析即可[3]。
到21世紀后,結合使用副詞來修飾名詞的現象越來越多,特別是伴隨著傳媒業的發展。因此,對副詞修飾名詞問題研究也得到了更高關注,很多學者都在語義、語用、語言發展的社會學視域下做了大量研究,得到了不少新結論。在語義角度上,認可該模式的學者數量越來越多,他們提出副詞對于名詞的修飾很明顯,也會起到限制的作用。從語法角度來看,副詞修飾名詞是轉類和活用所帶來的結果[4]。
結合語用角度可以得知,語言使用離不開規則輔佐,副詞修飾名詞正是對規則革新,是突破規則的策略性行為。特別是現代漢語中頻繁使用,就說明其具有很大的價值。副詞修飾名詞有充足的“使用需求”,結合文化背景和時代進步,越來越多的新結構出現都體現出了對副詞修飾名詞的需求,很多學者都在結合“很+名詞”來論證該現象,比如“很雷鋒”“很小市民”。這和現代社會語言表達的流行趨勢有很大的關系,也是新傳媒業所帶來的一種改變[5]。
在新研究幫助下,副詞修飾名詞實際使用頻率越來越高,在文學作品影視作品中也越來越多,比如“副詞+一般名詞”的“很帥氣”,“副詞+抽象名詞”的“特現代”,“副詞+專有名詞”的“很中國”,就是其中代表個例。這類傳統模式下看起來很“特殊”的情況,在未來也會變得越來越多。結合筆者總結和歸納后,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類別。
第一類,是名詞在做對舉時,可以在副詞的修飾下使用。“人不人、鬼不鬼”就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生活使用方式。這是比較穩定的使用方式,不過數量比較少,也是相對比較約定俗成的說法,歇后語、俗語中很多見[6]。
第二類則是有序的名詞入句后,可以直接被副詞修飾。“已經清明節過了、河水還沒有解凍呢?”就是有代表性的句子。這類使用方法大部分都是包含一個事實上的順序,比如前后順序,而在名詞的使用中,大部分都是表示時間的,也是有標志性的事件描述。在本句中,已經修飾了清明,表明解凍發生在時間點之前,“都中午了,他還沒有回來”也是這樣的使用方式[7]。
第三類,名詞前加上程度副詞,不過不用于指稱,而是來表示相關的性狀實際描述。“很中國”“很男人”“很出彩”,這類詞語中的“很”就是程度的性狀,來突出具有中國特色、具有男人氣質、十分出色等。學者認為,這類使用現象是省略的表述,比如“很有氣派”就可以省略為“很氣派”,這也是符合現代人講話習慣的,大體就是省略了“有”字,最終就形成了程度、性狀描述。
之所以會出現這些現象,大體是出于語言表達的需要、語言表達求新求變的目的,以及可被副詞修飾的名詞特點挖掘等。在語言表達需要上,有些概念沒有恰當的形容詞來形容,就會將名詞當作形容詞使用。求新求變則是新時代超常規手段,特別是網絡時代里所衍生出的很多新詞匯。而挖掘需要則都包含了性狀描述的語義的特征,進而使得它們可融合。
首先,是對副詞修飾名詞的范圍劃分不夠明確,對例子的劃分也還沒有構建起統一的觀點,很多學者都有自己的態度。在20世紀90年代,雖然很多學者都達成了對傳統改革的一致,不過在結構和細節上還存在不少爭議。其次,對于副詞修飾名詞的結構和類型的研究,目前還不是特別具體和全面。比如,很多學者都集中在了“太”“很”“有些”與名詞結合的結構,對于其他新詞匯、特別是網絡詞匯的研究還不夠。再次,對新理論應用價值的探索也需要深入。新的研究給思路方法結論的提出帶來了很多幫助,不過統計分析還是不夠,結合經驗來做研究的還是太多,對于副詞和中心語內部語義聯系、語義限制理論研究比較少。這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接下來深入研究的方向。
網絡時代發展和數字化時代到來,使人們的知識獲取渠道越來越寬闊,這是以往任何年代所不能比擬的。快節奏的工作生活需要經濟、簡潔、明快的信息溝通傳遞方式與之相適應,這為“副詞修飾名詞”結構的普遍應用提供了更大的生存空間,“副詞修飾名詞”結構的普遍應用也必將為豐富人們的語言表達形式帶來更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