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冠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了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我國在方言的基礎上,通過制定一系列規范標準,發展出了全國范圍內統一的標準語言——普通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普通話來自方言,因此,方言與普通話既共通又存在差異。本文通過比較方言與普通話在語音、詞匯及語法三個方面的異同,對在普通話普及過程中合理利用方言優勢,促進普通話和方言的共同發展,具有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語音主要涵蓋聲母、韻母、聲調,首先對呂梁方言在聲母、韻母、聲調系統進行統一的歸納概括,結合呂梁語音實例,得出呂梁方言和普通話的語音異同點。
如果將零聲母算作聲母的組成部分,呂梁方言總共包括19個聲母,而普通話由22個聲母所組成,可見,從總數上普通話比方言多出3個聲母。從內部構成細分,普通話比呂梁方言多出5個聲母,主要包括唇齒音f以及r、zh、ch、sh。與此同時,普通話又較呂梁方言少了2個輔音聲母。體現到日常生活中,以f發音來說,會將“發”讀作“花”,將“風”讀作“紅”,通常將呂梁方言的f發音等同于普通話中h發音,而對于方言自身來說,就會出現f和h混同發音的現象。此外,方言內部zh、ch、sh與z、c、s不分。
較普通話而言,呂梁方言對韻母構成成分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精簡。普通話由39個韻母構成,而呂梁方言由36個韻母組成,普通話比呂梁方言多出3個韻母[1]。將韻母的構成進行細分,普通話和呂梁方言在韻母方面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元音的比例上,普通話含有23個元音韻母,而呂梁方言有20個元音韻母,在呂梁方言韻母總數低于普通話的條件下,其元音韻母的比例明顯高于普通話[2]。
呂梁方言由6個聲調構成,主要包括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陰入、陽入。然而,普通話只有4個聲調,這就增加了呂梁方言聲調的復雜性。
綜合以上三點,能夠總結出呂梁方言在語音方面的特點:呂梁方言很大程度上與普通話保持一致,又保留了自身的特點[3]。
詞匯特點主要體現在構詞方法上,構詞法通常是指詞的內部組合方式。呂梁方言經常出現由數詞參與構成的形容詞,聽起來更像是書面語,然而卻是日常用語,例如“假眉三道”。下面分別從構詞方法和構詞特點分析呂梁方言詞匯的特點。
在構詞語素上,普通話與呂梁方言存在著不同程度上的差異。描述同一個事物時,由于普通話和呂梁方言表達時使用了不同的語素,使得兩者之間經常出現不同構成語素的詞表達出相同的意思,可細分為兩者情況。一種是語素完全不同,卻能夠表達出同一種事物,例如呂梁方言中的“卷”等同于普通話中的“罵”,呂梁方言中的“吼”等于普通話中的“喊”。另一種是語素部分相同,能夠表達出現實中的同種事物,例如呂梁方言將普通話中的“發面”說成“起面”。
呂梁方言中存在一部分這樣的詞,無論是音節數量還是構詞語素,都和普通話的詞匯保持一致,而且對于其所代表的含義,也都與普通話一致或者相近。然而,在語素順序方面,呂梁方言卻與普通話正好前后相反,這稱之為逆序詞。例如,普通話中的“整齊”對應呂梁方言中的“齊整”,與普通話中的“力氣”相對應的是呂梁方言中的“氣力”。
呂梁方言中包含的詞綴與普通話存在較大差異。從使用頻率上來講,呂梁方言比普通話具有更為豐富的詞綴。就拿詞綴“圪”來說,“圪”可用作前綴,對于名詞來說,又可分為“圪A”式、“圪AA”式以及“圪AB”式[4],例如呂梁方言的“圪渣”等同于普通話的“碎屑”,“圪包包”等同于普通話的“小包”,“圪肢窩”等同于普通話的“腋下”;對于動詞的構成來說,又可分為“圪A”式、“圪A圪A”式和“圪AA圪AA”式三種,例如呂梁方言用“圪擠”來表達普通話的“閉上眼”,用“圪擠圪擠”來表示普通話的“躺一躺”,“圪蹬蹬圪蹬蹬”表示普通話中聲音持續很長時間的行為。同樣,對于形容詞、量詞以及象聲詞等,“圪”字都可用作前綴,來表達出不同的詞義。對于“圪”字作為中綴的用法,又可細分為名詞、形容詞等情況,例如,呂梁方言中的“樹圪枝”表示普通話中的“樹枝”,同樣可以用“樹圪枝枝”來表示普通話中的“樹枝”,以形容詞舉例,呂梁方言中的“白圪東東地”等同于普通話的“非常白”。“圪”字還可以被用在詞尾,作為詞的后綴,例如呂梁方言的“上圪”等同于普通話中的“上去”。
呂梁方言中,像“圪”字這樣的詞綴有很多,例如“忽”“日”“達”等等,而普通話中的詞綴比較少,而且用法固定。
語法是構成語言的三個基本要素之一。語法主要有詞法、詞類、句法三個主要組成要素。
詞法主要涵蓋重疊法、附加法、復合法三種。無論普通話還是方言,重疊法都是主要的語法方式。對于呂梁方言來說,迭代法的具體使用范疇以及方式等均和普通話存在較大差異。無論是名詞、動詞還是形容詞,呂梁方言的迭代法通常不構成詞義,只是一種習慣用法,屬于一種簡單的構詞方式。例如,對于名詞重疊,呂梁方言的“壺壺”等同于普通話的“水壺”,呂梁方言的“刀背背”也僅說的是普通話的“刀背”;對于動詞重疊,呂梁方言的“擱歇擱歇”表示普通話的“休息休息”;尤其是形容詞,經常會遇到重疊法構成的詞語,例如呂梁方言中的“紅丹丹”以及“黑漆漆”等。對于附加法,普通話經常會使用“只、子、兒”等。如果脫離開呂梁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歷史特色,利用普通話的詞法,根本無法解釋以及理解這些詞語的結構和含義。
普通話與呂梁方言在詞類方面的差異不僅表現在實詞上,在虛詞方面也有較大差異。呂梁方言的實詞比普通話豐富,且用法復雜多樣,在與普通話的部分用法一致的同時,具有一定程度的改變。對于名詞,呂梁方言存在一些特殊的形態標志,如普通話和呂梁方言都會將“兒、只(子)”等字加在詞尾,但是具體用法存在差異,如普通話的“花兒”,呂梁方言經常利用重疊法構成為“花花”。在代詞、量詞、動詞以及形容詞等方面,呂梁方言均表達出很多的特殊性。對于代詞,如呂梁方言的“直個是”和“甚”分別說的是普通話的“這個是”和“什么”;對于量詞,呂梁方言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將普通話豐富的量詞簡化,把普通話中的量詞統一地簡化為“個”。呂梁方言的虛詞在數量上明顯少于普通話,日常交流會常用到“啦”“嘞”等語氣詞,如呂梁方言中的“人嘞?”對應普通話的“人呢?”。
呂梁方言在句法方面,與普通話之間主要存在四方面的差異。一是呂梁方言在動補結構方面存在特殊的表達手段,呂梁方言在“可能”“不可能”存在特殊的表達方式,普通話中遇到單音節動詞時,往往是在動詞尾添加“得”或“不得”,如“喝得”“喝不得”,遇到復合動詞時,在動詞中間添加“得”“不”,如“扛得動”“扛不動”。呂梁方言并沒有這樣的表達方式,呂梁方言一般都是“能喝”“不能喝”“能喝動”“喝不動”等。二是在動作詞語“過來”“過去”與量詞的位置順序上。普通話中“請遞過來一本書”,呂梁方言為“請遞過一本書來”。三是在疑問句上,呂梁方言通常會添加語氣助詞“嘞”,普通話“去不去”呂梁方言為“去嘞不去嘞”。四是“來”“去”所指的位置,例如呂梁方言的“她去姑家嘞達”,用普通話來說就是“她到姑姑家啦”[5]。
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以及民族較多的國家,方言種類多且復雜,代表著特色的社會文化。不僅是普通話,而且對于各地方言來說,其主要構成要素無非都是語音、詞匯、語法三個方面。本文通過對比普通話與呂梁方言在語音、詞匯以及語法方面的特點,分析二者的共同點和差異點,從而充分發揮兩者之間的互補優勢,促進普通話和方言的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