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林,仵 坤,王樂樂,班曉榮,王小亮
(北京物資學院,北京 101149)
地方院校是服務區域發展的重要力量,北京地區的市屬高校承擔了70%左右的本地生源教育培養工作,并產生了眾多適合區域發展的科研成果,而且在志愿者服務等多個方面擔負著重要的角色,已經成為區域發展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更好地推動地方高校分類發展,北京市2020年出臺了《北京市屬公辦本科高校分類發展方案》,其中對“建設什么樣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怎樣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1]。北京物資學院被劃分為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建設之列,學校的發展將迎來新的歷史時期。
區域發展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歷史使命,根據《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規定,北京市將全面建設四個中心,這是北京市頂層規劃設計的指導性方向,按照社會經濟的發展規律,北京市的政府、產業的人才需求將發生結構性轉變,也為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確立明確的目標。以物流產業的發展為例,北京市明確提出建設安全、高效、智慧、綠色的城市物流服務系統,對物流領域的新模式、新業態、新技術都提出了較高要求,在產業發展過程中,以國際物流、城市物流、應急物流以及高新技術產業配套服務的物流將成為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為此需要不斷調整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技術能力和實踐應用水平,突出城市消費型、智慧型、綠色型特點,培養的人才具有新時期的“首都味道”,需要大量應用適用的新型管理理念、先進技術解決城市物流服務的高端應用型人才,在科學規劃的指引下不斷提出具有特色的北京物流解決方案,并進而形成具有特色的特大型都市服務系統。通過分析可以得出,城市產業結構的確立明確了未來人才的需求結構,由于戰略層次的問題不斷得到規劃的前期解決,具體操作工作由于新技術的應用而不斷減少用工人員數量,處于節點規劃、局部優化、現場管理層面的高端應用型人才需求逐步成為后續相當一段時間內的需求主體,因此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是市屬院校服務區域發展的必然選擇[2-3]。
地方高校的發展具有典型的區域性特征,在區域發展目標確立之后,學校將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主動謀劃、積極實施服務北京行動計劃。作為應用型的高校應以立地頂天戰略為指導,按照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的原則,全面深入地開展有組織的產學研和社會服務活動,精準聚焦北京發展建設需要,注重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積極發揮學校專業、學科領域的優勢,加快構建學校服務北京發展的新模式、新機制、新格局,采用多種舉措結合的方式,全面建設有特色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教育部關于“十三五”時期高等學校設置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應用型高等學校主要從事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本科以上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并從事社會發展與科技應用等方面的研究”。可見“應用”是應用型大學的核心內涵,是區別于其他類型大學的根本特征;“應用型”是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不代表辦學層次的高低,因此地方應用型高校應在服務內容的拓展上不斷創新。
(1)以區域發展需求為導向,優化調整專業布局。地方高校需要高度聚焦區域發展,以北京為例,未來將全面建設四個中心,學校應結合自身特色積極布局服務國際交流、文化、科技創新領域的新專業,構建與北京城市發展相適應的新專業體系。同步建設專業動態調整的新機制,形成人才需求的科學反饋機制,使得專業的設置具有較強的前瞻性,打造需求為導向的創新專業設置模式,同時不斷加大新興交叉專業的布局力度,形成適應區域發展的專業建設科學模式,培養與北京社會經濟發展匹配的高質量畢業生,力爭成為首都重要的高端應用型人才培養基地。
(2)提升人才類型與北京需求契合度,培養高端應用型人才。結合學校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定位,在專業優化調整的基礎上,認真梳理行業人才需求結構特征,體現學校培養計劃的差異化、特色化,科學定位培養目標,建立與北京發展匹配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式和路徑。學校應持續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提升實踐類課程比例,大力開展行業證書認證教學課程,并考慮部分專業的國際化認證證書覆蓋,構建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高端實戰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
(3)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打造高質量的北京專業品牌。在打造特色培養專業體系的基礎上,全面提升相關專業的教學質量,形成學科專業在國內的比較優勢,并在傳統優勢領域逐步培育國際知名的品牌專業,更好地符合北京的高質量人才需求,打造一流的培養平臺,逐步形成與北京人才培養質量相符的培養體系。
(4)打造現代產業學院,形成校企合作服務北京新典范。強化并利用學校前期與京東集團、期貨行業重點領軍企業的良好合作成果,以前期成立的京東學院、期貨學院為基礎,將服務北京市流通和金融創新領域為重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打造現代產業學院。通過產業學院將實現北京流通和金融延伸領域的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有效銜接機制,建立新型信息、人才、技術與物質資源共享機制,完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構建學校與北京相關產業集群聯動發展機制,并積極將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技術創新、企業服務、學生創業等功能結合,全面服務于北京市的專業人才教育工作。
學校將緊密跟蹤北京市產業發展趨勢,發揮產學研合作平臺的優勢,不斷提升智力服務能力,打造高端企業智庫,全面提升社會服務能力。
(1)聚焦北京市現代服務業關鍵領域,積極打造產學研合作平臺。學校將積極發揮北京現代物流研究基地等多個市級科研創新平臺的優勢與特色,聚焦制約首都物流與流通行業的前沿科技難點和重點,協同多方創新力量,打造若干個具有較強科研能力的科研團隊,并積極承擔重大科研項目,協同攻關,開展相關基礎理論、技術集成、工程開發等研究,解決北京市物流和流通發展技術的關鍵科學問題,特別是兩區建設、雙循環下北京物流系統規劃、航空雙樞紐系統規劃設計等領域,為優化產業發展提供創新技術支撐,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形成具有高附加值、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
(2)建立深層次校企合作關系,推動現代服務業轉型升級發展。學校將積極拓展并實踐新的校企共享發展模式,將學校優質的智力資源植入企業,形成融合一體的人力資源匹配模式,拓展學校的辦學空間,同時積極引進企業的先進管理經驗、技術和產品,建設物流、流通等領域的專家工作室和聯合攻堅小組,聯合構建業務綜合體十個以上,豐富校企合作的內容體系。學校將通過青年教師掛職、教授工作室等形式建立企業合作,力爭將學校專業師資力量全部具備企業服務經歷或者專業證書認可的能力,構成企業發展重要的智力引擎,成為現代流通領域企業重要的智力資源合作伙伴。
(3)培育新思想、新理念,打造特色政府決策智庫。學校將與北京市商務局、交通委、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建立政務服務專班,聚焦政府部門重大任務開展前瞻性研究,以問題為導向,積極在優勢的流通物流、金融創新、社會治理等方面不斷創新實踐,孕育管理領域的新思想、新理念,并應用于政府治理,重點服務四個中心、兩區建設等重大決策、政策科學制定需要。學校將建立社會服務新的管理機制,同服務機構建立常態化的全渠道溝通體系,提供干部掛職、專家咨詢顧問等智力支持,并積極開展面向特色專業的區級培訓機制,全方面提升特定產業領域的科學治理水平。學校將不斷強化自身研究機構與政府機構的對接服務,在現有科研院所、平臺的基礎上,著重打造與企業專家結合的農產品物流、金融衍生品創新、城市物流服務系統、大數據治理等領域的若干個專家團隊,形成以流通和物流領域為核心,聚焦現代服務業的特色政府決策智庫。
學校將不斷提升政治站位,以首善標準服務區域發展為目標,重點聚焦2022 年冬奧會、對口幫扶、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城市副中心建設等重大戰略、重要任務。學校將積極服務冬奧會物流項目,打造北京大型體育賽事物流服務基地,將積極組織學校物流領域的專家力量,針對冬奧會物流系統仿真和采購政策等領域的具體需求開展研究工作,在奧運物流系統仿真優化、采購政策等領域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技術解決方案。后續學校將以服務冬奧會等賽事為基礎和經驗借鑒,在大型體育活動領域建立國內領先的賽事物流技術提供商,從而為北京打造文化體育產業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保障。依托京津冀物流一體化研究中心,學校將積極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打造物流服務智力高地,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學校將積極發揮空間區位優勢,高質量建設城市副中心研究院,為通州提供物流等關鍵領域的“十四五”規劃服務,并提供應急物流保障、城市末端物流服務等領域的專項技術服務。
目前北京市已經制定了研究型、特色型、應用型等不同種類高校的分類考核指標,但是在應用型高校中仍然具有較大的差異,在專業、學科領域差異化較為明顯,經管類為主的高校成果形式與理工類為主的高校成果形式不盡相同,學校的整體規模、辦學實力和發展歷史也差異明顯,希望在前期能夠建立強制性指標、約束性指標和參考性指標等差異化指標體系,盡量體現學校的特點,避免單一的橫向對比,特別是增加特色類服務指標的比重,推動學校的創新動能,鼓勵學校差異化發展,體現好政策導向作用。同時應更多地考慮高校職能調整的周期性規律,建議根據實際情況設置政策緩沖期,防止高校改革的“硬著陸”。
目前北京市特大城市的發展水平已經逐步與世界同步,在很多領域的發展水平已經處于一個比較高的水平,簡單的服務規模擴大并不能提升高校的服務水平,高校應該不斷提升自身的應用型內涵。但是由于歷史發展、戰略定位等方面的原因,目前的地方院校的服務水平距離實際需求還有一定的差異,想要彌補這些差異的首要任務是建立溝通的渠道,打通校內外的資源配置通路,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是積極調整高校內部的管理制度。在現有體制下建議首先集中對外服務職能,設立專門的部門,構建產學研合作和社會服務的單一窗口,形成統一的功能平臺,而不是單一的由分散的二級學院完成,否則校內的資源無法整合而形成合力,服務的水平、層次、內容的提升都會遇到一定的瓶頸約束,無法體現學校的規模優勢。在專門的部門體制下,會形成專業的服務模式,培養專業的人才,進行提升學生的服務能力,形成發展的新格局。
在良好的外部政策和內部機制之下,要積極推動師生主動參與的機制構建,實現全員參與服務的新局面。在原有教學模式下,師生之間在校園內部構建教學資源體系,無法有效的吸引社會資源參與,更無法將成果與區域發展相聯系。在新的機制下,應該是在師生的智力資源與社會需求實現深層次互聯互通的條件下開展服務,也就是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式的設計、教學活動的開展具有更強的柔性,可以有較多的環節直接對接社會服務需求,特別是在線上線下資源已經實現互動的條件下,教育空間會進一步拓展,教師和學生可以將社會服務內容更深層次的嵌入到教學過程之中。例如北京地區的高校承擔了對口幫扶工作,可以將農產品的物流系統設計、數字化營銷等融入到學校的教學實踐之中,并成為課程思政的重要教學內容,讓學生參與到國家重大戰略的執行中來,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時可以更多地將企業開發平臺共享給學校,將企業研發任務直接作為教學實踐案例、大賽內容、畢業設計對象,并與企業人員同平臺工作,將企業文化的灌輸、前期的人員專業培訓前置平移到學校實踐環節,降低企業選材的成本,豐富教師的案例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