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 悅 任 軍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涉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各個層面,其中強化我國通用語言教育是其重要基礎條件之一。馬克思指出:語言產生于一定的共同體,其本身就是一特定共同體的存在。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統一國家,民族地區因其地理、人文等條件的限制,經濟發展始終與其他地區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距。民族地區雙語或多語現象非常普遍,在民族地區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教育,是在支持和保護少數民族群眾使用、學習本民族語言合法權利的同時,增強民族地區群眾運用國家通用語言及文字的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同胞之間更加順暢地交往交流交融,不受地域語言或民族語言不通的限制。本文通過溯源我國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教育,展開分析這一重大決策的意義,并從政策解讀、教材體系與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提出在民族地區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教育的對策建議。
中國共產黨自新中國成立起即高度重視通用語言文字在我國的推廣和普及工作,并通過一系列方案政策付諸實際。在建國后的1958年,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制定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三個方面被黨確定為語言工作的主要任務;改革開放后,憲法明確規定要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人民群眾運用普通話,自此開始我國通用語言正式確定為普通話,具有法定地位[1]。此后我國憲法和法律不斷完善和闡釋了我國公民學習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權利和義務的具體內容,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和實施形成了一整套全面且成系統的規范體系。學習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每一個中國公民的權利,也是必須盡到的法定義務。這與少數民族選擇學習和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權利并不沖突,都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
我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選擇和確定并非“硬性規定”,而是歷史和人民的自如選擇,是各少數民族在各地區范圍內,在日常生產生活過程中相互影響和相互滲透的自然結果,是各族人民日常工作、交流交往交融的現實需要,更是在各民族人民之間培養和建立文化認同、共同構建和發展現代化國家的自然過程。換句話說,各民族在統一的國家之內日常的交流交往交融生動體現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選擇、形成和發展推廣的整個過程。近十年來,我國國家通用語言普及工作取得巨大進展,民族地區群眾在國家教育部門工作者的幫助下掌握國家通用語言的能力和程度普遍提高,各民族人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語言文字交流障礙基本消除,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實現巨大進步。
各民族的語言往往承載著不同地域和歷史的文化,蘊含著祖先留下的生存智慧與歷史發展過程中積累的發展經驗。各民族通過不同的語言共同譜寫了我國的悠久歷史,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和中華文化,培育了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此外,我國國家通用語言的選擇和確立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經由各民族不斷融合交流而形成的必然結果,因此全面加強通用語言教育,可以有效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石,并為各民族帶來認同感,加強中華民族凝聚力,促使全國各民族共同進步、互通有無,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作為人類重要的交流工具和文化的重要載體,語言文字一直承載著文化交流及傳承的重要任務。而當代中國所擁有的語言在內的文化結晶,也正是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共同融會貫通而成的傳統文化。國家通用語言在文化交流及國際貿易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日趨顯著,而國際社會也在不斷推廣,這些都為中外文化的交流互動提供了良好助益。可以說,各民族文化本身是中華民族不可多得的一部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時期,我們應當強化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努力增強民族文化的影響力,進而為我國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及交流借鑒提供重要載體。
在當前中國社會中,大量的生活發展信息需要通用語言作為傳播媒介,人與人之間的日常交流溝通同樣要依靠通用語言來完成。實際上,對國家通用語言的掌握情況,已成為檢驗個人綜合素質的關鍵因素。對個體來說,提升對國家通用語言的掌握情況,可以在更廣泛的區域內獲得發展的機遇。對于我國民族地區而言,想要提升發展速度,鞏固發展成果,不但要強化國家通用語言的應用,實現對外順暢交流,同時也要將培養大量精通國家通用語言的高素質人才作為重點工作[2]。因此,增強民族地區群眾的國家通用語言應用能力,不僅關乎國家語言安全的問題,對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加強,以及國民素質的全面增強有著密切聯系,同時更能成為我國各民族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強大助力。
從民族地區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教育的原因和意義角度來看,民族地區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教育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乃至整個國家的發展和穩定都至關重要。如何將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教育政策落到實處,需要地區政府根據各地實情做好工作。
我國推行在民族地區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教育的政策是為了提高民族地區人民的綜合素質,實現對外順暢交流,進而促進個人發展和地區經濟的發展。但部分少數民族群眾錯誤認為這是削弱甚至消除民族語言的舉措,會阻礙本民族文化的傳承,因此而對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產生排斥心理,甚至阻撓政策落實。這歸根結底是源于部分少數民族群眾對國家政策缺乏正確認識和解讀,需要政府各個部門將國家加強通用語言教育政策的目的和利好準確傳達給民族地區群眾,讓群眾清楚認識到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教育和保護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并非是相悖的[3]。只有獲得民族地區群眾發自內心的接受和擁護,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教育政策才能順利開展,取得成效。長年以來,國家通過專門機構執行規范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工作,致力于讓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變得科學系統,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適用于各民族用語輸入的打字排版軟件也相繼開發。民族地區致力于積極保護、搶救流落于民間的少數民族文化作品,那種妄稱少數民族語言和文化“面臨危機”“瀕于衰亡”的說法,無論如何都是站不住腳的。
教材體系和師資隊伍是推進加強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教育政策最重要的兩環。各民族地區政府必須堅決貫徹落實政策細則,堅定不移推進統編教材使用,構建完善的教材體系,并通過硬性要求和人才引進來進一步加強民族地區的師資隊伍[4]。同時,黨和政府應當始終對廣大少數民族學習和使用本民族語言、傳承和發展本民族文化的權利給予保護和尊重,積極為發展民族地區文教事業提供扶持性政策。種類繁多的文字和語言也體現出了我國作為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國家所具有的文化及歷史譜系的多元化特點。同西方國家及中國封建時代相比,我國堅持實施多樣性與統一性相結合的語言文字政策,盡可能在確保共通性的同時,維護差異性的存在,有助于確保民族文字及語言和國家通用文字及語言之間的共存共促,這對于保證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穩定統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貢獻[5]。
由于各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存在差異,語言文化種類繁多,國家通用語言教育在各個地區、民族間不能一概而論。在各地區落實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教育的過程中,首先要對本地區范圍內人民群眾的民族占比結構、各不同民族語言及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做到充分了解,尤其是同一空間范圍內的多個世居民族的文化迥異,考慮到當地雙語師資水平的參差不齊,更要考慮到不同自治州、自治旗縣乃至民族鄉鎮的特殊民族政策[6]。國家通用語言教育的實施工作非常復雜,不僅需要國家層面的宏觀政策作為引導,需要各民族地區政府根據本地區現實情況出臺相關政策方案給予保障,更需要州縣、學校做好基層管理工作,從而建立起相應的管理體系和健全的實施機制,才能保證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教育政策順利實施。
全面推廣通用語言教育,幫助少數民族同胞們學習掌握通用語言,根本目的是為了確保少數民族同胞能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讓少數民族開拓眼界,和其他同胞一起共享現代化發展成果,促進不同民族和平共處、協同發展,最終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未來,隨著我國通用語言教育的不斷深入發展,各民族必將更為積極地投入和參與到國家通用語言教育的發展、傳承和應用中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將根植于每個中華民族兒女的心中[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