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體育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22)
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指國內除漢族之外其他民族在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及歷史經歷之下形成的具有該民族特性的區別去其他民族的傳統武術套路與組合形式。通過其字面含義可知,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包含三個不同的方面。(1)體育含義,是指這類活動項目或運動項目都具有體育的特性,能滿足人們除日常生產勞作外廣大人民日常健身鍛煉的目的,使少數民族傳統武術的練習者達到身體全面發展與鍛煉的效果;(2)民族含義,是指該種傳統武術具有本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內涵,受該民族精神的支撐。這種民族特性主要表現在其于其他民族日常生活所存在的差異、文化底蘊的不同之上,民族含義在一定程度之上反應了該民族的精神文化內涵;(3)傳統含義,就是該民族的體育項目具有歷史傳承性,是持續傳承下來的沒有間斷的發生。民族傳統武術項目中任何一個含義或特點都是無法改變及忽視的,是在幾千年的歷史文化變更之中不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所沉淀而形成的,具有其少數民族所獨有的不受外界環境所影響的物質文化遺產。少數民族傳統武術是我國悠久、燦爛文化的重要且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在一定程度上與西方體育存在諸多差異,西方體育主要特點為競技、注重外在、注重比賽的結果等;我國體育主要特點為注重自身修養、注重自身內在競爭、注重過程等。西方對于體育的理解與西方的體育文化隨之進入我國,對我國傳統的體育思想與認識產生了諸多影響。西方競技體育自身的特有屬性例如注重審美性、比賽性、集群性也深刻影響著我國傳統武術的發展與進步。但是這種表面上對于我國民族傳統武術的發展,在背后卻是對于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巨大的沖擊與影響。民族傳統體育自身所存在的問題,諸如難以發展、門派之爭、無法形成明確規則等問題,在思想文化交流之中沒有解決依舊存在,并繼續影響我國民族傳統武術的發展。西方傳入的競技體育在中國具體的國情與思想文化的影響之下,也與其本身所具有的特點在某些方面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發展畸形。
在體育的分類中有諸多學者將民族傳統體育與健美操等一些西方體育類項目劃分在同一項群之中,即表現難美項群。由于兩者內在含義上存在本質的區別,強行將兩者歸類于同樣的項群之中,并按照同樣的要求去評定運動成績、判斷比賽名次是缺乏合理性與公平性的。山東省境內的查拳比賽所采取的競賽規則、成績評定與西方傳入的健美操的比賽規則基本沒有差別,均是以動作的難度、動作的成功率去評判,對于傳統武術內在的精神、文化底蘊的評判并沒有涉及?,F今的傳統武術比賽出現在發展中不斷追求難度的現象,使非專業的民間傳統武術愛好者沒有參加專業比賽的資格,民族傳統武術的發展越來越趨向于健美操的表演類項目,為了適應如今社會的發展趨勢,出現了許多從少兒開始就從事專業訓練直至參加正式成年比賽,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許多優點與益處的,但這些武術練習者主要從事比賽競技套路與散打的練習。這種訓練與參與模式是與傳統武術相違背,使傳統武術參與者對民族傳統武術內涵的理解產生的很大偏差,忽視了傳統武術內在的身體對抗及練習者與大自然的和諧。
在當今社會條件的影響之下我國的民族傳統武術項目形成了以套路組合為主要競賽形式,以公開表演為主要宣傳模式的發展大趨勢,這與西方的競技體育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似,但在發展速度上又存在巨大差距。究其原因我國的民族傳統武術項目沒有植根中國最廣大的社會群體之中?,F今的少數民族傳統傳統武術更是如此,流于表面不在注重其自身的歷史文化底蘊與民族傳統武術的精神文化。我國少數民族傳統武術具有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底蘊,經得起歷史與時間的推敲,對練習者具有諸多方面的益處且是西方體育無法達到的,如修養身心及使人體會順應自然的愉悅。民族傳統武術所具備的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特點是西方競技體育所無法觸及的。在少數民族武術的推廣與發展中應突出其自身的文化底蘊,對其充滿自信。對于少數民族傳統武術的推廣與發展是每個體育人共有的責任,認真研究其發展的獨特規律與特有的文化底蘊。對少數民族傳統武術的發展與研究要認真研究其特有的技術動作、套路組合,尊重其特有的內在文化。
教育是一個政治經濟穩定的國家發展的重要力量,一個相對健全的教育體系又可以在內部促進一個國家不斷發展與創新。在我國少數民族傳統武術教育也應是我國體育教育的重要構成部分,教育系統的發展與少數民族傳統武術的發展兩者之間應當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兩者應協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使少數民族傳統武術在我國現今社會經久不衰。傳統的體育類院校均有武術專業,只需要在其原有的課程之中增加少數民族傳統武術就可以達到傳播的效果,但在這之前就需要一大批少數民族傳統武術的教授者或少數民族武術老師,解決這一問題可以采用兩種方法,(1)使校內固定的武術教師進行民間采風學習最原始的少數民族傳統武術項目,之后進行整理形成標準化的技術動作。最后將這一成果傳授給受教育者,達到少數民族傳統武術傳播的目的;(2)其他專業均有外聘教師,在這一方面有成熟的經驗。少數民族傳統武術的開展可以借鑒這一方面的經驗,聘請社會及民間少數民族傳統武術練習者且達到較高水平并得到社會大多數人所認可的優秀人才,進入學校這一完整的教育系統之中進行少數民族傳統武術的文化交流與技能傳授。以上兩種方法只能解決少數民族傳統武術技能的傳授,其內在精神內涵還需要諸多學者不斷進行深層次的發掘。有計劃的發展與發掘傳統武術可以使我國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得以不斷發展,深化民族精神、增強愛國主義。
民族傳統武術的發展道路與發展模式需要在繼承之前優秀文化底蘊之上不斷創新,使其可以適應社會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的需求。并制定適合社會大眾的簡單教程,突出其健身的功能。還應根據不同的人群進行精確定位,滿足廣大人民群眾隨著經濟發展而日益提高的增強身體素質的需求。在保留其文化內涵與文化底蘊的前提之下,積極開發民族傳統武術的新價值、新功能及新方法。通過改善將原有的近似的拳種進行整合,形成新的適合現今社會的新武術,但在這之前要將原有的拳種進行規范化,以免影響原有的民族傳統武術的精神內涵與技術動作。
少數民族武術具有其民族的原有的文化與內涵,在進行推廣與發展過程之中要適應中國現如今的發展模式。民族傳統武術在適應中國社會發展的過程之中,如出現與現今政治、經濟及文化發展出現矛盾時,應摒棄其中的糟粕,但其主要是強調人與自然的一種和諧相處及自身修養的民族傳統武術的精神核心,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致。將民族傳統武術運用到我國青少年的教育之中,可使受教育者達到全面發展,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優秀的人才,為中國社會不斷向前發展提供新鮮的血液與動力。
綜上所述,我國少數民族傳統武術的發展仍存在諸多問題,但在合理的措施之下是完全可以解決的。在處理少數民族傳統武術發展的過程之中應重視傳統武術的文化內涵、建立健全的教育體系、轉變發展方式與前進道路。在一系列的措施之下,我國的少數民族傳統武術終將不斷完善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