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蔚 文 婕 華南理工大學
粵劇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如何在當代對其進行傳承與發展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通過對幾個案例的分析,文章認為粵劇可以采用與大眾流行文化相結合、組織形式多樣的實地展出、巧妙融入校園教育之中等方式進行推廣與傳承。在此基礎上,未來粵劇文化還可以探索更多的方式尋求發展,力圖在當代社會繼續煥發生機、蓬勃生長。
粵劇,又被稱為廣東大戲、廣府戲。作為我國乃至世界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它充分吸收了廣東音樂、廣繡等地方藝術形式,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體現了廣東地區的特色藝術文化。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全球化潮流中,越來越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文化產品涌現在大眾面前,使得我國很多傳統的戲曲作品遭到了冷落,陷入一種曲高和寡的窘迫境地。這種現狀也對粵劇的傳承與發展構成了一定的挑戰。如何在當代保持傳統粵劇文化的生機,傳承與發展粵劇文化,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文章將根據近些年一些粵劇文化推廣的成功案例展開討論,并對未來粵劇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提出展望與建議。
《白蛇傳·情》是由導演張險峰執導的一部粵劇戲曲電影,取材自我國民間故事《白蛇傳》,以戲曲的形式、電影為載體講述了白素貞與許仙之間動人的愛情故事。《白蛇傳·情》于2021年在我國上映,它不僅在電影界受到廣泛好評,奪得了第3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戲曲獎、第二屆海南島電影節最佳技術獎等多個獎項;還受到了很多觀眾們的青睞,其觀影人次近60萬,票房累計超過2000萬,打破了《李三娘》此前的票房紀錄,一舉成為我國戲曲電影的票房冠軍。
《白蛇傳·情》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與大眾流行的文化形式——電影的完美結合,而這也為我們在當代傳承與發展粵劇文化提供了不少新的思路。以往傳統的粵劇表演往往通過現場搭棚演出來實現,其場地、資金等常常受到限制,所能容納的觀眾數量也十分有限。盡管人們也可以通過光盤、網絡視頻等方式觀看粵劇表演,但錄像的畫質、音質與感染力也往往不盡如人意,難以展現粵劇真正的魅力;固守傳統的表現手法也難以“破圈”,讓更多年輕人接觸到粵劇文化。而電影這種現代化、工業化的生產方式不僅能夠突破時間與空間的桎梏,最大程度地將其推廣給數量龐大、圈層各異的觀眾,還能為人們帶來以往難以想象的豐富的視聽體驗,迎合當代觀眾的審美趣味,滿足觀眾需求,實現粵劇文化在當代的傳承與發展。
比如在《白蛇傳·情》中,導演運用了豐富的特效來輔助畫面表達與故事敘述,滿足了觀眾的視覺需求。傳統的粵劇《白蛇傳》中,礙于場地與技術的限制,水漫金山的場景只能通過演員用水袖表演的形式來呈現。而電影《白蛇傳·情》則突破了諸多限制,為這個場景打造了精美而逼真的特效:天色暗沉,驚濤巨浪氣勢洶洶地撲向法海,空中無數利劍盤旋著,蓄勢待發……情節的高潮部分伴隨著極具沖擊力的畫面,讓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充分調動了觀眾的緊張情緒。在白素貞為求仙草與鹿仙、鶴仙的交鋒中,電影也運用了許多豐富的特效:兩位仙人時而幻化為原身,時而又以人形出現,時而輕盈地在空中翻騰,時而又落在地上搏斗,一通行云流水的打斗充滿了奇幻色彩,充分滿足了觀眾的視覺需求。
電影《白蛇傳·情》中視覺特效與戲曲的充分結合能夠烘托出畫面氣氛,營造逼真的視覺效果,增強了這個民間故事的戲劇張力與感染力。除此之外,電影作為流行文化的一種形式,相較于傳統表演形式而言更加通俗易懂、接近大眾,因而也自然具有親近年輕受眾的屬性。正如高小健所言,年輕觀眾并非對傳統文化態度消極或排斥,而是現代生活使他們習慣了接受快節奏、碎片化的內容。如果傳統的藝術形式能找到恰當的方式主動回到他們身邊,他們是不會排斥與拒絕的。基于此,更多地與大眾流行文化相結合能使粵劇文化突破圈層的限制,讓年輕觀眾領略到其魅力所在,保證粵劇文化不斷傳承與發展。
粵劇可以通過與大眾流行文化相結合的方式吸引年輕觀眾的關注,但粵劇藝術的本色不應該被淡化。我們可以用電影等形式傳播粵劇文化,但同時也應該借由實地展覽、演出等形式將傳統粵劇文化原汁原味地呈現給大眾。歸根結底,真實的感官體驗是不可或缺的。只有親身走過古色古香的戲臺,親眼觀賞過精致華美的戲服,親耳聽過婉轉動人的唱腔,才更能體會到粵劇的歷史底蘊與美學價值。在實地展出上,永慶坊與粵劇藝術博物館便運用多種形式,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切身領略粵劇文化魅力的場所和渠道。
永慶坊位于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地處西關一帶。它保留與修復了西關騎樓與諸多名人建筑,充分展現了廣州本土的歷史文化特色,是廣州市政府致力打造的一張城市新名片。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到訪視察永慶坊后,更是帶動了大批游客前往當地參觀、游玩。而位處永慶坊之中的粵劇藝術博物館建成于2016年,融合了展覽、演出、開展教育活動等多重功能,以保護、傳承與弘揚粵劇藝術為宗旨,力圖向公眾展現粵劇文化的魅力與精髓。博物館不僅館藏量達到數千件,擁有傳統博物館的陳列展覽、解說功能,還設置了仿古戲臺以供每周進行粵劇展演,供游客們近距離欣賞粵劇藝術。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粵劇藝術博物館更是與時俱進地運用了形式多樣的多媒體技術,以期提供更好的游覽體驗。館方通過放映紀錄片視頻向游客展現粵劇藝術發展的歷史以及粵劇表演者臺前與幕后的故事;此外,館內設置了許多可供游客互動的觸控屏,游客可以通過用手指操縱觸控屏敲擊鑼鼓、彈奏琵琶、吹奏嗩吶,用充滿樂趣的方式認識粵劇表演的常用樂器與其音色。此外,游客也可以通過參與粵劇小知識競答來獲得更多對粵劇的了解與認知。這種多媒體交互式的實地展覽增進了參觀的深度、廣度與趣味性,更大程度地讓人們了解粵劇文化、親近粵劇文化。
與此同時,永慶坊園區也組織了許多線下活動以傳播粵劇文化。以粵劇為主題的“快閃”便是園區常年開展的活動形式之一。快閃作為年輕人喜愛的一種街頭表演藝術,具有自由開放的特性——它不受場地的限制,可以進行隨性的表演,并且能夠吸引游客參與到歌舞表演當中,感染力十足。在粵劇主題的“快閃”里,來自粵劇藝術博物館少兒傳承基地的許多孩子,會身著全套粵劇戲服,從永慶坊中的鑾輿堂走向永慶大街,在熱鬧的鑼鼓聲中向往來的游客展示花旦、青衣、刀馬旦等粵劇行當。活動還將粵劇與現代街舞結合,精彩的表演吸引了大批游客駐足觀看、拍攝并分享。這種“快閃”形式不拘于傳統的表演形式,順應了當下的潮流,不僅為少兒提供了身著戲服進行粵劇表演的機會,還為大眾提供了深入了解粵劇文化的機會,不失為在當代推廣傳承粵劇文化的一個好方法。
著名的粵劇表演藝術家倪慧英曾經講過:“如今欣賞粵劇的人越來越少,(粵劇)只有從娃娃抓起,才不會失傳。” 粵劇的傳承不能只憑文化產品的創作,也不能單憑社會和政府力量的支持,更要巧妙地借用校園教育的力量,讓校園里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認識粵劇、了解粵劇,最終成為粵劇文化的傳承者與發展者。“粵劇進校園”作為廣東地區為保護、傳承粵劇文化長期實施的活動之一,在多年的實踐中獲得了顯著的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以廣東省佛山市為例,作為粵劇的發源地,其開展“粵劇進校園”活動至今已有十四年的時間。首先,這個活動的開展得益于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佛山市頒布的《關于支持粵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明確提到要加強學校的戲曲通識教育,不斷推動開展校園戲曲活動,這為活動提供了政策支持與方向指引。其次,學校、社會、粵劇院等相關機構之間的良好合作也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佛山市中小學校開展“粵劇進校園”活動的主要分為課內與課外兩種形式。在課內,佛山市第一小學、德信實驗學校等學校邀請了專業人士進行粵劇合作教學,部分學校還編寫、使用了包含粵劇內容的教材,積極開發內容豐富的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將粵劇文化融入日常教學之中;在校外,西樵一小曾與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展開合作,在大型活動匯演上出演粵劇節目,鼓勵學生親身參與粵劇表演,體驗粵劇文化。以上主要是粵劇進校園在中小學教育中的實踐。而在廣東地區的高校中,粵劇進校園活動則涵蓋了更加豐富的形式,譬如很多高校組建了粵劇社團,如廣州大學曲藝社、星海學院粵曲研習社、華南農業大學戲曲社等等,這些社團可以讓社員對粵劇進行研習并參與演出,在高校中培養更多的粵劇觀眾;又譬如不少高校開展了與粵劇相關的講座與帶有學術性質的研討會,讓高校學生深入了解粵劇文化的內涵,肩負起普及、傳承粵劇文化的重大使命。
粵劇進校園的活動使粵劇文化巧妙融入到校園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首先,粵劇要做到傳承與發展,最主要的是要抓住年輕人的注意力,并獲得他們的認同與喜愛。粵劇進校園使得學生在啟蒙時期便有機會接觸到粵劇文化,體驗其中的美學價值與魅力,這樣更容易培養年輕人對粵劇文化的感情,并增強其對文化的認同感與文化自信。其次,粵劇進校園能夠為學生提供接觸并系統學習粵劇知識的渠道,為他們提供表演粵劇的機會,這可以激發他們學習粵劇的興趣并鍛煉其專業能力,也為未來粵劇人才的培養打下基礎。總體來說,粵劇進校園活動無疑在很大程度上助力了粵劇文化的普及、推廣與傳承。
在政府、社會、學校與文藝工作者等多方力量的支持與鼓勵下,粵劇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在當代已有了許多成功的實踐案例,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可以看到,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愿意主動去了解、欣賞粵劇文化。比如上文提及的粵劇電影《白蛇傳·情》,在年輕用戶占多數的嗶哩嗶哩彈幕網站就備受歡迎,自其于2021年10月在網站上架以來,播放量已經近千萬,評論近萬條,影片評分也高達9.9分。許多人在評論區表達了自己對這部影片的喜愛,并有粉絲熱情推薦《白蛇傳·情》舞臺版本,這獲得了很多用戶的響應,實現了線上觀眾到線下觀看的轉化。
而在小紅書上,有關永慶坊的筆記超過兩萬篇,有關粵劇藝術博物館的筆記也有近三千篇。可以看到這些以往常被認為嚴肅而稍顯沉悶的歷史文化景區,如今儼然成為了當代年輕人的“網紅”打卡點。人們興奮地在平臺上分享著在這些景點游玩的體驗與攻略,展示自己穿著粵劇戲服的照片,吸引了更多潛在的人群前往觀光、游玩。這些現象表現了年輕群體對傳統文化、粵劇藝術的關注與喜愛,這是令人欣喜的事情。但是為了繼續推廣、傳承與發展粵劇文化,我們不應滿足于現狀,而要不斷地努力探索,讓粵劇在當代依舊煥發生機、蓬勃發展。
首先,在與大眾流行文化相結合方面,除了利用電影這種形式外,還有電視劇、流行歌曲等多種形式可以融合戲曲元素進行創作。京劇在與流行文化結合的方面就做得很好:以京劇為背景的電影《霸王別姬》紅極一時,屢獲國際電影大獎;《秋海棠》《大武生》等京劇題材電視劇廣受觀眾喜愛;融入京劇唱腔的《北京一夜》《新貴妃醉酒》等流行歌曲膾炙人口,傳唱度極高。同理,粵劇也可以效仿這種方式,鼓勵文藝工作者們運用粵劇元素進行影視劇與流行音樂的改編創作,以更好地在年輕群體中乃至世界各地推廣粵劇文化。
其次,就實地展出而言,要利用好現有的資源,不斷完善現有的基礎設施與景區,打造一流的歷史文化街區;邀請更多媒體對園區活動進行宣傳報道,以此來提高曝光度;鼓勵地方打造更多類似永慶坊的歷史文化街區,組織更多粵劇相關的活動,讓不同地區的群眾進一步地了解粵劇、喜愛粵劇。
最后,就粵劇融入校園教育而言,不能讓粵劇的教育流于形式。校方可以探索更多粵劇教育的模式,比如把粵劇納入音樂課的教學、將粵劇身段融入自編操、實現跨學科的滲透學習等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最終實現粵劇文化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