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浩 南京林業大學
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將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之中能夠提升大學生的文化素養。因此文章通過分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合的理論基礎,在探討了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當中面臨的問題后,提出了將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科學路徑。
每一所高校在發展的過程中都會隨著各類教學活動、校園建設、人文自然環境形成獨特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體系當中不僅包含著學校師生共同創造出的多學科、多領域的文化交流與知識結晶,還包含著不同高校中豐富獨特的校園文化活動、校園管理制度、學校精神文化等[1]。
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是中華民族在千百年的發展過程中流傳下來的民族精神,其中凝聚著我國各民族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當中總結出的經驗和智慧,凝聚著各民族人民自強不息的精神文化。當前人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使人們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越來越高,高校在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要深深根植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并基于高校具體情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和發揚。
首先,各個高校在發展的過程中由于自身所處的地域環境以及學科不同,在校園文化方面也呈現出巨大的差異[2]。其次,校園文化是一種開放性的文化,由于校園當中各項學科在開展研究時接受的都是最新的教學理念,因此校園文化隨時緊跟時代,在發展的過程中凝練和彰顯著這一時代的特征。因此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當中,并通過校園文化這一載體可以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廣泛、更深遠的傳播。
校園文化的建設需要全體師生、校園內的管理人員以及工作人員的全體參與,并且在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要充分提升學校全體人員的自主能動性,才能使校園文化不斷煥發生機。而中華傳統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擁有豐厚的人文與文化積淀,在管理方面、師生溝通交流方面、人與人的相處方面都擁有著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在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通過提取和吸收中華傳統文化當中的人文底蘊,能夠使全校師生和員工在耳濡目染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人文素養,對校園文化建設當中主體人文意識的形成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擁有著極為龐大的文化脈絡,包含了民俗風情、語言文化體系、精神思想等多個方面。將中華傳統優秀文化融入高校校園文化,一方面,能夠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和開展提供更多有價值的參考資料;另一方面,也能夠對校園文化的建設提供許多教育素材。然而在這個過程中還存在許多阻礙因素需要我們去解決。
第一,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對融入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認識不足。現階段各大高校雖然都非常重視校園文化的建設,但在建設的過程中普遍缺乏將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當中的意識,校園文化建設管理人員并不重視從中國傳統優秀文化體系當中提取與本高校文化體系相似或關聯的內容進行融合,這就導致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當中無法大展拳腳。
第二,對于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資源挖掘投入力度不足。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雖然越來越注重對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現階段許多高校的教學資源大量地向實踐類課程以及針對學生開展創新能力提升類的課程傾斜,缺乏對傳統文化教育類課程進行教學資源的投入,使學生在課堂以及生活當中很少可以接觸到傳統文化知識,甚至部分學生在內心產生傳統文化類課程不重要的想法,不利于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在校園文化建設當中的融合。
第三,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融入缺乏創新性。現階段雖然許多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融入了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但大多只是流于形式而缺乏創新。首先在教學體系當中融入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時,傳統文化課堂缺乏創新思維,大多采用照本宣科的形式,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3]。其次,在課余文化當中融入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時,大多只是簡單地張貼海報或者開展一些線上宣傳活動,發揮的教育意義不強。最后,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融入缺乏完整的體系,沒有從思想建設、文化宣傳、實踐活動等多個方面進行全面的設計。
第四,高校師生與員工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較為漠視。大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非常迅速,但尚未成型的階段,很容易受到各種外來思想的影響。而當代大學生正處在一個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時代,隨著社交網絡的廣泛普及,許多外來文化受到大學生的追捧,而對我國傳統優秀文化卻比較漠視,甚至有些大學生認為我國傳統優秀文化跟不上時代“潮流”。師生與員工的這種漠視也是阻礙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想將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更好地融入到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過程當中,首先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態度,建立對本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自信心。文化態度指的是人們對于某種文化(主體文化或者外來個體文化)所持的看法和做出的評價(厭惡或者是認同)[4]。高校在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要通過教學、宣傳、文化活動等多種方式引導大學生理性對待外來文化、批判性地繼承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要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挖掘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當中有價值的文化內容并肩負起在世界范圍內積極傳播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責任。
首先,學校應該多開設關于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課程,對一些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當中的經典內容以各種有趣的教學方式進行講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通過了解更多的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來提升對本民族文化的驕傲感與自豪感。同時教師在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進行講解時,也要將其置于世界多元文化的體系當中,引導學生保持一顆開放包容的心,認識到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之所以能夠源遠流長,原因在于在其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兼收并蓄,大學生也應該基于此認識到在自己的學習與生活當中不能固步自封,一方面應該自覺的弘揚與傳承本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也要對一些外來知識進行合理的學習與吸收。
其次,學校應該定期開展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能夠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活動,例如可以在校內開展漢服節、在元旦開展猜燈謎活動等,將這些活動交給學生策劃與籌辦,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通過準備開展活動的各項事宜而更深層次地了解中華傳統服飾、各項禮儀以及中華博大精深的詩詞體系等,并且通過這些有趣的活動更好地建立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
首先,在將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融入到校園建設當中時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充分利用現階段各類先進的新媒體平臺和信息化技術,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當中對于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網絡平臺的建設。現階段互聯網作為繼報紙和電視平臺之后的“第四媒體”,已經被廣泛地應用于各個行業當中,在高校當中也是如此,一些社交媒體已經成為學生日常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為校園文化建設當中融入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高校可以以校園網絡以及校園各類社交媒體賬號為平臺,在各種新媒體平臺上建立宣傳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工作室,并在平臺上發布一些關于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科普文章和短視頻。通過這樣的方式使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得到更廣泛的傳播,也有利于將這些文化知識深入到學生生活的各個角落。
其次,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要加強線上與線下文化活動的融合。一方面深入挖掘本校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優秀的人文內涵,不斷加強學校教師體系的建設,加強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例如可以在學生入學之后開展校史教學活動,或者在校園里建設校史館、在圖書館當中開辟專門的教師文化閱覽室等。
另一方面,高校也要與學校所在地的民間傳統藝術文化團體進行交流與合作,讓中國傳統優秀文化進入校園。在節假日開展民間音樂欣賞、民間美術繪畫體驗、民間戲曲、手工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演、展覽等活動,讓學生在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中,充分接受藝術的熏陶,提升自身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素養[5]。
最后,學校應該更加重視校園社團建設,鼓勵學生多成立與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相關的社團,在建設過程中為學生提供資源,鼓勵他們以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方式開展多種多樣、層次豐富的社團活動,在社團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進行普及。
例如學校的“國學社團”“國畫社團”“武術社團”詩詞社團”等,學校可以定期舉辦一些大型的文藝展演活動,讓這些社團當中的成員在舞臺上充分展現自己,也可以由社團負責的老師帶領在當地社區、敬老院等地進行社團實踐活動,讓學生們在展現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同時,不斷提升文化自信。
在高校,將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融入到校園建設過程當中時,離不開規范性強、有著嚴格的組織與制度和完整計劃的體系。首先,校園文化建設管理者應該從本校的具體情況出發,建立更加完善的校園文化建設與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融合的體系,這一規劃要包含在教學體系、文化宣傳、管理制度等各個方面。在整體價值觀方面要基于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當中的價值觀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并結合現代社會主義榮辱觀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引導學生樹立良好品格、引導教師形成良好師風。
在管理理念方面,要從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當中的一些歷史故事出發,從中汲取管理思想和人才選拔標準,在校園管理當中創造一個良性競爭、和諧互助的管理氛圍。其次,根據2011年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千重大問題的決定》來看,對于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不僅包括精神文化方面,還包括物質文化方面[6]。
對于中國傳統優秀物質文化的傳承主要包括我國各地特色建筑、各民族特色服飾等方面的傳承與弘揚。因此,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一方面,可以在教學體系當中開設關于中國傳統建筑、各民族服飾研究、陶瓷制作等方面的選修課;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對高校所在地區的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研究和保護。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在人格、道德情操、價值取向方面樹立更加崇高的目標。最后,隨著現階段全球化的發展,各大高校中都有許多外國留學生,高校在進行校園文化的建設時也應該將這部分群體規劃進來。
對于這些外國留學生高校可以面向他們開設相對簡單的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課程,在課程教學當中對我國的一些經典例如《論語》《唐詩》等進行講解,并且在講解的過程中穿插對我國傳統優秀文化歷史的介紹。高校也可以引導這些外國留學生在學習之余多參加一些特色的文化活動,由國內的學生負責與他們進行交流,讓這些留學生們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當中更多地接觸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熏陶,讓中華傳統優秀文化被更多的國際友人認識和接受。
綜上所述,將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融入到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中時,通過合理的利用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進一步拓寬學生知識面,還能陶冶學生情操、推動教學過程當中的德育建設,進一步提升學生人文素養,使校園氛圍更加文明和諧。
因此高校應該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充分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學校基礎設施資源推動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在校園當中廣泛傳播,積極動員學生成立與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相關的社團、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并且在政策上和經費上給予大力支持,激發學生傳承與弘揚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積極性。
做到學校、教師、學生共同參與、共同努力,在建設校園文化的教學與生活實踐過程中不斷踐行與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相關的理念,使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文化內涵更加豐富,也使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擁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