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麗 肥城市圖書館
近幾年,文旅融合逐漸演變為我國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中華文化傳播與發展的基礎途徑。公共圖書館是新時代極具公益性的文化傳播機構,應以更好的傳承文化和傳播文化為目標,借助旅游行業的蓬勃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提升,將數字資源與旅游實踐相結合,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旅游,利用公共圖書館數字資源為當地旅游事業注入鮮活生命力。文章圍繞公共圖書館數字資源的重要意義展開研究,淺論數字資源在文旅融合中的影響及作用,希望能夠為我國的旅游事業以及公共文化事業提出一些有用的建議。
公共圖書館作為我國貫徹文化旅游融合戰略的重要平臺,自國際文化和旅游部成立以來,各區域內部的圖書館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創新。不少地區在原有基礎上開辦了特色主題圖書館,如:“圖書館+酒店”“圖書館+公園”“研學旅游圖書館”“民宿圖書館”等新興的文旅融合模式,在自媒體的大力推廣中,“網紅圖書館”映入了大眾視野。
公共圖書館數字資源與旅游事業融合,不僅能夠拓展傳統的文化服務,也是新時代文化傳承的必然要求。面對“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相關部門必須清晰認識公共圖書館數字資源與旅游事業融合的重要性,進而助推文化事業與旅游事業的雙向發展。
2018年4月8日,新組建的國家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掛牌,從此我國真正實現了“詩和遠方”的完美融合,開始深入貫徹落實非遺文化、特色旅游、鄉村文化等產業的推廣工作,積極探索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旅事業[1]。在相關政策頒布之后,各地區的公共圖書館迅速響應國家的號召,掀起了一股研學旅游的新型文旅事業。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各地出現了大大小小的“網紅圖書館”。比如,浙江麗水創新的“民宿圖書館”,讓游客在旅游的過程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既發揮了公共圖書館的服務職能與社會職能,又推動了當地旅游事業的發展與進步。
“大數據”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進入了新的階段,對公平、公正、安全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加。伴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和個體選擇在空暇時間外出旅游。據相關統計顯示,某旅游APP每年服務的旅游用戶將近十億。
因此,為積極推動公共圖書館數字資源在文旅工作中的融入和服務,國家開啟了“黃河文化旅游帶”,充分發揮文化和旅游的雙重優勢,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文化振興的戰略部署。同時,結合各區域內的特色,有針對性地舉辦京劇、昆劇等文藝活動,深入推進公共圖書館與旅游產品的采購大會以及紅色旅游文化線路。除此之外,根據我國將要舉辦的北京冬奧會,推出了冬奧主題旅游線路,建設冰雪主題國家級旅游度假區,逐步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文化旅游事業。
公共圖書館中的數字資源,能夠為文化遺址、人物傳記、歷史事件及文化主題公園等文旅建設提供有利的數據憑證,使讀者和游客能夠清晰掌握真實的史料、視頻、文字等信息,進而為旅游景點注入一定的文化內涵。利用公共圖書館中的數字資源,不僅可以充分發揮數字文獻的服務職能,還能豐富游客的文化體驗,增強游客的文化內涵。
例如,河北境內發現的古“中山國”,由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的游牧民族鮮虞部落建立,當地的公共圖書館對出土的“中山篆”進行梳理、歸納并構建了數字檔案,用于《中山國王陵文物陳列館》的展陳,讓外來游客既能了解河北地區相關的歷史文化遺產,又能帶動當地的旅游經濟。
將公共圖書館的數字資源應用于文旅融合工作中,有利于資源信息的共享與共用。由于不同地區的旅游景點有著特殊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歷史,整體的旅游資源十分龐大,如景區簡介、歷史起源、實物資料以及文獻等,充分利用云計算和大數據手段,將這些資料整理為數字資源,可以供游客隨時隨地查閱和觀賞,使其能夠實時、全面地了解景區的相關資訊[2]。
在文化旅游事業的建設中,公共圖書館應盡可能地收集和整理具有本地區文化特色的文獻史料,詳細記錄當地的民風民俗、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將地方文化旅游資源融入到公共圖書館中的數字資源里,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戰略合作關系。制定科學、合理的資源整合方案,積極構建特色旅游文獻數據平臺和數據庫,高效整合本區域內的旅游景觀和文化內涵,豐富當地的旅游信息資源。
同時,最大限度羅列現有的文獻資料,由專業人士提取有價值的旅游信息,如民間傳說、特色文化資料、特色小吃等,開發和挖掘具有代表性的旅游信息,不斷豐富公共圖書館中數字資源的內容,實現資料信息的多樣性。
自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以來,國家部署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計劃并頒布了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指出公共圖書館應加快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步伐。
首先,完善內部的服務體系,建立健全的公共圖書館運行管理制度,使其具備公益性、基礎性、均等性以及便捷性。在2018年,公共文化服務與旅游公共服務走向高潮,實現了文旅事業發展的產業融合、市場融合、職能融合、服務融合以及與港澳臺的交流融合,為公共圖書館數字資源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制度支持。
其次,在“一帶一路”的倡議背景下,公共圖書館借助雙多邊機制和區域合作平臺,在國際交流合作、數字人文資源建設與利用、文化遺產保護與宣傳及特色資源建設等方面大展拳腳。
另外,5G時代的到來,使數字閱讀、“云計算”等數字閱讀被廣泛普及和應用,為公共圖書館數字資源的發展提供了技術保障。
基于文旅融合的時代背景,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對象由原來的讀者轉變為“讀者+游客”。在原有資料信息傳播的基礎上,還應致力于旅游事業的發展與推廣,公共圖書館中的資源逐漸加入了社交媒體、網絡媒體以及信息化網站、視頻等,在游客旅游的過程中,給予全方位、多層次、沉浸式的文化體驗,進而增加了公共圖書館數字資源整理的復雜程度、難度系數,具體表現在以下的幾個方面:
第一,有些地區的財政支持力度較為薄弱,公共圖書館數字化建設所需的硬件設施與軟件設施較為落后,隨著各類文獻、資料的售價上漲,用于專項建設公共圖書館數字資源的資金不足。
第二,公共圖書館中的專業性人才稀缺和配置不合理。人口老齡化趨勢不斷加劇,使很多地區的圖書館缺乏高素質、高水平的館員。由于缺少能夠整理數字資源的專業人才,極大地影響了數字資源整理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實用性,無法為文旅事業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第三,內部電子資源的質量有待提升。部分公共圖書館缺少專業的管理人員,造成內部數字資源的管理環節比較混亂,無法簡化和統一檢索的程序和格式,限制了數字資源的利用和共享。
第四,傳統的借閱模式有待優化。受群眾借閱模式和閱讀習慣的影響,不少公共圖書館仍采用傳統的借閱方式和服務模式,造成了大量書籍在借閱環節中丟失或損壞,從而制約了圖書館數字資源的完整性。
一座公共圖書館對于一個城市的意義,不僅僅是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場所,還是推動文化旅游事業發展的動力和源泉。由于我國擁有大量的傳統文化和歷史文化,公共圖書館必須肩負起傳承和傳播的重任。通過現代科學技術平臺,開發和挖掘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資料和代表性作品。
堅持“以人為本”、“讀者至上”的服務理念,開設文化旅游智慧窗和文史地脈展示廳,一方面充分展示各區域的文脈、地脈、人脈;另一方面利用數字資源為讀者提供方便、快捷、自由、高效的智能化服務[3]。優化公共圖書館的內部環境和外部設施,采用通透式的大開間設計,按不同功能劃分借閱區、自助區、服務區和休閑區,實現人、機、書一體化,為游客提供全天候開放、一站式服務、無障礙式閱覽的現代化服務。
在公共圖書館數字資源融入文旅事業的過程中,相關部門必須強化數字資源建設的資金投入,在保證公共圖書館服務職能的基礎上,定制與本地旅游信息有關的圖書宣傳冊,加大對當地旅游景點的宣傳力度,拓寬宣傳途徑。
積極聽取專業人士的意見和建議,開發具有文化內涵的旅游創意產品,完善公共圖書館與旅游事業的融合,大力推進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全面發展。面對資金投入緊缺問題,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招商引資,充分宣傳自身優勢和特色,解決公共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資金問題。
創新公共圖書館的數字化服務模式,深入研究讀者喜愛的閱讀類型,精準定位讀者服務體系,利用在線平臺開展續借或預借服務,廣泛收集讀者對公共圖書館運營和文旅融合的意見與建議,提升內部數字資源的質量和利用率。
如今,我國的信息技術水平和科技實力有了顯著的提升,各行各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已成為適應時代的必然要求,公共圖書館的建設和發展也不例外。為了滿足當下讀者的閱讀需求和閱讀習慣,各地區的公共圖書館應積極開展智能化、數字化建設,構建公共圖書館數字信息平臺,實現信息資源收集、融合、整理、發布與共享的一體化服務,并通過該平臺對當地的旅游資源加以宣傳和推廣,充分利用公共圖書館的新媒體平臺、網站、公眾號、論壇等,實時推廣本區域內的旅游景點、旅游文化以及特色的文旅活動。
在節假日和休息日編輯相關的旅游信息,定期舉辦“數字資源展示會”“數字主題旅游觀賞會”“特色旅游周”等活動。采用科學、有效的方式,向群眾征集具有歷史內涵的老物件、老照片、文獻資料以及民間故事傳說,將收集的資料進行數字化整理,再利用數字信息平臺進行宣傳。或者不定期舉辦“數字風光展覽會”“文化旅游博覽會”等,吸引更多的讀者和游客前來觀光旅游。
組織相關人員開展特色旅游在線研討會,采用公共圖書館與地方旅游事業相結合的方式,推出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服務,為廣大游客提供個性化的文化旅游方案,進一步提升公共圖書館和文旅事業的認可度和參與度。
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有關部門應深入創新和開發本地特色旅游和紅色文化,公共圖書館可選取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旅游經典作為宣傳重點,搜集整理周邊的民間藝術與地方特色,探尋是否存在可利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利用圖書館數字資源,積極規劃與旅游項目有關的內容,改革傳統的旅游模式,憑借多元化、現代化的介紹方式,向大眾講解當地的旅游景點、旅游特色,不斷提升景點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著重開發本區域內的紅色旅游文化,針對紅色旅游景點特點,制作數字館藏資源數據庫,循環播放有關戰役或會議的文字、圖片、紀錄片等,拓展紅色文化的傳播渠道和傳播范圍,進一步弘揚民族文化和愛國主義精神。
目前,大多數公共圖書館已經開始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為更好地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必須加快公共圖書館內部館員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注重在職人員的培訓工作,組建職業素養和專業水平雙向發展的人才隊伍,著重培養精通網絡信息技術和預警管理的尖端人才,合理規劃科學的招聘方案,引入更多的高質量人才。
相關人員必須掌握先進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增強與用戶的互動性,采用多媒體互動投影、VR技術、3D建模等技術,使大眾切身實地感受數字資源對文旅融合的作用,大力推進公共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進程。另外,打造傳統文化活動品牌和設計相關文創產品,如“故宮文創”“兵馬俑雪糕”“旅游明信片”等周邊,將傳統商品融入符合大眾口味的文化元素。
綜上所述,公共圖書館數字資源對文旅融合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在國家大力推進文化旅游事業的背景下,公共圖書館必須肩負起文化傳播和傳承的重要使命,積極參與到本地區特色旅游資源開發的活動中。
針對本區域內的風土人情和自然風光,創設完善的資源數據庫,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數字館藏資源。借助互聯網平臺的優勢,加大對旅游信息和本土文化的宣傳力度,主動探索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創新策略,提升自身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全面了解相關的旅游文化信息,充分發揮公共圖書館在文旅融合中的紐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