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對國民心理健康的重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016年12月,教育部、財政部等22部委聯合發文,出臺《關于加強心理健康的指導意見》,指出“心理健康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就加強心理健康服務、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提出指導意見。2018年11月,國家衛計委、中央政法委、中宣部等10部門聯合印發了《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方案》。2019年1月,啟動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今年是試點的第三年,也是收官之年,有關部門應該會總結試點地區的經驗做法,通過多種形式向其他地區推廣。
對心理健康的重視,離不開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說心理健康教育是國民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2021年,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陳寶生部長說:“要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心理問題及時發現、疏導和干預,增強學生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
而中小學是心理健康教育落地的重要陣地,因此,如何幫助學校去開展心理健康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否順利推進的關鍵。根據陳部長的講話,我們來捋一捋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可能面臨的問題。
“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專業的師資,如何解決當下專業師資的匱乏?心理健康學科的教師自身教學與心理干預水平的提高,需要有相應的培訓和研修,這個渠道如何從無到有,從有到強?
“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足額的課時,如何保證這個課時不被考試科目擠占?
“對學生心理問題及時發現”,需要學校有相應的預警機制,如何建立?
“對學生心理問題及時疏導和干預”,除了有師資,還需要有專門的場所和設備——心理咨詢室,這些硬件設施按什么標準來配備?需要的資金由誰來承擔?
心理健康學科的教師,面臨不定時的心理疏導和咨詢工作,如何計算工作量以保障他們的權益,從而提高他們工作的積極性?
在高考“內卷化”日漸明顯的當下,部分學校和家長主張苦學,“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提倡“拼時間、拼命”來學習。這種極端的應試模式導致了人身心的損害,甚至生命的傷害,導致了教育生態的惡化。但這種教育的惡性競爭不完全是資源問題,更多的是價值觀的問題。這必將成為學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阻力,如何破解?
這一切的一切,可能是大多數學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所面臨的實際問題,非一所學校之力能夠解決,需要各級教育部門自上而下的高度重視,需要眾多學校和心理教師自下而上的創新和自我突破。
基于此,本刊策劃了“從‘心’開始——提升學生心理健康素養的實踐路徑”的主題報道,采編了一組文章:既有學生對理想之學校、教師和師生互動方式的期望,也有學校層面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既有學校心理教師對工作職責和邊界的理解,也有對省、縣教育部門以及學校各司其職、三管齊下推動學校心育工作落地的思考,還有對心理健康教育做得好的縣域的報道。
期望本期報道可以為讀者提供一些借鑒,期望各地的心理健康教育蔚然成風,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