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昕琰,楊淑娜,王穎,王莉,殷益明,賈惠娟*
(1.浙江大學 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8;2.湖州市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站,浙江 湖州 313000)
紅美人雜柑是日本育成的柑橘品種,又名愛媛28號,雜交母本為南香,父本為天草[1],是橘橙類雜交品種。紅美人成熟果實的果面呈濃橙色,果肉化渣性好,香味濃,果皮薄,是深受消費者喜愛的高糖優質品種。目前在臺州、象山、衢州等地都有種植。浙江地區一般采用大棚種植,成熟期在10月下旬,上市則集中在11月,至12月中旬完熟[2]。因引進時間短,有關紅美人品質及其最適采收期和貯藏性鮮有報道。本試驗探究采收期和貯藏時間對紅美人果實內外在品質指標的影響,以期了解成熟度不同的果實采收后品質劣變的過程,為生產指導和后續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紅美人果實采摘以當地商業成熟度為標準,普通紅美人糖度達12%,酸度降至1%時可上市,2019年象山的商業采收期始于11月25日。試驗果園是象山好地道家庭農場,栽培管理水平屬中上等。
試驗果分別采收于盛花后29、31、33、35周(即2019年11月15日、11月29日、12月13日、12月27日),每個時期采摘大小相近、著色均勻的果實15 kg,挑選24個單果套白色透明塑料袋后,置于20 ℃冷庫貯藏。在貯藏0、7、14、28 d后,隨機選取10個果實,測定其單果重、色差、可溶性固形物含量(total soluble solids content,TSS)、可滴定酸含量(titratable acid content,TA)。
單果重。使用1%電子天平(Sartorius BSA4202S-CW, 0.01 g)測定。隨機選取大小適中、無損傷的果實10個,用電子天平稱重,計算平均單果重。
果實色差。選取果面無損傷的果實,使用CHOOMA METER CR-400色彩色差計(KONICA MINOLTA, Inc., Japan),測量赤道部位的L、a*、b*值,每組測量10個果實,每個果實測量4個部位,取平均值。柑橘色差指數(citrus color index,CCI):CCI=(1 000×a*)/(L×b*),正值為紅色,負值為藍綠色。
TSS和TA含量。每個單果取混合果汁。TSS(%)使用便攜式數字折光儀(PR-101,Atago,Japan)測定,TA(g·100 g-1)用T890自動滴定儀(Manon)測定。取3 mL混合果汁用20 mL水稀釋后,用0.1 mol·L-1NaOH進行滴定(滴定類型為pH,滴定終點pH為8.20,預控點6,延遲時間為15 s),結果轉化為檸檬酸等價物,測定內容重復3次。
數據整理和圖表繪制采用Excel 2019軟件,方差分析采用SPSS 22.0軟件。
柑橘果皮的顏色可用柑橘CCI來描述,數值越大表示果皮越紅。如圖1所示,紅美人果皮的CCI值在11月15日顯著偏小,11月29日之后顯著增加,維持在18左右,無顯著變化。11月15日采摘的果實果蒂處偏青,其余部分難以用肉眼辨別不同時期果皮顏色的差異。

柱間無相同小寫字母表示處理間差異顯著(P<0.05),圖2同。
圖2顯示,在商業采收期內,果實TSS總體呈上升趨勢。其中,11月15日的TSS較低,僅有11.9%,繼續掛樹成熟,上升趨勢明顯。11月29日及以后,果實的TSS變化較小,維持在13%左右。TSS的變化與果實的柑橘色差指數的變化一致。柑橘屬于非呼吸躍變型果實,隨著成熟度的增加,TA明顯降低。商業采收期內,TA從1.41降至0.52 g·100 g-1,12月13日后趨于穩定,此前降幅達63.12%。11月29日至12月13日,果實TSS變化小,TA迅速下降,固酸比從12.7升至23.6,口感上甜味提升顯著。

圖2 不同采收期紅美人果實TSS、TA、固酸比
由圖3可知,對不同時期采收的果實進行單果重測量,表明貯藏期內都有明顯的失水現象。11月15日采收的果實,貯藏0和7 d測量樣品未固定為同批果實,故數據偏差較大;另2組數據顯示,貯藏初期(前7 d)果實失水明顯,后2周期趨于穩定;第21天后,12月13日采收的果實失水更快,3組處理貯藏期內失水率分別為2.38%、6.16%、6.75%。如圖4所示,過程中觀察到貯藏21 d時,有1/3果實的果柄出現干枯褐化,貯藏28 d時幾乎全部褐化,1/3果實的果柄處有霉變現象。

圖3 不同采收期(月-日)紅美人貯藏過程單果重的變化

圖4 貯藏期內果實外觀劣變情況
柑橘果實的果皮色澤是其品質的重要指標,影響到商品價值。由圖5可知,在貯藏0~21 d里,3個不同采收期的柑橘果實色差指數在貯藏期內呈上升趨勢,且貯藏初期(前7 d)上升顯著,其中11月29日采收的果實色澤最佳。

圖5 不同采收期(月-日)紅美人柑橘色差指數的變化
由圖6可知,3個不同采收期紅美人果實采后TSS變化趨勢相同。貯藏過程中,TSS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其中,11月29日和12月13日采收的果實,貯藏14 d左右達到峰值;11月15日采收的果實的TSS最低,且在整個貯藏過程中都無法超過較晚采收的果實。貯藏過程中,TA呈下降趨勢,最后穩定在0.45%左右。越早采收的果實,TA越高;12月13日采摘的果實,貯藏過程中TA量變化很小。固酸比均處于上升狀態,越晚采收的果實,固酸比越高。11月29日和12月13日采收的果實固酸比在貯藏21 d左右達到峰值,但貯藏超過14 d后,果肉軟化,風味劣變。

圖6 不同采收期(月-日)紅美人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固酸比的變化
柑橘屬于典型的非呼吸躍變型水果,沒有后熟作用,在樹上經歷成熟過程,主要發生糖分積累、有機酸減少、類胡蘿卜素形成等變化[3],采后果實內乙烯的生成量不多,屬于耐貯性較好的水果。一般來說,果皮厚實致密,果肉含酸量高,果心維管束小,晚熟的品種貯藏性較好,如檸檬、甜橙類,貯藏期在半年左右;果皮薄而寬松,果肉含酸量低,果心維管束大,早熟的品種貯藏性較差,如蕉柑、溫州蜜柑等柑類,貯藏期在3個月左右[4-5]。紅美人屬于早熟雜柑品種[6],果皮薄而柔軟,呈濃橙色,色澤近似親本天草,果肉黃橙色,柔軟多汁,囊瓣壁薄,高糖低酸,有獨特的果凍樣口感[7-9],貯藏性方面不如其他柑橘品種。
一般認為,非呼吸躍變型水果采收后果實品質整體上不再提高。試驗中發現,在室溫(20 ℃)貯藏條件下,各采收期的果實在前2周的貯藏中能保持較高的品質;貯藏3周開始出現果蒂發黑、霉變的現象;貯藏4周則大多數果實外觀劣變明顯,風味變淡,商品價值低。11月下旬及以后采摘的果實,色澤、風味上都要優于11月中旬采摘的果實。為了獲得更好的品質,大棚栽培可在11月下旬開始適時采收銷售,但掛樹時間不建議超過1個月;采后貯藏建議用薄膜包裹,否則失水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