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玉芬,許越,倪方群,費鑫杰,王嘉駒
(1.桐鄉市氣象局,浙江 桐鄉 314500;2.嘉興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桐鄉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浙江 桐鄉 314500;3.屠甸鎮農業經濟服務中心,浙江 桐鄉 314500)
槜李亦名醉李、徐園李,為薔薇科李屬落葉亞喬木[1],是中國李的古老品種之一,在浙江省嘉興境內已有2 500 a的栽培歷史,《中國果樹志·李卷》[2]中只有槜李作為嘉興原產地果樹被列入其中。槜李果大色艷,風味獨特,完全成熟時皮內黃色果肉能化成漿液狀,汁液甘甜,略帶酒香,品質極佳,是古代供奉帝王的貢品珍果。由于品質口感超群,槜李在中國“十大名李”中一直位居首位,也是浙江省唯一被列入瀕危搶救保護的果樹品種。
浙江嘉興位于中國東部沿海,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由于天氣系統的不穩定性和地形影響,低溫凍害、暴雨、大風、高溫、臺風等多種氣象災害頻繁發生,成為影響槜李產量和品質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十多年來,農經、氣象技術專家對槜李花期凍害、成熟期暴雨等災害天氣采取一系列防范措施試驗[3-6],避雨栽培試驗可顯著提高槜李坐果率[7-8];成熟期透濕性反光膜的應用降低了槜李果實的裂果率,提高果粉等級,顯著提高槜李果實的產量,改善槜李商品性。
嘉興槜李主要分布在桐鄉市梧桐街道桃園村、南湖區鳳橋鎮和新豐鎮、秀洲區洪合鎮、王店鎮一帶。陳履榮等[8]考證認為,槜李原生于桐鄉市桃園頭(古槜李城),原生地桐鄉桃園村(古稱桃園頭)于2011年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證書。槜李栽培歷史雖長,但栽種區域不廣,產量不高。新中國成立前,集中產于桐鄉桃園頭一帶,在清宣統(1909年)時期,幾乎每家都有種植。1937—1949年,栽培面積超過130 hm2,年產量15~20 t,日軍入侵時期,槜李生產遭受嚴重破壞,大樹幾乎被砍伐殆盡。新中國成立后,槜李生產才慢慢得以復蘇。據1956年調查,桃源村365戶種有大小槜李樹2 756株,但因遭強臺風襲擊,槜李樹被折斷吹倒數量占80%。1961年浙江省人民委員會撥款扶助,從農戶中購進槜李樹種,建設了一個集體槜李園,使槜李種質資源得以保護。1979和1980年,省、市、縣有關專家先后兩次在桐鄉共商保護槜李種質資源的措施,通過加快苗木繁殖和栽培管理,使樹勢得到恢復,槜李產量得到明顯提高。1980年,槜李667 m2產量達800 kg,最高株產達55.3 kg[9],果實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為14.1%,最高達18%~19%,試銷香港很受歡迎。1984年桐鄉槜李被評為省內優質名果。
由圖1可知,槜李生產從2001年開始種植面積和產量得到穩定增長,2005年桃源村已有200多戶果農種植槜李,種植面積超過35 hm2,有槜李樹2.5萬余株,當年產量達到34 t。近20 a,桃園村的槜李產業得到穩定發展,近10 a種植面積較快發展。但槜李產量受天氣影響,仍有較大波動。2019年實際種植(投產)面積接近100 hm2,總產量近200 t,總產值在700多萬元,栽培面積主要分布在桐鄉市梧桐街道桃園村、新玄村、和平村等。

圖1 桐鄉市2000—2018年槜李種植面積及產量變化趨勢
槜李是當地的名品貢果,有悠久的種植歷史,但對種植技術要求較高,在不利氣候條件下,即使有種植經驗的果農也會出現明顯的“大小”年現象,年際產量、質量大相徑庭,重災年部分果樹幾乎絕收。分析影響槜李每年產質量極不穩定的主要因子有以下幾點。
槜李屬高度自交不親和品種[10],花藥小且花粉很少,自花著果率不到1%,屬自花不育品種;其次,槜李有很高的雙子房型雌蕊(約占總花量的30%),這種不正常的雌蕊類型著果率極低。
花果期不良氣候條件也是造成槜李著果率低的主要原因。在嘉興桐鄉地區,槜李一般在3月中下旬至4月初開花,4月上旬萌芽出葉,而此時天氣忽冷忽熱,常出現倒春寒現象,故極易受晚霜凍害,降低坐果率。根據10 a資料分析(1991—2000年),有6 a花與幼果遭受不同程度晚霜危害[11],而大風天氣也易吹落花蕊和幼果。
槜李成熟期(6月中旬到7月上旬)會遇上當地梅雨季,極易遇暴雨、連陰雨、高溫等不利天氣影響,因受雨水、光照(曝曬)影響,造成糖度降低、裂果、落果,其產質量在成熟期遭受損失。
槜李產量受種性退化、種植地環境及空氣質量變化、管理技術(修剪、肥水、病蟲害防治)等影響較大。
槜李成熟后果實貯藏期常溫條件下為2~3 d,冷藏條件下為1周左右。由于果品成熟期集中,不易運輸、保存,導致銷售范圍狹窄,快速成熟或成熟期極短的年份導致經濟效益銳減。
受強冷空氣影響,過低的氣溫往往使正處于現蕾期的花蕾、掛果期的果實正常生長受到影響,造成果樹的生長發育進程停頓,甚至出現植株死亡,使生產遭受巨大的損失[12]。沈耀文等[13-15]對福建荔枝凍害研究及對麒麟李試驗表明,若開花期溫度為-0.5~2.2 ℃,則易受低溫危害。
槜李開花期抗低溫能力較差。若在3月中下旬至4月初開花時遇冷空氣,溫度突然降至0~4 ℃或低于0 ℃時,出現霜或暗霜,就會造成凍害,影響開花受精而不結實,即使有幼小果,也會大量脫落,造成結果率低下。
分析近30 a桐鄉地區春季氣溫數據發現,相比80年代,最近10 a 3—5月平均氣溫上升2.5 ℃左右,且春寒、倒春寒出現的概率也在減少(近10 a,4月倒春寒只出現3次),但春天氣溫快速上升又大幅下降現象出現更加頻繁。2015年花期、坐果期遭遇明顯“倒春寒”,槜李結果率顯著下降,影響全年產量,產量不到高產年份的1/3。
圖2顯示,2015年3月13日桐鄉入春,槜李從3月中旬起陸續開花,4月2日最高氣溫升至33.4 ℃。但4月3日起,受到北方強冷空氣影響,西北風力達到6級,并伴有中到大雨,24 h平均氣溫下降8 ℃以上,4月7、8日最低氣溫為5.4、5.0 ℃(梧桐百葉箱),出現嚴重的倒春寒(根據氣象規定,發生在4月10日以前,故為不標準倒春寒天氣)。根據2019年花期對比觀測(晴朗無雨輻射降溫)結果,百葉箱溫度與露地槜李樹(1.2 m)實測溫度差異最大(地域差異加上箱內外差異),為6.0~7.2 ℃。由此推測,槜李種植地2015年4月7、8日,最氣溫低于0 ℃。開花后期、坐果初期遭受如此強溫差凍害影響,使得2015年槜李坐果率低,僅為2014年的1/5~1/4,產量受到嚴重影響。

圖2 桐鄉2015年3月21日至 4月20日的氣溫變化
槜李整個生長期都有可能遇到暴雨、連陰雨,春季連陰雨和梅雨對桃園槜李產量和質量影響最大。近10 a氣候資料(圖3)表明,3—6月共出現19次連陰雨天氣,其中10次出現在6月,且有3 a出現二段連陰雨天;槜李成熟期與梅雨期基本重合,且梅雨期又極易出現大雨、暴雨天氣;6月日降水量≥25 mm的出現3.6次,大多出現在6月中下旬,每年成熟期或多或少受到梅雨影響,個別年份有4~5次,頻繁的大到暴雨天氣嚴重影響槜李產量、質量及商品性。4—6月是槜李果實主要生長發育期,此時期雖然要求較多的水分,但連陰雨會給低洼地果樹帶來洪澇,根部處于水浸狀態通氣不良,可使果樹爛根甚至死亡;同時暴雨會加劇槜李的生理落果,尤其是6月的梅汛期暴雨,此時槜李果實接近成熟,果實細胞的吸水力很強,對水分的突然增加非常敏感,暴雨會造成大量爆果、裂果,糖度降低;若久晴后遇暴雨損失更大。2018年梅雨期第二場暴雨(6月22—23日)造成槜李快速成熟、裂果產生、糖度快速下降,導致槜李的產質量明顯受到影響。

圖3 桐鄉市近10 a 6月各旬日降水量≥25 mm的日數
另一種氣象災害為風害。槜李樹根系較淺,樹冠較大,樹條較松脆,果實易落。風力大于8級,有可能吹倒大樹;若掛果期遇到5~6級的大風,幼果被風吹摩擦可造成外傷,影響果實外觀和品質。果實成熟期若遇狂風可造成嚴重的落果,此時損失最嚴重。據近20 a氣候資料分析,桐鄉全年8級以上平均大風日數為2.9 d,主要為7—8月臺風、3—4月冷空氣和雷暴大風。每年出現大風的概率差異性較大,多的年份7~8次,少的年份0~2次;4—6月6級以上大風平均有14.3 d,特別是4月,6級以上大風的影響天數平均有6.3 d,所以幼果期大風的影響也不能忽視。
1956年“八一”大臺風過境,嘉興市境內出現12級(34 m·s-1)以上大風,桃園村全村80%的槜李樹出現倒伏,損失嚴重;2005年受臺風卡努10級(26.3 m·s-1)、麥莎9級(23.7 m·s-1)的影響,損失也較大;2019年6月6日,即將成熟的槜李受到長達12 h的6級以上大風的影響,整個桃園村大約有10%即將成熟的槜李吹落,使當年產量明顯減少。另外,若花期、坐果期遇上6級以上大風,花朵吹落,幼果更易碰傷、癟落。
隨著氣候變暖,春季溫度也隨之上升,槜李的花期、成熟期相對70年代都提早7~10 d。一般正常年份,槜李成熟期恰逢梅雨期,這一時期雨量充沛,溫度適宜,空氣濕度大,對槜李的著色和成熟比較有利。但有的年份,梅雨期天氣形勢不標準,期間夾雜高溫天氣,高溫日數多,致使槜李高溫逼熟,嚴重的甚至灼傷,造成產量與品質下降。從近30 a資料來看,桐鄉6月的日最高氣溫≥30 ℃的天數平均為11 d,最多達24 d(2009年);日最高氣溫≥35 ℃的天數平均為1.6 d,最多為5 d(2005年)。
2018年梅雨期天氣形勢不標準,6月25—28日連續4 d最高氣溫≥35 ℃,使槜李高溫逼熟、化漿、脫落,有近一半的槜李成熟而自然落地,失去商品性。5月是槜李幼果生長關鍵,中下旬是硬核膨大生長期,有的年份也會出現異常高溫天氣。2018年5月中旬,桐鄉連續4 d最高氣溫≥35 ℃,導致槜李樹頂端的新梢被曬干而僵死,沒有遮陰的槜李果子遭到高溫影響,造成生理障礙,影響硬核生長,部分僵化、發毛,進而影響果型大小和果質品味。
人工放煙。在槜李花期、幼果期(3月下旬到4月中旬),當有冷空氣來臨,且天氣預報中最低氣溫在5~7 ℃,或≤4 ℃,出現霜或暗霜天氣時,于凌晨3:00—5:00在槜李園上風向釋放煙霧,可有效提高早晨前后園內氣溫,從而去除結霜,降低花和幼果被凍傷的可能性。
延遲開花。在槜李發芽后至開花前灌水1~2次,一般可延遲開花2~3 d。尤其在倒春寒來前灌水,既能保持土壤溫度,又可顯著預防和減輕凍害。或以0.5%的蔗糖水進行噴水作業,利用水遇冷結冰放出潛熱,進而改善局部小氣候,提高氣溫,預防凍花。
大棚設施。有條件可采用連棟鋼管大棚設施栽培防止霜凍,也可搭簡易避雨棚,夜晚有天膜的覆蓋,可減少棚內作物熱能輻射,避免溫度降至0 ℃以下而出現霜凍。根據試驗測試結果,2019年3月底到4月初,露地、大棚早晨最低氣溫和平均氣溫能提高2~4 ℃,對凍害防護、提高坐果率有明顯改善。
在槜李膨大后期和成熟期,雨量多而集中,易引起果實裂果,糖度降低,影響果實商品性和品質。張杰等[3]采用避雨栽培及透濕性反光膜等綜合栽培措施,有效解決生產上的裂果問題。避雨栽培、避雨+反光膜處理可顯著降低槜李裂果率,分別比對照減少81.32%和84.58%,同時也顯著提高果實的果粉等級和可溶性固形物。由此證明,避雨+反光膜栽培是提高槜李果實品質的有效技術措施。
花期、幼果期夜間采用遮陽網覆蓋具有增溫、防風、防霜的效果。遮陽網覆蓋能使網下最低氣溫提高1.0~2.8 ℃,日平均最低氣溫提高1.6 ℃[16]。特別是2010年遭遇較嚴重低溫寒害,采用遮陽網覆蓋栽培提高槜李產量效果明顯。同時,6月成熟期以遮陽網覆蓋,可防風也可防鳥啄食,提高產質量。
受東南沿海季風氣候的影響,桐鄉桃園槜李生長期易受低溫、陰雨、暴雨、大風、高溫等不利天氣的影響,特別是花期的坐果率與春寒(倒春寒)有極大關系,成熟期與梅雨期重合,暴雨、高溫的影響,且每年的天氣影響槜李生長都具有顯著的差異性。因此,多年來氣象與農經部門加強合作,開展有效的科學試驗,深入槜李生產基地,了解當年當季槜李生長特性,結合氣候特征及后期天氣變化特征,因地制宜,科學栽培,合理施肥用藥,采取有效的技術措施,指導果農趨利避害,保持嘉興古老的傳統名果槜李的獨特風味,使槜李穩產高產,豐產又豐收,讓果農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