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中,王筠竹,陳躍,孫崇波*
(1.浙江省農業農村大數據發展中心,浙江 杭州 210020;2.浙江省農業科學院 園藝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我國傳統栽培的蘭花主要為蘭科蘭屬地生植物[1],也稱中國蘭花,簡稱國蘭,外國人則稱其為東方蘭,日本人稱其為東洋蘭[2]。蘭花與梅、竹、菊合稱為“花中四君子”,歷來被國人看作高潔、典雅的象征,具有極高的觀賞、經濟和文化價值[3]。蘭文化自然也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009年1月,蘭花被命名為浙江省的省花。為更好地推動浙江省蘭花產業發展,提高省花知名度,擴大浙江省蘭苑的影響力,浙江多個部門通過創刊雜志宣傳、舉辦蘭展活動、強化蘭苑建設、規范技術標準等,取得較好成效[4]。但與產業化發展較好的省份相比,浙江蘭花產業發展還有一定的差距。如何更好地促進浙江蘭花產業健康有序的發展,還需社會各界進一步的關注、重視和支持。
史料顯示,浙江擁有深厚的蘭文化底蘊,是我國蘭花栽培歷史最悠久的省份。以余姚河姆渡出土文物上有蘭花圖飾推算,國人關注和欣賞蘭花至少已有7 000 a的歷史;以東漢《越絕書》記載“勾踐種蘭渚山”計算,蘭花在紹興地區已有2 500 a的栽培歷史。長期以來,浙江人上山采蘭、下山種蘭、寫蘭、畫蘭、詠蘭等故事一直沒有停息過。如紹興的蘭亭及蘭亭集序、徐渭畫蘭、魯迅養蘭等故事[5],蘭溪的溪以蘭名、邑以溪名[6],越劇中的蘭花指等,這些都展示了中國蘭文化的烙印,是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上描寫蘭花的專著,大部分也出自浙江藝蘭名家之手。據丁永康[7]《中國蘭花小百科》考證,清代以春蘭和蕙蘭為主的蘭譜共有32部,其中浙江藝蘭名家編著的十有七八,如《名種冊》《蘭花栽法》《藝蘭記》《蘭蕙同心錄》《蘭蕙小史》等。1962年,周總理于杭州將一盆浙江產的春蘭‘環球荷鼎’贈送給日本友人松村謙三,30 a后,其兒子又將該花的后代,回贈給紹興市蘭花協會會長,成就了一段中日友好交流的佳話。
浙江是春蘭(C.goeringii)、蕙蘭(C.faberi)的主要產區,浙南是寒蘭(C.kanran)、建蘭(C.ensifolium)的主要產區,境內的括蒼山、天臺山、四明山、會稽山、天目山、雁蕩山等都有豐富的野生蘭花資源[8]。
歷史上的傳統春蘭蕙蘭銘品,十有八九采于浙江山區。據趙令妹所[9]著的《中國養蘭集成》考證,從清順治元年(1644年)到1949年,我國選育并保存下來的春蘭銘品有138個品種,其中浙江有120個品種,約占總數的87%;選育并保存下來的蕙蘭銘品有81個,其中浙江有72個品種,約占總數的89%。由此可見,浙江蘭花種質資源豐富。改革開放以來,新出現的春蘭銘品也大部分是浙江下山的;省外下山的春蘭、蕙蘭、寒蘭等銘品,浙江也基本都擁有。部分銘品見圖1。

a—春蘭宋梅,梅瓣花,清乾隆年間由紹興宋錦旋選出,與萬字、龍字、集圓合成春蘭“四大天王”,并列于首位,亦是春蘭“老八種”之首;b—春蘭熊貓蕊蝶,春蘭奇花;c—春蘭老月佩,素心花;d—春蘭大唐盛世,雜交科技草,春蘭余蝴蝶為父本、蓮瓣蘭碧龍奇蝶為母本;e—蕙蘭關頂,梅瓣,蕙蘭“老八種”之一;f—春蘭環球荷鼎,荷瓣色花,曾被當作國禮由周恩來總理送給日本友人。
“十二五”以來,浙江省財政通過省農業新品種選育重大育種專項、省花卉產業技術團隊推廣、三農六方科技協作等項目連續安排專項資金用于開展蘭花資源利用,以及育種和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推廣研究工作。長期以來各級政府也十分重視對優異蘭花種質資源的保護、繁育推廣和開發利用工作。在浙江省農業農村廳的指導和資助下,浙江省農科院啟動了浙江省蘭花種質資源圃建設項目規劃和論證,現已得到2020年浙江省財政專項資金資助并進行建設,以收集、保護和利用浙江省優異蘭花種質資源。省農科院有一支專業研究蘭花的科研團隊,近10 a來,在中國蘭花種質資源收集、保育、利用和繁育種等方面做了扎實的工作[10],每年持續有新品種育成,并制定了省級地方標準《春蘭生產技術規范》,解決了以往春蘭組培苗移栽成活率低、生長速度慢、品質低、成品苗病蟲害防控難、開花率較低、盆花品質不高等一系列技術難題。浙江省對蘭花基礎及應用性研究的重視,極大推進了浙江省中國蘭花產業的發展步伐。
浙江民間一直有不少蘭花愛好者,只是隨著歷史變遷而有所增減。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蘭花產業得到恢復與發展,養蘭隊伍迅速擴大,社會各界人士參與其中,全省11市所有縣(市、區)都有蘭花從業人員分布,家庭養蘭、蘭苑植蘭、企業育蘭的模式逐漸發展壯大。其中,杭州、紹興、衢州、寧波、臺州、嘉興、湖州等地尤為發達[11]。2016年湖州的浙江鳳羽蘭博園,一期建設占地面積2.2 hm2,打造出集生態種植、休閑旅游、行業教學、蘭友交流為一體的綜合型農旅項目等;2017年紹興市柯橋區漓渚鎮被列入國家級田園綜合體建設項目,計劃到2020年底建成千畝高標準蘭苑;2018年建德蘭花產業示范園建成掛牌,擁有21個超過5 000 m2智能化玻璃溫室,13家蘭花經營大戶入園經營,是集蘭花種植、交流交易、文化旅游于一體的綜合園區。據2019年全省蘭花協會系統的不完全統計,蘭花專業經營主體有2 000多個,專業從業人員6 000多人,擁有超過100萬m2的栽培設施和幾十億元的品種資源資產,年均營業額上億元。
1951年,杭州花圃蘭室恢復重建,這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首個政府投資建設的蘭室。1983年,紹興市蘭花協會率先成立,為全國地級市第一家,次年紹興市人大通過立法將蘭花確定為市花[5];1988年蘭溪市蘭花協會成立,1989年紹興縣蘭花協會成立,1990年余姚市蘭花協會成立,1992年臨海市蘭花協會成立,1996年浙江省花卉協會蘭花分會成立,2016年3月浙江省蘭花協會升格為省一級協會。目前,全省11個地級市和60多個縣(市、區)都成立了蘭花協會或蘭花學會,或者是花卉協會蘭花分會等。在浙江省具有健全、獨立、系統的蘭花協會組織,這在所有花卉中是絕無僅有的。蘭花協會雖然是一個民間組織,但對蘭花產業的發展卻起到了協調、指導、交流、服務等作用,受到蘭花從業者的普遍歡迎。各級蘭花協會通過舉辦、承辦蘭博會等活動,對引導產業發展、促進科普宣傳、規范市場交易等都發揮了積極作用。
改革開放后,隨著蘭花產業的大發展,上品的蘭花被推向高價,鼓動了大量人員上山挖掘蘭花。成批下山的蘭花被挑選后,其余的普通蘭花被大量丟棄,造成資源浪費。幾十年下來,不少地區的野生蘭花已經很難找得到。目前,野生蕙蘭資源已經很少,野生春蘭資源只有在少量幾座山高險峻的地方還有,寒蘭在甌江流域還有一些。現在,浙江蘭花從業人員主要是通過收購湖北、云南、貴州等地的野生蘭花資源,來擴大新品種的種類和規模。
蘭花交易市場歷來就分為兩個,一個是蘭友間的品種收集市場,與古玩市場有些相似;一個是大眾消費市場,與其他花卉消費類似。2010年前,浙江養蘭人所種養的精品、新品蘭花,主要是進入品種收集市場進行交易,其特點主要是蘭友間的交易,是優質蘭花品種的種質資源交易,不進入大眾消費市場。蘭價高時,這個市場很活躍;蘭價低時,這個市場就會低迷。
由于產業化程度較低、蘭價偏高,以及病害嚴重、難以養護等原因,造成蘭花的大眾消費市場一直較弱[12]。除山區附近的居民自己上山挖掘后在家種植和少量市民偶爾購買種植欣賞之外,大量蘭花進入品種收集市場,被蘭友收購、收藏,大眾消費普及面較小。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傳統蘭花銘品價格大幅度走低,雜交蘭、組培蘭逐步推出。近年來,蘭花正走入尋常百姓之家。但由于生產成本較高,在一般的花卉市場還是很難看到蘭花銷售,即使有銷售也不如洋蘭等交易頻繁、成交量大。據市場調查,進入大眾消費市場的蘭花交易量與交易額均不足整個蘭花市場的10%。目前,進入浙江大眾消費市場的蘭花主要有四部分組成:一是從廣東、福建批發來的墨蘭、建蘭;二是浙江本地下山的普通的春蘭、蕙蘭和寒蘭;三是價格相對低廉的傳統銘品;四是近年來省內外發展起來的雜交蘭、組培蘭花等。今后兩個市場還將長期存在,由于兩者的互不兼容,制約了整個蘭花產業的發展。蘭友間的品種收集市場以追求新、奇、特、稀為目標,生產規模難以擴大,始終在小圈子里轉,壓制了向普通百姓的延伸、推廣。由于蘭花喜歡濕潤陰涼的環境,現代家居環境造成蘭花較難種植,而業界人士又很少做普及推廣,因此,制約了更多人能認識蘭花、栽培蘭花和欣賞蘭花。
浙江雖是主要產蘭區,養蘭歷史悠久,但蘭花產業發展優勢并不突出。廣東、福建、云南和海南等省的蘭花產業發展已明顯優于浙江省[13-15]。廣東省翁源縣不產蘭花,短短20 a從無到有,通過引進臺灣蘭友的技術與資金,已經擁有近700 hm2的種植面積和200多家規模化、產業化和專業化涉蘭企業的發展格局。福建省南靖縣是墨蘭、建蘭和寒蘭的產區,有2 000 a的栽培歷史,南靖蘭花擁有集體商標地理標志、省著名商標、中國馳名商標等商標。南靖縣是國家級蘭花栽培標準化示范區,全縣擁有蘭花企業86家、專業合作社7家、種植戶2 800多戶,種植面積300 hm2,年產值14.5億元,年銷售額達10億元,并有蘭花專業網絡銷售隊伍200多支、網上蘭鋪2 500多家,日均外銷蘭花1.5萬件,僅2019年全年網絡銷售總額就達20億元[14]。
在發展初期,浙江為全國蘭花產業的興起和發展發揮過良好作用,但因缺乏產業發展規劃,仍存在“低、小、散”等特點,尤其是面臨產業化的轉型升級,暴露出來諸多弊端。一是追求品種數量,局限于蘭界圈內交流,制約了蘭苑的規模發展;二是交易不透明,限于內部交易,影響了更多工商資本的介入,從而制約外部資金對蘭花產業的投入;三是企業規模不夠大,抗風險能力普遍較弱,品種選擇的盲目性,投資失敗時有發生,影響了資本的積累和發展,從而影響規模擴大與產業化發展。據調查,目前只有1/3的蘭苑還能繼續保持調整與發展,1/3的蘭苑只能維持現狀、保持觀望,剩下1/3的蘭苑難以堅持,縮減規模或退出;四是蘭友年齡普遍偏大,思想相對保守,求穩心重,造成不敢大膽擴大規模和圖新求變,在引進新技術和新設備上動能不大。
盡早編制國蘭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將發展國蘭產業提升到浙江省“大花園”、“生態文明”規劃建設的戰略高度,開展以國蘭產業為核心,融文創、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為一體,深度交融的新業態,讓鄉村變美,讓蘭農受益。
蘭花是最具中國特色和優勢的花卉,利用得好是個寶,不利用就是一棵草[16]。如何保護、恢復和利用野生蘭花資源具有重要意義。合理保護和利用蘭花資源,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1)盡快通過浙江省野生蘭花資源保護與利用的立法,結合封山育林、自然資源區、景區等建設,建立蘭花的禁采區、恢復區、限采區等,同時也助推浙江省生態環境保護再上新高度。(2)增加資金投入或設立專項資金,讓專業研究團隊從事資源保護、野生回歸等工作,以恢復和增加蘭花在自然界的種群數;同時,對遍及全省的國蘭種質資源進行普查、收集、保育和創新利用,為國蘭產業發展提供新品種源頭創新,通過科技蘭花來滿足老百姓對蘭花的消費需求,較少對野生資源的采挖。(3)加強管理,規范采集行為,允許對蘭花保護、恢復有貢獻的蘭友,每年有限制采集少量野生蘭花品種,既能避免大規模、無限制的采集,又能補充社會上對蘭花產業發展的需求。
春蘭已于1999年被納入我國農業部新品種權保護范疇之內,但在浙江省還未被納入品種認定工作范圍,從自然界中選育的或通過雜交育種培育的優良品種得不到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中國花卉協會蘭花分會已經在做蘭花品種登錄的有關工作,需要獲得國家有關部門的認可。現在我國生產的消費花卉品種中,絕大部分從國外引進,品種的知識產權不屬于我國,大量的利潤屬于國外。蘭花是我國具有獨特優勢的花卉品種,許多品種資源還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加快對現有蘭花品種認定登記工作,注重知識產權的保護,爭取在今后競爭中保持浙江省有利的地位與優勢。
規范各級蘭花協會、學會等組織的建立和運行,促進發揮其組織、協調、服務、自律等功能,引導其更好地為蘭花產業發展服務;支持各級蘭花組織舉辦或承辦蘭博會、展銷會、文化周等活動,規范蘭花評獎,引導對蘭花的科學鑒賞和合理消費;鼓勵蘭協、教育、文化、旅游等多部門合作,舉辦各種類型的蘭花文化周、攝影展、書法會、詩歌賽,大力弘揚蘭文化,創導正能量,促進社會和諧,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雖然浙江省蘭花產業已初具規模,但與廣東、福建、云南、臺灣等省或地區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與浙江蘭花大省、省花地位不相稱。首先,希望各級政府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將蘭花納入花卉產業的重要發展內容,加快產業化發展步伐;通過扶持一些龍頭企業,引導產業化發展;通過建立蘭花產業園區,促進產業化發展;通過建立蘭花觀賞為主文旅項目,推動產業化發展;通過持續的科技投入,推進優質雜交品種培育應用,加速產業化發展。其次,可以考慮挖掘文化內涵,延長國蘭產業鏈[14-15]。鼓勵發展以國蘭為載體的文化產業,建立一批國蘭文化藝術館和創意創新基地,深度挖掘浙江省國蘭文化與社會價值;加大國蘭文化普及教育和宣傳力度,傳承和弘揚浙江國蘭文化。將國蘭文化知識編入學前、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的相關教材,樹立普通民眾對浙江省國蘭文化的歷史榮耀感。定期舉辦各種形式的國蘭展、文化論壇、學術研討等,加強對國蘭歷史、文化和藝術的研究與運用,探索國蘭與現代文明的高端接力。為消費者研發提供豐富的產品類別,提高國蘭產品附加值和產業競爭力,讓更多更響亮的國蘭文化品牌走出浙江,影響中國和世界。
在國家大力倡導生態文明建設和文化強省建設的背景下,隨著浙江省美麗鄉村、生態文明和大花園建設的推進,加速發展地方特色花卉在鄉村美化中的應用顯得尤為重要。只有通過多方努力,正確引導國民認識、了解、欣賞蘭花,讓蘭花走進日常生活中,促其成為迎賓花、節日花、年宵花、敬師花和家庭常備花等[17],推動蘭花文明消費、科學消費、常態化消費,進而增加農民收入、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