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艷,盛小光,勵敏,周紹榮,陳霞,顧宏輝
(1.杭州植物園,浙江 杭州 310013;2.杭州西湖園林科學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13;3.浙江省農業(yè)科學院 蔬菜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杜鵑花是杜鵑花科杜鵑花屬(RhododendronL.)植物,別名映山紅、滿山紅、照山紅、山石榴、山躑躅等,是世界三大天然名花之一,也是我國傳統(tǒng)十大名花之一。全世界有杜鵑花900多種,產于中國的有近600種,其中400種是我國特有。杭州植物園自1956年建園以來,一直重視杜鵑花資源的收集和應用研究,其土壤屬紅壤和黃壤,pH 4.9~6.5,為杜鵑花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條件[1]。
20世紀90年代初,杭州植物園把篩選出的杜鵑花種、品種和自選育雜交組合的3 000多株杜鵑栽植于玉泉景點西南面,以杜鵑花為主的各種植物配置,建設了占地約3 hm2的杜鵑花專類園。其中雪粉和雪翠2個新品種于2016年獲得植物新品種授權。杭州植物園廣泛開展了杜鵑屬的種內雜交和種間雜交,雜交組合超過300個,為開展杜鵑花育種研究積累了一定的基礎和豐富的經驗,尤以映山紅(杜鵑花屬的一種)為親本的杜鵑花育種取得成效。杭州植物園選擇我國分布最廣、抗性最強且在我園引種馴化成功的野生映山紅做母本,以貴妃醉酒、紅霞、玉玲、月白風清等色彩鮮艷、觀賞價值高的杜鵑為父本,所配的組合不僅表現明顯的親合性,而且每個組合的雜交F1具有明顯雜種優(yōu)勢,體現在花色、花大小、花期、株型以及抗性等方面。近年來新育成了映玉1號、映玉2號、玉映、映紫等映山紅類雜交杜鵑。隨著對新育成杜鵑品種的大規(guī)模生產需求,品種規(guī)?;a成為產業(yè)化的關鍵技術。
目前,杜鵑花的繁殖方式主要采用播種、扦插和嫁接等[2],存在季節(jié)、環(huán)境的制約性大、繁殖系數低、成活率低等問題,難以進行大規(guī)模推廣生產。應用組織培養(yǎng)技術進行杜鵑繁殖,具有繁殖速度快、系數高、季節(jié)影響低等特點,對于珍貴優(yōu)良杜鵑品種的引進和規(guī)模化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在前期組培快繁技術的基礎上[2-3],對新育成的映山紅進行組培快繁技術研究,成功利用新發(fā)枝條的莖段外植體誘導出了叢生芽,并且實現了瓶苗的正常生根,為新品種組培快繁生產技術奠定基礎。
供試材料為杭州植物園育成的映山紅雜交杜鵑,編號1、2、3和4,分別為映玉1號、映玉2號、玉映和映紫。
在春季4—5月,摘取母株中的新發(fā)嫩枝為外植體。剪去葉柄基部,去除所有葉片,將外植體剪成2~3 cm長的莖段備用。在自來水中沖洗約1 h,再用70%的酒精浸泡10 s,隨后在0.1% HgCl2溶液中振蕩滅菌12~15 min,最后用無菌蒸餾水沖洗3~4次,用滅菌濾紙吸干備用。
將滅好菌的備用枝條切除莖尖,余下的枝條剪成約1 cm長的莖段,每段帶有1~2個腋芽節(jié),接種到WPM叢生芽誘導培養(yǎng)基上[2-3](添加不同濃度的反-玉米素,30 g·L-1蔗糖、8 g·L-1瓊脂,pH約4.3)。于25~28 ℃光培養(yǎng)(16 h)25~35 d,莖段腋芽長至2~3 cm后,切取新發(fā)腋芽并切除莖尖,移入上述WPM誘導培養(yǎng)基上進行增殖培養(yǎng),相同的溫度和光照條件下培養(yǎng)30~40 d后,腋芽基部生長出叢生芽(圖1)。

圖1 映山紅1號(試驗編號R60)叢生芽誘導
從誘導出的叢生芽中切取生長粗壯的枝條,接種于添加不同濃度的吲哚乙酸(IAA)、吲哚丁酸(IBA)和萘乙酸(NAA)的WPM基本培養(yǎng)基上,于25~28 ℃(16 h),光培養(yǎng)約25 d,誘導生根。
供試的4個杜鵑品種均能被成功誘導,平均誘導率為45.3%~61.5%。滅菌好的外植體,約有30%在接種后1周內發(fā)生污染,另有約10%會在接種后2~4周內發(fā)生污染,另有5%~10%的外植體雖然沒有發(fā)生污染,但可能因為滅菌過程中受到傷害而沒有萌發(fā)。
外植體中的腋芽能在添加0.5~3.0 mg·L-1trans-ZT的WPM培養(yǎng)基中被誘導萌發(fā),腋芽的萌發(fā)速度會隨著trans-ZT的濃度的增加而加快。接種約14 d后,腋芽處開始膨大萌動。約30 d后,形成帶有2~3張葉片的小枝條。約60 d后,形成帶有6~8張葉片,長度達2~4 cm的小枝條。將新誘發(fā)的無菌枝條切成帶有1~2個腋芽的莖段,移入增殖培養(yǎng)基進行叢生芽誘導培養(yǎng),約50 d后在每一腋芽處誘導出數個新的枝條(表1)。

表1 4種映山紅雜交杜鵑側芽誘導和增殖情況
2.2.1 不同類型的WPM培養(yǎng)基對枝條增值誘導的影響
以往研究結果表明[2-3],WPM基本培養(yǎng)基是杜鵑枝條增殖較為適宜的培養(yǎng)基,本研究選用了兩種類型的WPM培養(yǎng)基,基本成分一樣,但配制形式不同。一是配制大量、微量、有機和鐵鹽等物質的母液,量取不同體積的母液配制成WPM工作液(WPM-1)。二是購得末狀固體,取2.47 g粉末即可配制1 L的WPM工作液(WPM-2和WPM-3)??傮w而言,兩種類型的WPM培養(yǎng)基對杜鵑枝條增殖的效果差異不顯著,但也存在細節(jié)上的區(qū)別,如WPM-2和WPM-3培養(yǎng)基上杜鵑枝條增殖系數略低于WPM-1培養(yǎng)基,但是其誘發(fā)的枝條相比更為粗壯(表2)。

表2 不同培養(yǎng)基對杜鵑枝條增殖的影響
2.2.2 叢生芽激素濃度對枝條增殖的影響
含有不同濃度的trans-ZT的WPM培養(yǎng)基,對杜鵑枝條的繁殖系數及生長情況產生顯著影響??傮w而言,隨著trans-ZT濃度的增加,枝條的繁殖系數提高。但相對較低濃度的trans-ZT使得枝條的生長速度變慢,誘發(fā)的新枝條相對粗壯;而相對高濃度的trans-ZT使得新枝條的生長速度過快(表3),枝條變細,可利用率下降,所以需綜合增值系數和生長情況選擇適合的trans-ZT的濃度。此外,不同品種對trans-ZT濃度變化的響應略有不同,其中品種1和2的適宜trans-ZT濃度(2.0 mg·L-1)略高于品種3和4(1.5 mg·L-1)。

表3 不同濃度的trans-ZT對杜鵑枝條增殖系數的影響
2.2.3 生根激素濃度對瓶苗根誘導的影響
研究了3種生根激素及不同濃度對瓶苗生根誘導的影響。結果表明,IBA和NAA誘導生根率都達到了95%以上,而IAA的誘導生根率較低,為40%左右。此外,IBA誘導的根系要比NAA誘導生長的根系更為粗壯(圖2)。IBA和NAA的適宜濃度分別為100~150 μg·L-1和50~100 μg·L-1,使瓶苗的生根誘導率達到90%以上。當試驗低于此濃度時,根誘導效果較差,當高于此濃度時會使氣生根的數量增加,同時也導致枝條的生長受到抑制。

圖2 添加100 μg·L-1的不同激素對杜鵑瓶苗生根誘導的影響
本研究以本單位培育的4個映山紅杜鵑雜交種的莖段為外植體,在添加不同濃度的trans-ZT的WPM培養(yǎng)基上成功誘導出無菌的幼嫩新枝條;通過進一步的增殖培養(yǎng),獲得了較高繁殖系數并生長粗壯的叢生枝條;最后通過生根誘導,成功獲得了大量組培苗。本試驗結果為映山紅雜交杜鵑外植體組培和無菌擴繁的技術和規(guī)?;a提供技術支撐。
WPM基本培養(yǎng)基是以往研究報道的最適合杜鵑莖段組織培養(yǎng)和無菌擴繁的培養(yǎng)基。現在市場上有合成的WPM固體培養(yǎng)基銷售,此類培養(yǎng)基已經添加各種WPM培養(yǎng)基的基本成分,可依據試驗要求的用量(如本試驗2.47 g·L-1)進行工作液的配制,比傳統(tǒng)的母液配置更為簡單、快捷。本試驗分別采用了國產與進口的WPM固體培養(yǎng)基,整體培養(yǎng)效果與傳統(tǒng)的母液配置法相當,甚至在枝條的生長發(fā)育方面更顯優(yōu)勢,可作為商業(yè)化生產使用。
玉米素是一種天然的細胞分裂素,可以有效刺激細胞分化及側芽的生長。玉米素在結構上有順、反兩種異構體,反式異構體具有更強的生物活性。本試驗結果表明,反-玉米素可以有效誘導杜鵑莖段枝條增殖,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相符。試驗表明,該激素添加的濃度不宜過高,過高會產生畸形腋芽或者玻璃化苗。本試驗4個杜鵑品種的最適trans-ZT濃度為1.5~2.0 mg·L-1,其增殖系數可以達到4.1~7.2倍,取得了比較好的繁殖系數和再生苗的質量。
杜鵑是生長比較緩慢的木本植物,其組培苗的生根誘導一直是個難題。本試驗選用的3種不定根誘導激素中,IBA和NAA的誘導效果要明顯優(yōu)于IAA。其中100~150 μg·L-1的IBA或50~100 μg·L-1的NAA都可以使組培苗的生根率達到90%以上,而且根系較為發(fā)達,移栽成活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