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林天寶,苗立祥,李付振,趙彥婷,蔣寧飛,王建軍*
(1.浙江省農業科學院 a作物與核技術利用研究所,b蠶桑研究所,c園藝研究所,d蔬菜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2.建德市種子管理站,浙江 建德 311600)
建德市位于浙江省西部,錢塘江上游,位于29°12′20″~29°46′27″N,118°53′46″~119°45′51″E,東起乾潭鎮,西至李家鎮,長84.38 km;南起航頭鎮,北至乾潭鎮,寬62.93 km,總面積2 321 km2。建德市地處浙江西部丘陵山地與金衢盆地毗連地帶,地表以分割破碎的低山丘陵為特色,占全市總面積的88.6%。建德市域水系主要由新安江、壽昌江、蘭江和富春江4條較大的河流及近40條中小溪流構成,屬錢塘江流域。全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7.4 ℃,年均總降水量1 600 mm,日照充足,年均日照總時數為1 760 h[1]。2017年末全市戶籍人口510 833人,其中男性259 187人,女性251 646人[2]。以漢族為主,有畬、苗、布依、壯、土家、侗、滿族等33個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1%左右,其中畬族占少數民族人口的70%以上。有研究表明,多民族聚焦地區由于各民族社會風俗、經濟狀況、文化傳統差異較大,引起各民族在農業種質資源的利用上的復雜多樣,使得這些地區的農業種質資源多樣性得以保存[3-4]。
根據農業部第3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的要求,2017年浙江省啟動第3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建德市被確定為浙江省19個農作物種質資源豐富縣(市)之一,由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承擔系統調查和搶救性收集任務,并對征集和收集的種質資源進行鑒定評價編目入庫[5]。
首先,根據農業部辦公廳印發的《第3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實施方案》的要求,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組建了由25名科研人員組成的5個調查小組,涉及水稻、旱糧、蔬菜、果樹、桑茶等農作物[6]。
第二,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統一對參加調查的人員進行培訓,培訓內容主要包括相關資料及文獻的查閱、農作物資源分類、信息獲取、數據填報、資源寄存以及與農戶座談的技術等。
第三,與建德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和專家開展座談,根據前期普查結果及縣志、資源名錄確定在農業種質資源豐富的7個鄉鎮進行調查收集。然后與鄉鎮相關負責人及農技員座談溝通,進一步了解當地特色、稀有農業種質資源,為了盡可能地完整保留建德地區的農作物種質資源,確定每個鄉鎮的調查行政村,共計16個行政村(表1)。

表1 建德市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系統調查的7個鄉鎮16個行政村的基本情況
第四,走村入戶深入調查。在鄉鎮農技員的陪同下,深入每個行政村,與村主任、當地年長者及村民代表座談,了解本村獨有、特色的農業種質資源,進行詳細的記錄、拍照、收集種質。
第五,整理填寫各類調查表,并對資源進行分類整理和上交,對未收集成功的資源及時進行補取,完成建德市調查任務。
根據《農作物種質資源考察收集技術規程》的要求,主要開展蔬菜、糧食作物、果樹、經濟作物、牧草綠肥等主要農作物的考察收集,包括種子、幼苗、塊根、塊莖、含籽果實、鱗莖、地下莖、種莖、匍匐莖、插條、接穗、突變芽、吸芽、根蘗等主要的樣本,收集的場所主要包括田間曠野、農貿市場、農戶的庭院或掛藏間、土特產交易市場、居住有不同民族的村莊等[7]。
農作物種質資源考察收集數據采集表(原始記錄卡)主要內容:1)共性信息。每一份樣本都必須填寫的信息,主要包括種質名稱、學名、種類、形態、分布區域、瀕危狀況以及種質所在地的GPS定位、海拔、經緯度、土壤、植被類型等等。2)特定信息。是指特定的種質資源類型填寫的信息,如選育品種的育成年份。3)主要特征特性信息。在采集過程中隨即觀察、測量的信息,比如株高、穗長等;同時,調查收集該農作物種質資源在當地風俗習慣、經濟發展、環境保護、農民增收中的作用[7]。
此次調查收集登記符合條件的各類農作物種質資源111份,其中蔬菜類資源57份,果樹類資源22份,糧油類資源24份,堅果及其他種質資源8份,拍攝資源圖片1 137張,攝制視頻8段。
對7個鎮的16個行政村的調查發現,現存的符合收集條件的種質資源大都分布在偏遠的鄉村或交通欠發達的地區,且各類種質資源正在日益瀕危。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建德地區蔬菜類種質資源最為豐富,其次為糧油和果樹類種質資源,經濟作物類種質資源相對較少。建德地區以稻米作為主要的口糧,但在調查中發現,該地區的水稻地方品種都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產量高的商品種,玉米和豆類地方種質資源也面臨逐步減少的境況。蔬菜類種質資源由于受外來品種的沖擊,地方品種種類雖然變化不大,但在種植面積上已急劇減少,部分地方品種只有零星的散戶種植。地方果樹類種質資源和經濟作物種質資源也因城市化的推進正在逐步消失。因此,對建德地區的種質資源收集和保存迫在眉睫。
2.2.1 蔬菜類
建德市調查和收集到的蔬菜類種質資源在植物學分類上隸屬于葫蘆科、藜科、唇形科、百合科、豆科、姜科、茄科、十字花科、莧科、天南星科、禾本科等11科23屬,共計57份資源(表2)。其中尤以葫蘆科和豆科所占比例最高,比如南瓜、苦瓜、豇豆、蠶豆等,共收集到38份資源,占所收集蔬菜資源的67%。收集到的比較有地方特色的種質資源主要有圓梗油冬兒、糯米絲瓜、白扁豆花等。

表2 收集到的建德市蔬菜類種質資源
南瓜:在調查的所有種類中收集到的份數最多,共收集到8份,遍布所調查7個鄉鎮中的5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調查走訪中發現,農戶種植南瓜的目的主要是作為豬的飼料,村民食用的少之又少。
圓梗油冬兒:油冬兒是杭州地方特色青菜品種。根據《杭州蔬菜錄》和《蔬菜園藝學》的記載,油冬兒多產于浙江杭州附近,高七八寸至一尺,葉片排列緊密,基部膨大束腰,上部散開,葉梗基部瓢狀,以耐寒、形美、質糯、味甘而出名。早年間的兒歌“雪花兒飄飄,菜花兒下年糕”中的菜花兒就是指油冬兒[8]。但由于油冬兒的供應時間比較窄,只有冬天和早春,加之外來品種上海青和蘇州青的沖擊,使作為地方名菜的油冬兒的種植面積和市場供應量逐年減少。油冬兒作為異花授粉作物,特別容易變異,品種純度逐年下降。為此2007年,杭州市種子總站啟動實施“杭州十大名菜種質資源的搜集、整理、提純及保護”項目,杭州油冬兒名列其中;2010年,杭州油冬兒又被列入“浙江省首批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目錄”。隨著農業部開展第3次種質資源的普查、收集行動,一批杭州油冬兒的種子樣品,已遞交給國家種質資源庫保存,同時進一步的提純復壯工作也在進行中。
白扁豆花:主要分布在建德市大洋鎮建南村一帶,村民主要采收扁豆花,曬干后有專門機構上門來收取用以制藥,收購價大約60元·kg-1,3月種植后,7月即可采摘扁豆花,采花時間持續至11月,扁豆花產量13.5 t·hm-2左右,每5 kg扁豆花可曬1 kg干花,產值在15萬元·hm-2以上。其作用和功效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1)抗菌消炎的功效,可以治療腸炎、腹瀉、痢疾等腸道疾病及赤白帶下,在《本草綱目》及《本草圖經》中均有記載;2)補脾和胃、化濕消暑的功效,主要作用是健脾化濕,對胃炎、胃潰瘍、萎縮性胃炎、脾胃不和有較好的療效,副作用小,使用價值高,在《四川中藥志》中有記載;3)去瘀消腫的功效,對治療跌打損傷、去瘀生新、消腫散青具有獨特的療效,在《嶺南采藥錄》中有所記載;4)調節免疫力,解毒的功效,可以增強T淋巴細胞的活性,故能夠提高免疫力,且對食物中毒引起的嘔吐、急性胃腸炎等有解毒作用[9]。
糯米絲瓜:糯米絲瓜是建德的特色品種,已有30 a的種植歷史,因其品質優、食味佳,深受當地菜農和消費者的喜愛。現在壽昌、航頭、大同等鎮及城關鎮郊區多有種植,并擴散至富陽、余杭及金衢地區。糯米絲瓜早熟、高產、優質、抗逆性強、適應性廣;植株生長旺盛,連續結瓜能力強;瓜型近圓筒形,長30 cm左右,橫徑4~5 cm,瓜皮黃綠色,肉白、厚實,口感甜糯,品質佳,炒后不變色。春、秋兩季均可種植,大棚設施早熟栽培或露地栽培;種植地塊應選擇光照好、排灌方便、土質肥沃、濕潤、有機質含量高、保水保肥能力強的壤土或黏壤土地塊。
2.2.2 糧油類
建德市調查和收集到的糧油類種質資源在植物學分類上隸屬于豆科、芝麻科、大戟科、天南星科、旋花科、禾本科、蓼科、茄科等8科12屬,共計21份資源(表3)。其中豆科和旋花科所占比例最高,比如大豆、番薯等,共收集到12份資源,占所收集糧油類資源的57%。收集到的比較有地方特色的種質資源主要有建德苦蕎、黃粟、油菜等。

表3 收集到的建德市糧油作物類種質資源
建德苦蕎:苦蕎即苦蕎麥,又名野蘭蕎、菠麥、烏麥,與何首烏、大黃等同屬蓼科。苦蕎是自然界中少有的藥食兩用作物,被譽為五谷之王,可以降血壓、降血糖、降血脂,兼有通便排毒的功效,民間又稱為凈腸草。富含人體所必需的多種營養成分,其中生物類黃酮的含量是蕎麥的13.5倍,鎂的含量是小麥面粉的11倍以上,鐵、鋅、錳元素含量分別是其他主糧的2~5倍、1.5倍以上和1.4倍以上,鉀元素含量為小麥的2倍,有著卓越的營養保健價值和非凡的食療功效[10]。建德地區苦蕎的主要用途是釀酒,相傳是由諸葛亮后人從西蜀帶至浙江一帶,并迅速在浙江建德等地流傳,被譽為神酒。現今,隨著人們對健康飲食的日益關注,建德苦蕎酒在受到建德人民認可的基礎上,正逐步向浙江及周邊地區擴展,市場前景廣闊。
黃粟:俗稱稷,因其粒小,又稱小米,屬一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原產于黃河流域,稱為谷子,為北方人民的重要糧食作物,其莖葉粗蛋白含量為一般牧草的1.5~2.0倍,是畜禽的優等飼草,其谷糠又是豬、雞的良好飼料。粟既可食用也可藥用,《本草綱目》記載: 稷“養腎氣,去脾胃中熱,益氣。陳者:苦,寒。治胃熱消渴,利小便。”[11]黃粟是當地村民世代保留下來的老品種,平均產量4.5 t·hm-2左右,豐產年份可達7.5 t·hm-2。在海拔550 m的高山上,晝夜溫差大,農作物病蟲害少,因此,特別適宜谷子生長。當地發現的粟種株高170 cm左右,較一般粟種高20~50 cm,雖然高稈,但抗倒伏能力強,分蘗少,無常見病害。穗呈圓筒形或棍棒形,松緊適中,穗長約30 cm,黃殼白粒,糯性,是屬于豐產類型的農家種。當地人種粟多用來釀酒,每百斤粟可釀酒25 kg左右,不僅出酒率高,同時酒香品質好,部分村民也用來做小米粥和小米糕。
油菜:油菜是我國主要的油料作物,也是浙江省冬季的優勢作物之一。菌核病是油菜生產中的重要病害之一,可危害油菜莖、葉、花及角果,嚴重影響油菜的產量[12]。調查隊在建德市有名的油菜花觀賞基地胥嶺村走訪調查時,在一戶村民家中發現了老人一直留種的油菜土種,據老人介紹這個油菜土種對菌核病有較好的抗性,對于減輕或解決油菜的菌核病是一份難得的種質資源。
2.2.3 水果類
建德市調查和收集到的水果類種質資源在植物學分類上隸屬于薔薇科、蕓香科、柿科、獼猴桃科、鼠李科、石榴科、楊梅科、虎耳草科等8科11屬,共計22份資源(表4)。收集到特優果樹資源多個,如嚴州雪梨。嚴州雪梨是當地的傳統名果,又名建德白梨,果實碩大,形似雅梨,果肉白色,皮薄肉厚核小,質地多汁無渣,口味甜香脆嫩。嚴州雪梨產量高,適應性強,在山地、平地甚至低洼地均可種植。除鮮食外,還可加工制成水梨罐頭、梨脯、梨干、梨酒等[12]。收集到特優柚類果樹資源3份,其中黃饒香拋、突沙柚均為品質優良的珍品,不僅適應性強,耐寒耐旱,而且樹形優美,果實飽滿圓潤,品質上乘。

表4 收集到的建德市果樹類種質資源
2.2.4 堅果類及其他
建德市調查和收集到的其他類種質資源在植物學分類上隸屬于山茶科、殼斗科、紅豆杉科等3科3屬,共計8份資源(表5)。

表5 收集到的建德市堅果類及其他種質資源
板栗:又名栗、栗子、風臘,堅果紫褐色,果肉淡黃,味道甘甜可口,VC含量是蘋果的十幾倍,鉀、鋅、鐵等礦物質比普通水果高得多,尤其是含鉀量比蘋果高出3倍,有干果之王的美稱[13]。作為建德市主要的林特產品之一,全市板栗林面積約0.4萬hm2,年產量1 300 t以上,重點產區為壽昌、新安江、乾潭等鄉鎮,尤以壽昌的板栗最為出名,香甜糯綿,粒大飽滿,光澤紅潤,品質最佳。板栗生吃香甜脆爽,熟食可燒肉、燒雞,味美香甜。
香榧:別名中國榧,原產于我國,主要生長在中國南方海拔1 400 m以上的黃壤、紅壤、黃褐土濕潤地區,目前主要分布于安徽及浙江南部等地,是世界上稀有的經濟樹種。一般一棵香榧樹需要幾百年才能開花,第2年結果,第3年成熟,素有“三代果”之稱[14-15]。建德三都鎮一帶的居民對數百年生長在深山里野生榧樹通稱為草榧,由于歷史悠久,大部分野生榧樹的樹齡無法考證,樹齡在百年以上的野生榧樹隨處可見。在建德山區榧樹因生長緩慢,其木質非常細膩,也非常堅韌,是上等木材。榧樹主要分布在三都、乾潭、梅城3個鎮,古榧樹密集分布在三都鎮的壽峰村、大庫村、羊峨村。
此外,還收集到4種茶類種質資源,其中3種源于自然變異,后分別被命名為新安1號、新安2號和新安4號。以新安4號最為出名,芽頭純白無瑕,是當下市面上白化最極致的白化茶,氨基酸含量高達11.5%,現正式命名為中白4號。
該地區農業種質資源減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建德比鄰杭州,是杭州下屬縣(市),近年來隨著杭州城市的發展和交通條件的改善,農民很容易就可購買到產量高和品質好的水稻、玉米、蔬菜等種子,農戶大都也不再自己留種;2)地方產業結構的調整,目前該市已發展為有名的草莓生產基地,相應的其他農作物必然會受到影響,其面積和種類也必然減少;3)品種自身的退化,由于沒有專業的人員進行提純復壯,使許多地方品種在經過多代以后已喪失原有的產量、品質或抗性等優勢,加劇了地方品種的淘汰和流失。
針對以上農業種質資源減少的原因,提出以下種質資源利用的建議:1)對于特殊或優異的地方品種,比如嚴州雪梨、黃饒香拋、建德板栗等,應在加強政府補貼的基礎上,尋求企業的合作,共同開發,互利共贏;2)對于在調查中發現的具有高抗逆性或抗病性的種質資源,比如抗病油菜等,在進一步鑒定的基礎上,應加快其在育種上的利用,以期盡快在生產上推廣;3)加快對蔬菜或糧油作物老品種的提純復壯工作,提高產量和品質,形成地方特色產品,比如油冬兒;4)開展當地特色農產品的深加工,比如建德苦蕎酒,加大推廣宣傳力度,打造名優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