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青 陳沛捷

摘要:為了改變當今室內裝飾風格單調乏味的現狀,讓潮汕建筑文化得以傳承創新。本研究以潮汕厝角頭、門、窗、木雕、嵌瓷、石雕等為設計元素,將“簡化、位移、替換、解構”四種創作方法運用到現代家居的設計中,營造具有潮汕特色文化的家居空間。認為現代設計必須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在設計過程中并不需要完全合乎傳統的造型邏輯及規定,只要能呈現出潮汕特色韻味,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嘗試與探索。
關鍵詞:潮汕建筑 室內設計 鄉愁 家居設計 厝角頭
中圖分類號:TU23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 2021) 03-0155-03
引言
潮汕傳統鄉村建筑素有“潮州厝,皇宮起”的美譽。唐宋以來,潮汕地區吸收了中原建筑風格,慢慢發展出了“下山虎”、“三壁連”、“四點金”、“五間過”、“駟馬拖車”、“百烏朝凰”等生動的建筑形式,這些建制是我國古代思想文化與傳統藝術美學的一個縮影,既滿足了傳統的禮制功能、居住功能,也兼具重要的文化和審美的功能。但是,伴隨著全球化的浪潮及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潮汕傳統鄉村建筑正快速被現代主義的鋼筋水泥樓房所取代,越來越多的古村落開始不復存在。現代建筑的時代性突出,而文化性卻在慢慢減弱。時代在發展,我們阻止不了“老厝”變成“新樓”的事實,但是卻改變不了潮汕人濃厚的鄉愁情結。很多旅居海外的潮人,都對故鄉的一土一木飽含深情。無論去到何方,他們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都會把周邊的環境改造成為“另一個潮汕”,竭力保護好家鄉的文化[1]。而且,上千萬的潮汕人民至今依然保持了很多舊有的風俗與習慣,因此,潮汕傳統的文化元素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因為它是潮汕人文化情節的載體。如今,室內設計領域“輕裝修、重文化”的時代正悄然來臨,作為設計師,我們應該承續和利用好潮汕地區的建筑文化,并從中提煉出相關的設計元素,創造出與當代社會相適應的室內家居空間,使傳統裝飾元素與現代室內空間能夠巧妙融合,讓建筑空間反映出更多的精神價值,以推動區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一、構成元素
(一)厝角頭
潮汕傳統鄉村建筑有許多形式獨特的山墻,這類山墻被當地人稱為“厝角頭”,它是潮汕傳統鄉村建筑的一個重要構件。這些厝角頭起到防火、防風及裝飾的作用。受堪輿學五行學說的影響,潮汕傳統鄉村建筑的厝角頭可分為“金、木、水、火、土”五種樣式[2],這些樣式造型優美,各具特色。其中,金式厝角頭的輪廓以弧線為主,兩頭的轉角為圓角,形態偏圓;木式厝角頭的頂部輪廓是一條反弧,兩頭的轉角為尖角,形態豎直;水式厝角頭的輪廓則以曲線為主,像是水面上卷起波浪,線條優美,形態蜿蜒;火式厝角頭的輪廓筆直,頂部會突出一個小尖峰,形態尖瘦;土式厝角頭的輪廓方平,兩頭的轉角分別再折出方角,形態方正,體積感強。這些厝角頭的選用頗為講究,屋主一般是根據建筑的選址朝向或者屋主的出生時辰來決定厝角頭的樣式。家居建筑裝飾以“金式”和“木式”最為常見,“水式”較為少見,而“火式”則在廟宇、祠堂中使用較多,“土式”則多用于大戶人家的山墻裝飾。此外,潮汕人還會在山墻的板線、板肚、腰肚、楚花、垂帶等地方裝飾一些富有吉祥寓意的圖案,使厝角頭更具裝飾性。這些做法均豐富了潮汕的建筑結構,大大提升了潮汕建筑的形式美,使得潮汕傳統鄉村的面貌既統一又富有變化。
(二)門
潮汕人既將“門”為一戶家庭的“門面”,也將它視為傳遞家風的重要載體,因此,作為出入的要道,門的“精神性”被潮汕人視為第一位,因此,我們會發現在潮汕地區大多數厝座大門喜歡將書法或博古裝飾裝點在凹斗門樓之中。這些顏筋柳骨的書法作品、古色古香的博古圖案,也許并沒有雕龍畫柱那么顯眼,但是卻能生動凸顯這個地方高雅的文化氣息。一些較為大型的祠堂、家廟、府第都會雕刻有門匾、門聯以及灰塑壁畫,而普通的家居則僅在木門上繪制四字門聯(左右各兩字)。潮汕傳統鄉村建筑的門聯內涵豐富,多是傳達吉祥寓意的生活愿景或表達屋主的處事準則。比如表現吉祥寓意的有“加官進祿”、“永安長樂”、“富貴榮華”,昭示家風的有“書香傳世”、“清白傳家”、“培蘭植桂”、“勤儉持家”等。這些門聯集合了建筑、文學、書法、民俗為一體[3],充分體現了潮汕人的精神追求。
(三)窗
受古制的影響,傳統民居需要“藏氣”,因此,舊制的建筑很少開窗,即便要開窗,也會把窗設在山墻的位置,即在厝角頭的下方,在當地稱為“埤頭”或“埤頭窗”。埤頭窗很多都設計成吉祥圖案的造型,如金錢、花瓶、雙喜等圖案;也有相當一部分設計成文字造型,類似“福”、“祿”、“興”、“旺”等吉利文字,這些形式都寄托了潮汕人對美好生活的一種追求,如在揭陽市普寧德安里發現一處帶有“肯”字型的埤頭窗,這種裝飾就代表繼承家業,光宗耀祖的含義。除了這些傳統的窗制,晚清以來由于受外域文化的影響,潮汕地區也出現了許多新制的窗戶造型。這些窗戶往往帶有窗檐,而且開光較大。窗檐的造型設計頗有講究,除了滿足遮陽擋雨的功能,窗檐還擁有豐富的立面造型。如運用對稱的曲線造型,將窗檐設計成海水般的形態,中間高兩頭低,中間大兩頭小,形成一種漸變的韻律,豐富了墻面的藝術形式。
(四)木雕
潮汕木雕一般可分為素漆木雕、彩繪木雕和金漆木雕三種,其中,以金漆木雕的名氣最大,影響最為深遠。潮汕木雕作為潮汕建筑的重要構件,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它的發源一般可追溯到唐宋時期,早期的作品一般只在宗教建筑中使用,直至明清時期,潮州木雕的題材愈加豐富,不僅自成風格,還“飛入尋常百姓家”,被當地的一些宅園、祠堂、家廟、民居等地方廣泛應用,并形成重要的影響。潮州木雕多選用樟木或杉木為基本原料,制作工藝一般需要經過鑿粗坯、細雕刻、髹漆貼金三道工序[4],其中以細雕刻和髹漆貼金這兩道工序要求最為嚴格。潮汕木雕非常重視對空間的利用和塑造,匠人們通過透雕和通雕技法的交互運用,使潮汕木雕呈現繁復細致的視覺效果。而髹漆貼金作為最后一道工序,包括制漆、濾漆、填料、上漆、干固、貼金等復雜的工藝流程[5],貼金后木雕呈現金碧輝煌的效果,顯得典雅富麗,富有裝飾性。傳統的潮汕木雕在梁架、屏風、窗花等建筑構件上廣泛應用,題材內容豐富,多選用歷史故事或吉祥紋樣,甚至一些地方戲曲題材也成為表現內容,如廣東省博物館館藏有一件清代的雀替,就是以潮劇《荔鏡記》為母本,生動地表現了劇中的故事情節,頗有“以戲娛神”的味道,為我們展現了豐富細膩的藝術形式。
(五)嵌瓷
嵌瓷工藝以層次豐富、色彩斑斕、雕塑感強、經久耐用而著稱。嵌瓷創始于明代晚期,它是在灰塑的基礎上,利用廢瓷片進行鑲嵌拼貼的一種工藝。潮汕地區由于地處沿海,有大量的海貝可煅燒貝灰[6],這為灰塑的創作提供了主要材料。當灰塑成型后,工藝師們便可根據不同題材、不同造型的需要來敲剪有色瓷片,并利用這些瓷片對灰塑進行鑲貼,最后進行補色,便產生了形式感強、堅實牢固的嵌瓷裝飾。嵌瓷的題材內容十分豐富,主要有歷史人物、飛禽走獸、花卉果蔬等,充滿濃厚的民間生活氣息。一般來說,屋脊正面常裝飾雙龍戲珠、雙鳳朝牡丹的題材,而脊頭、屋角則裝飾三星圖的題材,而檐下部分則多以花烏魚蟲等裝飾,照壁上則多麒麟、仙鶴、梅鹿等神獸題材,這些裝飾風格已經形成程式化的標志。嵌瓷工藝整體富麗堂皇,有著“烏革翚飛”的美譽。
(六)石雕
潮汕石雕主要以花崗巖石為材料,以雕工精美、奢華富貴為特色,被廣泛應用在各類建筑構件之中。潮汕石雕與木雕同源,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晚清時期達到鼎盛[7]。潮汕石雕工藝精細,以摟通雕見長,有時裝飾會加以彩金,充滿著富麗堂皇之氣。因此,潮汕石雕一般是裝點“門面”之用,在名人祠、祖祠和塔廟等重要建筑中較為常見,普通家居較少采用。潮汕石雕的題材與木雕類似,多為歷史人物故事、花烏魚蟲以及一些祥瑞圖騰紋樣。潮汕石雕以石獅最具特色。潮汕石獅往往頭大腿細,耳朵猶如蒲扇聳起,毛發密集,身形玲瓏纖巧,體態結構起伏豐富,憨態十足又不失調皮,是“南獅”的杰出代表。
二、設計手法
近年來,傳統文化復興運動正漸漸成為一種文化自覺現象,但是現實中也存在一種情況,就是古老的潮汕建筑文化與現代潮汕人民的日常生活不一定相融,甚至有些理念是沖突的。因此我們直接將傳統建筑元素“直接復制”或“棄而不用”均不是佳策。用潮汕傳統的建筑語言來表現現代功能與空間美學,我們可以采取象征主義這類比較折中的辦法,將潮汕傳統鄉村建筑元素視為一種特色的視覺語匯,可以不必嚴格傳承,只要看上去使人們感受到傳統的溫暖就可以[8]。在家居設計的過程中,并不需要完全合乎傳統的造型邏輯及規定,只要呈現出潮汕特色韻味的感覺就可以重新注釋潮汕地區的文化活力。如在《秋色潮風》的空間設計中(圖1),作者將新中式的風格與潮汕建筑文化相融合,建筑的內部空間雖大量地運用大理石、石膏、布藝等現代材料,但是作者卻將潮汕建筑的圓形拱門、厝角頭、石雕等元素巧妙介入到客廳的設計里,將傳統元素與現代元素“琴瑟和鳴”。在具體的搭配的過程中,傳統元素的應用比例,要認真推敲,不能過于繁雜,也不能太弱化,只有應用得當,才能增添空間的形式美感,與色調清雅的新中式風格相融共生。
為了在設計中既能延續傳統的鄉土環境,又能滿足現代的家居功能,我們可將潮汕傳統建筑元素中的厝角頭、門、窗、木雕、嵌瓷、石雕等元素應用到現代家居空間中。我們可以通過簡化、位移、替換、解構等設計手法,對傳統的建筑元素符號進行重新轉換,以期符合現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及審美需求。
(一)簡化
簡化法是鄉土元素符號應用到現代家居空間的首要法則。簡化即去繁就簡,它是對傳統建筑元素的提煉和概括,是形式和內容的升華。因為現代家居生活更重實質、重品質。傳統很多的建筑構件的形式,如木雕、石雕、嵌瓷等,大多以精美繁縟見長,背后折射出的是財富與技藝的炫耀。但是現代家居住所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生活,而并非炫耀。因此,在現代家居設計領域中,傳統元素的介入首要任務就是去雕飾、輕虛浮,我們應該盡量簡化各種傳統建筑元素,讓家居空間擁有窗明幾凈的美感,才能營造出舒適的現代生活空間。如在(圖2)作品的兒童房設計中,總體通透明亮,淺色系的色彩搭配擴大了空間的延伸感。床頭背景的設計就運用了潮汕元素,作者在設計上做了減法,只用線條表現了潮汕建筑的輪廓與形態之美,其余盡可能留白,這就與現代簡約的家居風格相匹配,既和諧統一,又主題突出。
(二)位移
位移法就是指元素的位置發生了改變,而它的功能或性質也隨著發生了變化。位移法一般多作為室內空間造景的一種手段,我們可以將潮汕地區特有的門、窗等建筑元素位移到家居的入戶花園的設計中,并點綴一些富有地域特色的花卉、植物、石獅等,讓家居在入門處就能營造一種潮汕地區特有的文化空間,起到“開門見山”的效果。尤其是潮汕傳統的窗戶造型往往小而精,富有形態美,我們可以直接將它的裝飾功能應用在入戶玄關上,既有象征意義,也能夠給人們帶來一種似曾相識的美感(圖3)。用窗戶造型做了一種玄關隔斷,能夠讓里面的家居空間若隱若現,營造出古典的詩詞意境。此外,該案例有著明顯的東方氣質,項目所選取的材料,如青磚、灰瓦、木材、白墻等,均為了營造一種復古質樸的家居空間,展現一種高雅的生活品味。另外,潮汕的金漆木雕,因其具有強烈的裝飾性,易于營造出繁華艷麗的效果,也可以將其直接位移到室內空間的墻體裝飾中,尤其是客廳背景的裝飾當中。這種做法,旨在為空間點綴了一抹華麗的色彩,拓展空間的視覺想象力。另外,室內的燈光、瓷磚、地板、墻紙、工藝品、植物等元素的選用也要因地制宜,材質的肌理與色彩要能夠反映出高貴、溫暖的地域特色。只有將造型、裝飾、材料三者搭配恰當,才能統一潮汕地域文化的主題,實現古今元素的完美結合。
(三)替換
替換法是指將某種元素的特點嫁接到另外一種元素當中,使原本元素的本質發生改變,而卻能保留原本元素的形式特點。替換法的使用,能使原來的功能性發生改變,而使新元素獲得一種新的意義。它是最直接、最直觀、應用最廣的一種設計方法。例如,潮汕許多巷門有很多方正的官印式的石材門簪,這些門簪既是門框上的裝飾品,也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征。由于石材的呈現姿態較為平和,在設計中,我們可采用對稱的形式將門簪的形象直接替換在書房的墻面裝飾中,以增加書房的書香氣息,營造寧靜優雅整齊的內部空間。此外,厝角頭作為潮汕地區最具形式感的建筑構件,也是潮汕地區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線性的厝角頭形態擁有獨特的流動之美,我們可以根據不同家居空間的分割需要,選取不同的厝角頭的樣式,并經過提煉與概括,將厝角頭替換為屏風隔斷的樣式,讓厝角頭的線條之美替換為屏風的輪廓之美,增添整個環境空間的形式感。這種形式替換,能夠在室內空間中延續鄉土環境,既保持傳統的文化氣息,又能使人們在隔斷周圍行走油然產生一種親切感,使人們的身心得到放松。
(四)解構
解構法是對某種元素的結構進行消解打散,并進行重構的過程。解構法意在打破人們對物象原有的整體性的印象,它能使物體的內在結構和邏輯獲得一種新的形式,從而激活傳統的審美形式,展示出不同尋常的設計品位。因此,這種方法能夠樹立一種當代的精神,常常給人們帶來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由于潮汕傳統建筑裝飾層次豐富且寓意玄妙,而且還有強烈的秩序性。因此,在傳統元素的當代應用中,我們經常選取一個核心形式要素進行解構,從中獲取一個與傳統元素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的“創意因子”,并讓這個創意因子貫穿整個室內空間設計的始終。為了滿足人們獵奇的心理,解構法的設計理念往往是藝術高于實用,形式高于功能,在實踐中,解構法大致可分為空間解構與裝飾解構。空間解構是對空間整體結構進行重新設計,例如我們可按照潮汕某種曲線的建筑裝飾紋樣對建筑的內部輪廓進行重新分割,使其體塊穿插、結構相連,這樣就打破了原有的空間格局,讓空間脫離既定的安排,既實現空間的自由變換,也實現了藝術化的展示。空間解構往往重視形體而弱化裝飾,重視曲線而忽略直線,這種形式表達,實際上帶有一股復古的傾向,只是在材料的應用上更加現代化。這種創作手法雖自由,卻往往需要較為高昂的裝修價格,因此在室內設計中較少應用。另外一種解構法是裝飾解構,即小面積的解構,是指對某種傳統元素進行解構,將其重新應用到某個家居空間的裝飾上。例如我們可將潮汕埤頭窗作為解構的核心元素,并將其分解裝飾框、裝飾紋理與裝飾畫(裝飾書法)三大類,在設計中我們提取這三大類進行重構,組合成一個全新的裝飾樣式,比如組成一個具有書法筆畫形態的現代裝飾品,并將其應用到客廳的背景裝飾中。解構法的應用,傾向于注入當代人是審美情懷,因此手法更加靈活,更加多元,彰顯的是設計師的巧思。再比如潮汕嵌瓷由于體量龐大、形態復雜,一般只作為戶外裝飾,不宜直接介入到家居空間內部的設計中。解構法的介入,可將嵌瓷的某一形態或材料進行重新組合、重新構造,以形成新的空間形式[9]。設計師可通過分割、打散、組合、構造、統一等手法的綜合運用,讓造型不斷變化,使嵌瓷獲得一種新的表現語言,使得人們更多地去關注裝飾。例如在餐廳造型中,嵌瓷通過解構處理就可以點綴墻壁,利用陶瓷拼貼的方法使墻壁形成凹凸有致的韻律感,豐富餐廳的造型,使墻面能夠沖擊人們的視覺。
結論
本研究立足于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雙重語境,列舉了室內設計者創作中“簡化、位移、替換、解構”四種方法,既是對室內設計領域“地域文化缺失”的一種反思,也是對室內設計領域風格發展趨勢的思考。將潮汕傳統鄉村建筑元素介入到現代的家居設計中,并不是簡單地將設計元素強行植入,否則容易“得其形,而失其神”。我們必須更多地考慮如何滿足當代人們的生活需求,包括人的生理需求、物質需求和審美需求,這樣才能應用的過程中實現元素的升華。即使在介入的過程中,某些形式發生了改變,但是它依然延續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脈絡,是古代傳統美學與當下人文精神的融合,是基于“中國特色”室內設計研究的探索與嘗試。.
基金項目:2020年廣東省科技創新戰略專項資金(“攀登計劃”專項資金)資助項目《守護鄉愁:潮汕傳統鄉村建筑元素在現代家居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pdjh2020b1346)。
參考文獻
[1]林凱龍.潮汕老厝[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 129
[2]林少峰.潮汕傳統民居山墻及厝角頭造型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6
[3]陳卓坤.潮汕民居門匾文化[J]尋根,2014 (06):18-24
[4]劉秋梅.基于傳承人口述史的潮州木雕傳承與創新探究[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19,40 (02) 35-43
[5]莫麗敏.淪廣東省博物館藏潮州木雕的審美價值[D].廣東工業大學,2019
[6]謝奕鋒.妙于華章——潮汕建筑與嵌瓷[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3:79
[7]李緒洪.論潮汕建筑石雕[J]建筑科學,2006 (01):80-85
[8]漢寶德.建筑母語——傳統、地域與鄉愁[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20
[9]唐曉嵐,陳麗.解構主義室內空間設計的創作觀念與于法[J].藝術百家,2017,33 (06):169-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