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乃心 郎青云



摘 要: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在科學技術、農業發展、公共事業、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均取得了矚目的成就,但隨之而來的,我國地區間經濟差距也逐漸拉大,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本文基于產業結構、地方政策差異、財政分權、人力資本和對外貿易在經濟增長中的重要作用,選取地區差距的基尼系數、泰爾指數和變異系數,分別從上述變量中根據不同經濟差距指標選擇控制變量建立計量模型,實證性的討論了中國31個省、市、自治區1978-2014年地區差距隨著我國經濟增長的演變趨勢。結果顯示,我國的地區間差距與經濟增長之間符合庫茲涅茨曲線倒“U”型曲線。
關鍵詞:地區差距;經濟增長;庫茲涅茨曲線;最小二乘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取得高速發展,從1978年到2014年,GDP由3645.2億元增加到102911.8億元,同期各省份的GDP也呈現出顯著的上升趨勢,但隨之而來的,不只有社會繁榮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正如圖1(a)和圖1(b)所示,1998年以前,隨著經濟不斷發展,我國的區域差距也呈現不斷上升的態勢,地區間的差距并沒有出現新古典增長理論的趨同假說,與之相反,富裕的地區或憑借其地理優勢,或憑借其技術水平和經濟基礎,以更加迅猛的態勢向前發展,而貧窮的地區相對發展較慢,不可避免的使得我國地區差距不斷擴大。如圖1、2所示,1998年以后,由于西部大開發戰略、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中部崛起戰略等一系列致力于實現地區協調發展的政策的實施,我國的地區差距逐漸縮小,呈現下降趨勢,但近年來下降趨勢趨緩,直到2014年,我國的區域差距仍然較大,人均收入最高的上海和收入最低的貴州相比,以2000年為基期,實際人均GDP前者仍然達到后者的5.6倍。
針對中國地區差距增長及其影響因素的問題,已經有一些有意義的研究成果,本文將基于現有研究,使用泰爾指數、基尼系數、變異系數、標準差為工具計算地區間經濟差距,以經濟發展水平作為核心解釋變量,考慮相關性、顯著性分別從外商直接投資、對外開放程度、人力資本、地方政策差異、產業結構、城市化水平、財政分權中選取因素作為控制變量,通過最小二乘法回歸,分別建立相應計量模型,揭示地區差距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Fujita和Hu(2001)、Wei(2015)提出,全球化特別是國際貿易和外國直接投資對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也指出,對外貿易往往有利于城市和區域比較優勢的形成,本文在選擇控制變量時考慮了數據的代表性和可得性,以1978年至2014年的進出口貿易總額作為代表該地區國際化水平的控制變量。此外,Wei(2015)、Acemoglu,Johnson,和Robinson(2002)、Wei(2000)也提到對當地政府的政策活動對于某些地區的經濟發展有著顯著的影響,也因此使得地區發展不平衡。除上述因素外,彭國華(2005),石磊、高帆(2006),林毅夫、劉培林(2003)提到工業和其他第三產業對省區勞動生產率增長有巨大貢獻。關于城市化水平,許召元、李善同(2006),陸銘、陳釗(2004),王小魯(2003)指出,城市化水平對地區經濟增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劉夏明等(2004)提出財政投資分權化政策對于地方經濟增長產生影響。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的相關因素遠遠多于以上所提到的,考慮到樣本數量和自由度的限制,本文僅加入以上控制變量來考察經濟增長與地區差距的關系。
通過對核心解釋變量經濟發展與控制變量外商直接投資、對外開放程度、人力資本、地方政策差異、產業結構、城市化水平、財政分權做相關系數分析,在相關系數較大(中度相關及以上|r|≥0.3)的控制變量中進行選擇,針對不用的地區差距指標淘汰相應變量,另外,通過VIF方差夸大膨脹因子檢驗,剔除VIF過高(≥10)的變量,經過兩次篩選后得到每種差距衡量指標下的控制變量,回歸得到以下計量模型。
第一組模型為不加入任何控制變量、僅有核心解釋變量,即經濟發展水平差距的模型,分別以四個區域差距指標回歸,得以下模型。
其中y1,y2,y3,y4分別表示以標準差、變異系數、基尼系數以及Theil指數所表示的區域經濟差距,x表示人均GDP,根據回歸結果,除標準差模型外,其他模型均滿足β1>0,β2<0,根據David(2004)驗證,模型(2.1)、(3.1)、(4.1)均符合庫茲涅茨倒“U”曲線。
上述回歸模型的結果如表1所示,觀察分別分省實際人均GDP的變異系數、基尼系數、Theil指數模型作為被解釋變量代理變量的模型(2.1)、(3.1)、(4.1)的回歸結果可得,三個模型均通過了聯合顯著性水平檢驗,F統計量都較高,其中模型(2.1),以變異系數為指標衡量中國地區差距水平的模型的回歸效果最好,調整后的判定系數R^2最大為0.824911,解釋能力最高,F統計量最大,回歸效果最好;而使用基尼系數代理地區差距時,模型的解釋能力最差,調整后判定系數R^僅為0.388156,F統計量也相對較低;Theil指數回歸模型回歸效果居中。這說明,相比其他表示地區差距的指標,變異系數更加穩定,回歸效果也最好,也說明,中國地區經濟發展差距與經濟發展確有相關,且二者之間關系滿足合庫茲涅茨曲線,即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我國地區先增大后縮小。
第二組模型為加入通過相關系數檢驗和方差膨脹因子分析的控制變量后,表示我國經濟發展差距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模型,由于城鎮化水平和人口與核心解釋變量經濟發展水平和其他控制變量相關系數都顯著偏高,故而舍去。因而,基于對以上控制變量進行相關性分析和方差膨脹因子檢驗,以變異系數為標準的經濟發展差距模型中,加入控制變量第三產業占比x2、教育x3、農業支出x5與進出口總額x6;以基尼系數為標準的經濟發展差距模型中,加入控制變量第二產業產值占比x1、第三產業占比x2、財政分權x4、農業支出x5、進出口總額x6;以泰爾指數為標準的經濟發展差距模型中,加入控制變量第三產業占比x2、農業支出x5、進出口總額x6。分別代入后得以下模型。
由表2 回歸結果可得,加入控制變量,模型的調整后R^2都提高,模型解釋能力增強。根據David(2004),模型(2.2)、(3.2)、(4.2)均滿足β1>0,β2<0,即符合庫茲涅茨倒“U”曲線,由模型(2.2)、(3.2)、(4.2)可知,第三產業產值占名義GDP比重的差距對地方經濟差距有正向作用,即第三產業產值份額各省差距越大,地區經濟差距就會越大,第三產業產值份額的不斷上升往往意味著該省份產業結構的升級,因而各省第三產業的產值份額差距的擴大往往導致地區經濟差距的擴大。
由模型(2.2)可知,教育差距對地方經濟差距有反向作用,即各省教育差距越大,地區經濟差距就會越小,教育是人力資本的代理變量,體現了一個省份的發展潛能,一個省份的高校在校學生人數越多,就意味著該省份的潛在人才更多,從來發展潛力也就越大,教育資源富裕的省份往往有著更為高質量的人才和更強的創新發展的能力。
由模型(3.2)可知,地方財政支出占名義GDP比重的差距對地方經濟差距有反向作用,即財政分權程度各省差距越大,地區經濟差距就會越小。財政分權意味著地方政府會擁有更自主的財政權利,地方財政支出的數值大,則意味著地方政府的財政自主性強,反之亦然。
由模型(2.2)、(3.2)、(4.2)可知,農業支出差距對地方經濟差距有正向作用,即農業支出各省差距越大,地區經濟差距就會越大,農業支出往往與農業經濟發展呈現正相關,而農業經濟又是一個省份整體經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農業支出差距的擴大也會導致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距的擴大。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得出結論,自197-2014年,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與經濟發展水平呈現倒“U”型的演變趨勢,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我國地區經濟差距逐漸縮小,但地區差距仍然較大。此外,我國地區經濟差距也受到產業結構、人力資本、財政分權、地方政策以及對外貿易等多種因素的顯著影響,這對于我國下一步促進地區協調發展的政策制定具有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1]彭國華,2005:《中國地區經濟增長及差距的來源》,《世界經濟》第09期
[2]石磊、高帆,2006:《地區經濟差距:一個基于經濟結構轉變的實證研究》,《管理世界》第05期
[3]林毅夫、劉培林,2003:《中國的經濟發展戰略與地區收入差距》,《經濟研究》第03期
[4]許召元、李善同,2006:《近年來中國地區差距的變化趨勢》,《經濟研究》第07期
[5]陸銘、陳釗,2004:《城市化、城市傾向的經濟政策與城鄉收入差距》,《經濟研究》第06期
[6]王小魯,2003:《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
[7]Fujita M.and Hu D.,2001,”Regional disparity in China 1985-1994:the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liberalization”,Annals of Reg .Science,35(1),3-38
[8]Wei Y.H.D.,2015,”Spatial of Regional Inequality ”, Applied Geography, April 2015
[9]Acemoglu D. Johnson S.& Robinson J.A.,2002,”Reversal of fortune: geography and institutions in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income distribu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7,1231-1294
[10]Wei T.H.D.,2000,”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London:Routledge
[11]Dagum C.,1997,”A New Approach to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Gini Income Inequality Ratio”, Empirical Economi cs,22(4):515-531
[12]David I.Stern,2004,”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