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荷
現實生活中,很容易出現的一種情感模式是:自身條件不錯的女性,在感情里并沒有表現出相應的自信,反而習慣于事事遷就和付出。常聽到她們在失望中抱怨:“本以為我的犧牲和付出會讓他更加珍惜,沒想到卻被他一再踐踏?!?h3>越付出越不快樂
“你看看她的照片?!盝口中的“她”指的是婚姻中的第三者。照片上的女性看上去40多歲,畫著淡妝,長相并不出眾,但打扮得體,人顯得很精致。
“我就不明白了,她哪點比我好?”J的確比第三者年輕,學歷也更高。J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好妻子,多年心思主要在家里,大小事情都包了,為這個家庭付出很多。長期過度勞累之下,她疏于自我形象管理,看起來比實際年紀顯老。但她對家庭的付出并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

其實J的故事很普遍。妻子為家庭操碎了心,但家人貌似并不那么領情。
難道一個人為家庭付出也有錯嗎?當然沒錯,任何家庭的良性運轉,都需要用心經營。但區別在于,你是否會因此心生太多怨氣。我們鼓勵那些愉快幫助他人的人,但如果你為他人付出很多,卻心有不甘,扎心的真相常常在于:你以為的付出,往往是你的自我表演。
這種喜歡付出,但得不到期待性回報就容易心生怨言的人,比較符合心理學上九型人格中的2號型人格。這種類型的人的共同特點是:否認自己的需要;渴望被愛、渴望他人對自己有所回應;通過幫助他人而得到贊賞,希望自己對別人產生很大影響,進而控制他人。
這類人表面上是奉獻愛,但實際上是在尋找愛。而這種類型的人,常常以討好和控制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討好型:一方面通過單向付出證明自己的價值,另一方面也很享受被需要的感覺。這種類型的人內心是缺愛的。他們總是忽視自身的需求,而把他人的利益置于自己的利益之上。但長此以往,其心態會失衡,充滿抱怨和不甘心。但如果你真的讓這些充滿抱怨的人停止付出,他們會十分惶恐不安,并且不高興,覺得你不再需要他們了。
因為他們不敢心安理得地享受他人的愛和關心,只有通過付出來交換,才可能讓其心安。但他們是有被愛的需求的,只是因為一直粉飾自己的真正需求,不敢表達,總是采取為對方過度付出、討好等方法傳達模糊的信息,使得他們經常得不到真正需要的關心。

控制型:控制一方有過多干預、介入、操控他人的行為,常常表現出占有欲和入侵性。
妻子常常通過“安排”孩子和丈夫的大小事務,來找到存在感,實現“按照其自我意愿運行”的目的。其不良影響是,對方在甘于聽從安排時相安無事,一旦對方覺得不再甘心,或者這種“安排”非對方所需,就會產生沖突。
付出的人常常落得費力不討好,同時,因為這種隱含的不信任,對方的力量會被削弱。被操控的一方會顯得越來越“無用”,如:不獨立的孩子,對家庭事務甩手的丈夫。
假如人們對這種付出和需求不回應,那么,付出者總覺得“別人虧欠自己很多”,他們的怨恨也會積壓更多。
對于很多付出型人格的人來說,首先要把目光投回到自己身上來,照顧自己的需求。我們沒有必要在生活中去扮演一個完美的角色,更沒必要托起他人的責任。
以主人翁的姿態照顧好自己的需求。無論處于什么境地,我們是自己身體和情緒的第一責任人。先照顧自己的基本需求,在自己開心的基礎上去做事。
新手媽媽們出于對孩子的愛,經常睡不好、吃不好,特別希望給孩子最好的,一旦其他家人做不到全心全意時,就容易指責對方。其實,累的時候叫外賣也可以;讓笨手笨腳的丈夫來幫助做家務,也可以讓他慢慢熟練。舍得放手的媽媽容易培養出獨立自信的孩子,偶爾“偷懶”的妻子也更容易得到丈夫的疼愛。
在尊重對方意愿的基礎上,去為對方做事。替對方做事時要有兩個評判維度,一是對方真正需要的,二是有利于對方找到自身力量。符合這兩個意義的,可以放心大膽地做。
在家人遇到困難時,我們不一定馬上去幫助。我們需要在關心對方狀態的情況下,選擇信賴對方是有力量解決的。如果對方實在解決不好,請在對方尋求幫助的時候再出手。
這樣做的好處是,我們給予了對方探索自身力量的可能性,并且更容易提供對方真正需要的幫助。如新手爸爸給孩子洗澡時手忙腳亂,正確的態度是一邊鼓勵,一邊選擇信任他能做好,并在他提出需求的時候給予建議和幫助。
帶著愛去做事。有的人或許會說,我就是喜歡為別人做事。但關鍵在于懷著怎樣的心情為他人做事。如果你真的認為自己是一個甘于付出的人,只要不是懷著不切實際的期待或目的心,就盡情去做。當你帶著愛為對方做事時,是感受不到“付出”的,“施即受”,真正受益的是自己,如果你快樂而輕松,接受的人也會有一種愉悅的體驗。
(摘自《中國青年報》)(責編 可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