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da Jiang

2014年,IC系列燈具的問世讓Flos再一次成為意大利燈具界的寵兒,干凈利落的黃銅支架配上白色球形燈罩,勾畫出“一輪圓月掛樹梢”的詩性意境。一經問世,IC燈就風靡全球,至今暢銷不衰。Michael Anastassiades便是站在IC系列背后的“光之詩人”。擁有土木工程和工業設計等理工科背景的他,內心卻飽含藝術家的感性情懷。從小就擅長用圖畫與人溝通,Anastassiades在成名后也喜歡運用點、線、圓和三角等幾何元素,在豐富的組合搭配中與空間和使用者展開對話,IC、Copycat、String、Captain Flint等經典系列概莫能外。多年來,設計師以捕捉光之本質美感為使命,正如其所言:“去繁化簡是我工作的原點,讓物體回歸赤裸裸的本質色彩美的終極表達?!笨此坪唵蔚耐庥^下,隱藏著他對材料、比例和工藝細節的不懈苛求,從而讓作品經得起時光的考驗。2007年,Anastassiades推出同名品牌MichaelAnastassiades,從而更加自由地探索空間與光的關系,并尋求富有個性、折中主義與高品質的經典設計。其中,Mobile系列吊燈在輕盈與力量感間取得平衡;Tip of The Tongue卻反其道而行,讓玻璃燈罩與黃銅底座于邊緣處相連,營造出一種不平衡的靈動美感。在此過程中,Anastassiades的設計哲學得以豐滿,黑與白,圓與方,明與暗,大與小等對立關系在他的光影世界里實現溫柔的觸碰,為世間帶來詩性光輝。

也許與早期的多元化創作經歷有關,Tom Dixon從不掩飾自己在產品創意和室內設計領域的多面設計才華。2002年,抱著復興英國家居業決心的Dixon創立了設計品牌Tom Dixon。從單純樸素的設計情感和歷史悠久的英國設計傳統中,Dixon提煉出“極簡卻富有表現力”的品牌特征,同時極力將材料美學和科技創新融入產品創意的精髓。Tom Dixon的燈具設計就是他設計理念的絕佳展現。以其代表作Melt燈為例,Dixon首次采用了吹塑工藝和真空金屬化技術,使它扭曲的球形外表和熔融效果營造出近乎奇幻的視覺體驗。另一款靈感源自彈簧玩具和中國燈籠與傘的Spring燈,通過高彈性特殊材料的使用,將線條的優雅和材質的特性相互融合,在復古概念中演化出頗具試驗性和未來感的造型。說到這里,我們不得不提及他與Prolicht聯合推出的新作Code燈。只用裸露的LED燈和印制電路板兩種元素,燈具就能變幻出萬千造型,稱其“光的雕塑”可謂實至名歸了。

近年來持續升溫的“可持續”呼聲,讓Simone Farresin和Andrea Trimarchi聯合創辦的Formafantasma設計工作室變得炙手可熱。早在創業之初,他們的設計就將實驗性材料,傳統與地方文化,全面的可持續性納入思考范圍。自視為工藝、產業、物件與使用者的“橫向連接者”,Formafantasma擅于將獨立研究拓展至更為廣泛的商業運用中。于是,一系列基于LED、變壓器、玻璃、透鏡的研究成果,借由Peep-Hole藝術中心于2016年舉辦的一場展覽,吸引到意大利燈具品牌Flos關注的目光。次年,“WireRing”和“Blush”系列燈具應運而生,成為了工作室的工業化設計首秀。其中,“WireRing”遵循了極簡主義設計理念,整個燈具僅由一段定制電線和一個LED環兩部分組成。在這里,通常被隱藏的電線裸露在外,與燈環一起,勾畫出雕塑般的視覺體驗。對此,設計師則解釋為,“我們嘗試用最少的材料做出好用的產品,以避免體積過大給銷售和生產帶來的不便?!毖永m“WireRing”的設計思路,兩者于2019年再度聯袂,推出“WireLine”燈,用橡膠制成的電線如紐帶一樣從天花板垂落,與LED燈管交相輝映。對于Formafantasma而言,“材料”是他們燈具創作的物質媒介,“光”本身才是他們探究傳統與當代、自然與人為的核心所在。于是,日常生活的照明需求經由Formafantasma之手,儼然成為了情感關懷的“紐帶”。


在一場時裝類“設計新秀大賽”一舉奪魁的Lee Broom,于17歲正式告別演藝圈,跨入時尚設計領域。頗具藝術天賦的他在Vivienne Westwood的引導下領悟到“古為今用”的設計哲學,隨后進入中央圣馬丁藝術學校學習設計專業知識與技能。2007年,Broom帶著“戲劇”和“時尚”雙重基因,開啟了同名品牌Lee Broom。從創作角度而言,Broom擅于從日常事物中發掘新鮮感,這一點在其成名作CrystalBulb中可見一斑。設計師于傳統水晶切割工藝中獲得靈感,將工業化生產的印記與裝飾主義的精美糅合在一起,讓平凡的物件獲得美學意義的升華。同時,Broom的“戲劇”才華也成就了Lee Broom獨一無二的品牌展示語言。從“時光機”“移動車廂”和“萬花筒”等一系列展覽中,Lee Broom的燈具別出心裁地交織在“舞臺”中央,碰撞出新的驚喜,讓觀眾深刻銘記。


作為德國當代首屈一指的工業設計師,Konstantin Grcic是全球頂尖設計品牌的寵兒,作品橫跨家具、燈具、創意產品和展會等諸多領域。在其為數眾多的佳作中,燈具設計似乎并不占數量優勢,卻件件精彩。早在1999年,Grcic就與Flos合作,創作了簡約、實用的Mayday燈。設計師以“泰坦尼克號”郵輪沉沒前的求救信號“m'aider”命名,暗示了這款“工具燈”的多種用途,同時制造出一種耐人尋味的詼諧寓意。如果說他設計的Lunar建筑裝置燈是對意大利經典設計的一次突破,那么他隨后推出的OK燈就360度升華了Achille Castiglioni的標志性作品。借助OK燈,他將技術實驗、設計敏感和對幾何形體的偏好糅合在一起,流露出設計師對真實世界的哲思。與Flos的再一次聯手是他用模塊化手法創作的Noctambule 燈,利用玻璃的通透性和模塊化組合,Grcic玩味了光的幽默智慧,在日夜切換間塑造出獨特的光感與氛圍。


日本產品設計界當紅小生佐藤大自2002年創立“Nendo工作室”以來,致力于營造生活中的“小”瞬間。他的作品脫胎于傳統日本設計美學,并以此為底色添加了時尚、科技和未來主義元素,受到各國設計愛好者的追捧。Nendo與日本傳統造紙企業Taniguchi AoyaWashi合作設計的“semi-wrinkle washi”的燈具系列,將獨特的新工藝和傳統和紙融于一體。另一款和紙吊燈“bi-colour washi”則采用3D造紙技術,營造出無縫連接的立體光效。在尋求日本設計的當代性表達外,Nendo也會尋求全球化語境中的跨文化共鳴。2015年,他為Louis Poulsen設計的NJP臺燈就根植于丹麥設計傳統,對經典AJ臺燈致敬的同時進行功能優化。當然,在極簡主義的外衣下,還藏匿著設計師細膩、愛“玩”的心。卷起來就能發光的“paper torch”,融燈具于桌幾的模塊化“Haeru”系列,以及把花灑與照明功能結合在一起的“燈式花灑”都是這一思想的絕佳體現,著實玩出了“跨界”新高度。

Mario Tsai Studio在中國設計師蔡烈超的帶領下,始終以設計思維輸出為核心,并在可持續化的設計方式下積極探索材料潛在屬性和新的應用方式。2018年末,工作室開始嘗試燈具設計,通電方式、材料的導電性、光源的特性以及結構的可延展性等因素成為每一件產品的關鍵點。簡潔的外觀下,蔡烈超作品的每一個微小細節都經得起檢驗。以其代表作馬扎燈系列為例:設計師從全生命周期考慮,用更換局部的方式來延長產品壽命,提高可持續性。同時,模塊化的設計賦予了產品無限變換的可能。設計師還通過對低壓導電的挖掘,整個燈具系統裸露的金屬零件也被設計成了電路的一部分,由此構成了一個內在復雜但外觀簡潔的模塊化結構系統。此外,蔡烈超采用特殊材料與常規工業化生產工藝的結合,讓實驗室里的新材料在實用領域綻放光芒。

瑞士設計三人組Atelier O?由Aurel Aebi,Armand Louis和Patrick Reymond組成。“O?”取俄文“三人行”之意來表達充滿活力、熱情四溢的團隊精神,“Atelier”則是工作室跨領域、多元化創作主張的縮影。對于“人文關懷”和“藝術情趣”的共識是三位主創合作30年的價值準繩。始終以材料為起點,Atelier O?用精湛的科技與工藝挖掘材料的潛能和不同材料間的組合可能性。其燈具代表作“Les Danseuses”懸浮吊燈就是一個鮮活的例證。靈感源于舞蹈、編織物與空氣阻力相抗衡等元素。作品結合了光與空間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向心力、離心力原理,當燈罩高速旋轉時,“Les Danseuses”就會張開美麗的裙擺,讓空間充滿詩意與夢幻色彩。而工作室最新創作的“Vitruvio”則受到鐘表制造技藝啟發,利用金屬支架和口吹玻璃兩個相反的元素和平衡原理,讓傳統技藝在當代環境中獲得嶄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