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海瀅
粵甘攜手脫貧奔小康始于2014年,在人才選派、培訓、醫療衛生、教育及產業發展上,甘孜州均得到廣東省的大力支持。作為甘孜州的一個縣,丹巴縣同樣受益于廣東省的對口支援扶貧工作,但又有自己的扶貧特色。勤勞智慧的丹巴人民積極創新,探索出具有丹巴特色的脫貧攻堅道路。
2019年暑假,我來到丹巴中路鄉,通過村民走訪、入戶調查、與專家訪談,以及和村民共同參加敬山儀式、古道修復、藏族晚會等活動,并電話采訪政府各部門獲取信息,探求丹巴的發展模式。
我還深入了解了丹巴的農業、旅游業和村民收入狀況,探索當地政府和登龍云合森林學校(以下簡稱森林學校)推動建立的自然保護區內的鄉村旅游合作社的運作及發展方向。
一、丹巴的發展模式
1.探索環境教育及社區發展中心模式,打開精準扶貧新思路
丹巴在藏地建立了首個聚焦全球視野的研學旅行基地和鄉村旅游合作社,探索出“政府+社會企業+鄉村旅游合作社”的全新模式,構建環境教育與社區發展中心,將精準扶貧與環境保護結合,以森林學校模式推動社區、生態環境和生態經濟發展。
以社區協議保護為原則,通過創新模式,促進自然保護區內的生態環境與文化保護,提升綜合發展力,通過智力輸入,授人以漁,幫助丹巴原住村民開創可持續發展道路。
2.推廣生態文化及民族文化研學,帶動高附加值旅游
中路藏寨提出了發展生態文化研學旅行的總體目標和規劃,探索體驗式學習與當地社區互動的深度研學。
以森林學校為核心,挖掘自然生態和傳統文化資源,培育具有藏區特色的生態旅行研學基地,開拓研學路線,培養旅游服務人才,開發文創旅游產品,打造豐富的旅游產業鏈,將精準扶貧與環境保護、文化保護有機結合,將當地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比如,丹巴藏族石砌技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古道修復是重要的研學內容,由非遺傳承人主持藏族敬山儀式后正式開始。修復后的古道保留了自然風貌,不僅方便了村民上山勞作,還成為當地生態旅游線路。
森林學校的理念是盡量讓經濟利益都流向當地村民,所以,學校校舍的改建全部聘用當地工匠,研學者也被分派到村里的民宿,讓更多的村民深入參與生態旅行活動環節,進而增加收入。
森林學校具備國際性的發展眼光,從2018年起,開展了中英志愿者共建生態旱廁、百名挪威高中生研學之旅、古道修復等近三十次的研學活動,吸引了國內外一千多位游客。
作為甘孜州政府授權的海外旅游推廣獨家代表,森林學校多次在國內外旅游論壇、節會上推廣丹巴縣旅游資源。
3.因地制宜,打造保護區及藏區內的自然環境教育基地
由于藏區缺乏生態環境教育,村民并不了解家鄉的自然資源及其價值。同時受生計和經濟的影響,環境教育難以常態化。
森林學校在保護區建立了首座高原種子植物展廳,它是當地高原植物數據資源庫。展廳小而精,保存了青藏高原的諸多珍稀植物標本。
高原植物展廳能讓藏民了解家鄉的自然資源,提升他們的環保意識。一些藏民還根據當地高原植物的特點制作標本,開發了文創產品,增加了收入。
森林學校還聯合當地非遺傳承人和專家學者,共同設計課程,目前,已研發在地智慧、戶外教育、自然藝術、自然科學和社區共建五個主題,數十個課程模塊。經幡印制、鍋莊學習、碉樓搭建、藏餐制作等都被編入在地智慧課程。
4.建立鄉村旅游社區,發展生態服務型經濟
在丹巴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森林學校推動中路鄉旅游合作社在呷任依村作試點。2018年6月,“丹巴縣中路鄉康參呷任依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成立,到2020年6月,呷任依村已有90%的村民加入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以后,森林學校為合作社帶來30萬元的年旅游收入,村里每戶每年增加收入4 000元以上。
合作社成立后,還引進了薰衣草并種植了80多畝,為相關農戶增加了 8 000~10 000元的收入。薰衣草園參觀體驗還成為鄉村旅游的重要項目,并衍生出香包、干花、精油等商品。
合作社大力推動生態旅游,帶領研學者體驗農活、修復古道、做藏餐、跳鍋莊等,并組建中路鄉運輸車隊,負責接送游客。這些措施出臺后,游客在中路鄉的旅行時間從最初平均2天增加到目前的7天,為村民帶來了更多旅游創收的機會。
5.授人以漁,促進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
森林學校授人以漁,推動村民旅游服務技能培訓,培訓課程包括民宿管理、游客接待、安全救護等。合作社成立后,森林學校重點培養大學畢業返鄉年輕人,鼓勵他們積極返鄉就業,并招募志愿者,以實際行動踐行社會責任。通過森林學校的培訓和引導,藏民提升了專業技能,增加了旅游收入,增強了文化自信,從而更加積極發展生態經濟,保護傳統文化。
森林學校所在地丹巴縣中路鄉呷任依村探索出具有全國示范意義的鄉村旅游創新發展模式,促進了丹巴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化發展,助力丹巴成為甘孜州鄉村振興戰略示范區。
二、丹巴精準扶貧的對策
1.發展森林學校為本地學生的研學基地
為了讓本地學生也能參與研學,建議森林學校先培訓一批丹巴本地學生作為小導游,并與國內其他地區的學生研學團隊合作,實現手牽手、互幫互助,助力教育領域的精準扶貧。
2.增強文化創意、文旅融合,提升旅游附加值
在旅游產業鏈上增強文化創意、文旅融合,通過獨具特色的生態文化、民族文化宣傳、工藝品制作、歌舞表演等,提升旅游附加值。
3.積極開辟旅游線路,推出“網紅打卡地”
建議丹巴繼續開辟新的旅游線路,推出一批“網紅打卡地”。比如,以墨爾多神山、大鵬神山等為代表的自然之旅線路,以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藏寨碉樓等為代表的文化之旅線路,以森林學校、村落探訪、古道修復等為代表的研學之旅線路。
4.增強互動,推進電商社區建設
在合作社的“康參有聲”公眾號上增設互動模塊,介紹丹巴風光,推薦旅游路線、民宿等,推進電商社區建設,關聯旅游合作社的網店,方便人們購買合作社的農副產品。
5.修建硬面道路
中路鄉呷任依村不少道路仍是泥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希望通過政府投資、公益募捐等籌款方式,盡快在村里修建硬面道路,強化基礎設施建設。
6.組織賽事,推廣線上課程
建議組織“我愛丹巴”征文及攝影類賽事,吸引游客積極參賽,宣傳丹巴。作品可放在“康參有聲”公眾號上讓網友投票,提升活動參與度。目前,森林學校大力推廣線上直播課程,獲得了公眾的積極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