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偉民
化石是遠古時代遺留下來的生物遺跡,是古生物研究者探索自然生命歷史的重要證據。我們從化石發掘中認識了大量早已在地球上消失的動物,如恐龍、三葉蟲、筆石、菊石等。大自然的選擇和生物進化造就了它們奇特的生物形態和結構。
說到化石的發現,大家腦海中可能會浮現這樣的畫面:專家們帶著各種專業設備在山石中穿梭,經過一番細致、耐心的搜索和挖掘,最終驚喜地發現了化石。事實上,不光是專家,還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憑借對化石的喜愛,成為化石獵人。
化石獵人的悠久歷史
早在三四千年前,人類就發現了化石,并對化石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有的人將其視作神秘的器物;有的人視之為治病的良藥;還有智者提出化石來自遠古生物,可以指示環境變遷。自古以來,國內外不乏化石愛好者,有人甚至將一生奉獻給了化石發掘和研究。于是,出現了一個專有名詞——化石獵人,特指那些將興趣和事業結合,專門挖掘和搜集古生物化石的愛好者和研究人員。
這一稱呼早在19世紀就已在國外出現,瑪麗·安寧便是英國19世紀最著名的化石獵人。她10多歲時就在英吉利海峽岸邊的一處懸崖上發現過一種海生動物化石。該化石有5米長,樣子古怪,是史上發現的第一具完整的魚龍化石。
安寧從此開始了不同凡響的一生。在之后的35年里,她采集了大量化石,其中有過兩次重大發現。1821年,瑪麗·安寧發現了史上第一具蛇頸龍亞目的化石。為了挖掘這具化石,她花了整整10年。1828年,安寧又發現了雙型齒翼龍化石,該化石被認為是第一具完整的翼龍化石。生物化石的發現成為生物會滅絕的關鍵證據,現在人們可以在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看到這些珍貴的化石。
隨著化石知識的普及,對化石入迷者越來越多,民間也不乏化石的收藏者和鑒賞者。那么,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化石獵人,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呢?
必要的知識儲備
要想成為一名化石獵人,最重要的是對地質古生物知識有基本的了解和認識,比如化石的定義、類型、保存和產生過程等。同時,要有一定的化石審美能力,認同化石的價值。
化石常以各種形式留存在不同地質時代的巖石中,它們見證了漫長的地球生命演變歷史,是人們了解遠古生物面貌、追溯遠古時代地球自然環境的重要線索。但是,化石并不存在于所有巖石類型中。在變質巖、火山巖和沉積巖等地球三大類巖石中,火山巖和變質巖經過了高溫和高壓作用,故而無法保存化石。而在如砂巖、頁巖、泥巖、石灰巖等沉積巖中,化石被廣泛保存了下來。沉積巖覆蓋著地球陸地約四分之三的面積,這就意味著在世界各地都有可能發現化石。一般而言,層位越低,其中的化石越古老;層位越高,其中化石中的生物進化程度越高,生理結構也越復雜。
很多化石是在我們身邊發現的。如一次偶然機會,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專家在湖北宜昌地區民居屋頂剛剛換下來的石板上發現了著名的埃迪卡拉生物群典型化石,這是該化石在中國的首次發現,所以該發現也成為一段佳話。
如何發現化石
一次完整的化石采集過程包括出發前的準備、化石的尋找和挖掘,以及最后的化石處理和鑒定。
采集和觀察總體要求是量多質好,具體要求依研究任務而定。例如,研究生物地層,就要求選擇良好剖面,逐層尋找和采集化石,同時進行觀察和測量,并記錄巖性和化石產出情況,還要對巖石、化石標本進行編錄包裝。如果研究古生態,除一般生物地層工作外,還要著重觀察收集古生物的分布、埋藏以及群落結構等資料,往往要在野外進行大量的采集和觀察,并對現場進行素描和拍照。
在出發尋找化石之前,要做足準備。首先要選定野外工作的區域,掌握前人的工作情況。繼而準備地質圖,充分了解工作區域的地層分布和地形情況。同時,可以上網搜集有關化石的信息或化石產地,看看要找的化石是否在某些地區出現過,或通過當地人了解化石點,這樣可以事半功倍。
此外,還要準備野外工作所用的裝備:地質背包、地質錘、放大鏡、便條紙、毛刷、膠帶、包裝紙和采集袋等。地質錘要有一個鑿尖,這樣既可用來在剖面露頭處挖掘化石,也可順著自然層面劈開標本。
在野外工作時,要善于尋找化石露頭。化石雖然埋藏在地下,但是地殼運動會把一些化石暴露在地球表面。很多開山修路等工程項目的開展,也使得大量的地質剖面和新鮮露頭出現。
自然形成的河床、斷崖和沖溝也是尋找化石的好去處。因為在大自然的風化作用下,這些地方如同開膛剖腹,把深埋在地層里的化石清楚地暴露在地表。山東龍骨澗的恐龍化石就是在沖溝中被發現的。
另外,具備一定的野外觀察經驗也很重要。例如,野外觀察要特別關注結核石,它們一般由鐵質、鈣質和磷質組成,其中常常含有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江蘇句容的裂齒魚化石就是保存在結核石里的典型。而洞穴通常是保存哺乳動物化石的寶庫。
但是,要從野外把化石帶到室內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須借助一些裝備才能讓這些史前生命“重見天日”,并完好地進入收藏室。
采集到化石標本后要進行相應處理,清除不必要的灰塵和圍巖。對于不易破碎的化石可用水沖洗或用軟毛刷子刷洗,然后根據化石標本的大小和脆弱程度選擇適合的鑿挖工具,進行初步修理。對易碎的標本要特別小心,可用多層紙將其包裹起來,放在采集包中。包裹化石的時候要寫清楚采集人、采集地點、經緯度和日期等,初步描述化石標本及其與圍巖的賦存關系。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如今人們可以通過便利的交通快速抵達偏遠地區,通過手機精確定位野外化石點,甚至借助無人機了解野外地區的露頭情況。而在室內研究中,有各種先進的物理、化學設施和手段處理化石,更有電子顯微鏡等諸多觀察和檢測儀器用于化石研究。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學習國家頒布的《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也非常重要,該條例明確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收藏違法獲得或不能證明合法來源的古生物化石。
總之,對地球生命歷史的認知需要科學家和化石愛好者共同努力。未來更多化石的發現,將使人們對地球和生命的認知不斷豐富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