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水源
他放棄三甲醫院院長職位,建起國內唯一的艾滋病患兒學校;他既是校長,也是家長,十幾年如一日守護艾滋病患兒。他就是曾被評為“感動中國”人物郭小平。
十幾年前,作為臨汾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郭小平主要職責是治病救人。2003年,郭小平接觸到了第一批艾滋病人,他們大多因賣血和輸血而感染艾滋病病毒。那時,郭小平給隔離區起了一個溫暖的名字“綠色港灣”。然而,更讓他感到痛心的是,有些病人的孩子通過母嬰傳播也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一天,醫院收治了一名7歲的重癥艾滋病患兒濤濤。經過醫生的奮力搶救,昏迷多日的濤濤終于醒過來了。過了幾天,病情稍有好轉,濤濤就問郭小平:“醫生,能上學嗎?我想上學。”那一刻,周圍的醫護人員無不動容。
濤濤因為這種特殊的疾病,沒法正常上學。除了濤濤,當時病區里還有另外幾名因母嬰傳播而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孩子。看著這些孩子一雙雙渴望上學的眼睛,郭小平萌發了一個念頭,開設愛心小課堂。他跟大家商量,能不能給孩子傳授一點知識?他的提議得到同事們的熱烈響應,醫院就騰出了一間病房。盡管這間病房不大,但這個小小的愛心課堂,讓濤濤和另外幾名同樣失學的小病人,實現了上學的愿望。后來,在這里上學的艾滋病患兒越來越多,愛心小課堂難以容納。在社會各界的幫助和支持下,2006年9月1日,郭小平建立了“紅絲帶學校”,為那些失去親人、曾受社會歧視的無辜兒童重新建起了一個家,讓他們可以安心治療和學習。
然而,讓郭小平沒想到的是,現實比他預想的困難多了。學校成立之初,聘請老師成了最棘手的事情。剛開始,他聘了一個老師,穿著隔離衣、戴著口罩給孩子上課,這哪兒行呢?就給辭退了。還有,老師上午的課上完,中午就要走,下午沒老師了。沒有老師、沒有場地、沒有經驗……作為院長,繁忙的工作已經滿負荷,但是面對這些渴望知識的面孔,郭小平從未想過放棄。“紅絲帶學校”逐漸在社會上引起關注,也聚攏了越來越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盡管困難重重,但郭小平一一接納了他們。沒有老師,醫生、護士和志愿者們輪流上課;學習用具不夠,郭小平就帶頭捐獻。按時服藥,是學校教給孩子的第一堂課。在郭小平看來,這個學校最應該優先教給孩子的就是生存,因此,他教導孩子們一定要按照規定時間吃藥。
2015年,郭小平做出了一個讓很多人震驚的決定,辭去擔任的三甲醫院院長職務,成為“紅絲帶學校”的專職校長。當時,有的人懷疑他腦子是不是出問題了?但郭小平認為他和孩子們有感情了,他說:“人最怕有感情,有了感情就出不來了。醫院不缺一名院長,而‘紅絲帶學校缺一名校長、一個家長。”從此,郭小平將全部的精力放在學校。他四處募集資金,利用寒暑假帶著孩子們走出大山,去北京看天安門、去上海參觀世博園、到三亞去看海,曾經封閉自卑的孩子,在郭小平的呵護下,變得陽光開朗。
“不傷害別人,這是你的底線。”郭小平給孩子們創造了一個避風港,但他們需要的不僅是健康,孩子們在紙上寫下自己的理想,當宇航員、飛行員、醫生……
而這些夢想,唯有讀書才能實現。最早入校的16名學生,第一次參加高考就有15名被大學錄取,郭小平對孩子們一再強調一定要做到兩點:一是保護好自己,把藥吃好;二是不要再制造受害者,這是底線。現在,已經考出去和已經參加工作的孩子們,早已把紅絲帶學校當成了家,每逢節假日,他們都會回到家中,享受這個大家庭的溫暖。
郭小平用十幾年的時間,播撒愛的種子。這些無父無母的孩子因為他自強自立、心懷感恩;孩子們不再因為歧視而憤怒,不再因為不公而怨恨。從醫治人的身體,轉向救助人的心靈,郭小平有愛有擔當,實在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