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哲 張曼
2021年1月4日,新疆喀什的塔吉克族護邊員拉齊尼·巴依卡(以下簡稱“拉齊尼”)在冰湖里托舉起落水兒童,自己則沉入湖底不幸身亡。世人再一次將目光投向帕米爾高原上的守邊人,記住了拉齊尼和他一家三代的護邊故事。作為一名基層黨員,拉齊尼扎根高原默默奉獻為國守邊,他的故事在喀什地區家喻戶曉。2017年當選首屆“感動喀什十大人物”時,父親為他戴上帽子,送他出征的鏡頭令人動容。他是當地干部群眾心目中的楷模和英雄,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愛國擁軍模范、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他用生命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與擔當。
“來人啊!快救救孩子!”2021年元旦過后的第一個周一,雪花落得紛紛揚揚。急迫的呼喊聲打破了喀什大學午后的寧靜。在喀什大學參加培訓的拉齊尼,剛和同學們做完常態化核酸檢測,循聲望去,只見一名男童在學校人工湖中一處冰窟窿中掙扎。他的母親在湖邊哭喊呼救,情況危急!沒有絲毫猶豫,拉齊尼條件反射般地第一個沖上湖面,想要伸手拉住孩子,但冰面突然坍塌,讓他也跌入了冰冷刺骨的水中。零下7攝氏度的寒冬里,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冰水消耗著拉齊尼的體力。一同施救的木沙江·努爾墩回憶:“救援中我也一度落水,整個人一下就凍僵了,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堅持那么久的。”在堅持近10分鐘后,拉齊尼用最后的力氣將孩子往冰面推了一把,隨后墜入冰冷的湖中。孩子得救了,拉齊尼卻沒能斗過冰湖里刺骨的嚴寒,他的生命定格在41歲。
生長在帕米爾高原、常年在巡邊路上爬冰臥雪,他怎能不知道冰雪下暗藏的兇險呢?“他這樣做,是因為他從小就是這樣勇敢的人。”與拉齊尼從小一起長大的麥富吐力·坎加說。落水兒童的母親陳曉琴說:“他不顧一切救我的孩子,他的恩情,我們這一輩子都還不清。”拉齊尼離開后,他年近七旬的父親、老護邊員巴依卡·凱力迪別克每天都會去村里的展覽館待上幾個小時,那里存放著兒子巡邊的照片——拉齊尼過往傳奇的經歷,都化作照片、獎狀和錦旗,珍藏于此。
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與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及克什米爾地區接壤,是我國唯一與陸地三國接壤的邊境縣,地理位置極其重要。拉齊尼所在的紅其拉甫在塔吉克語中意為“血染的通道”,平均海拔超過5000米,含氧量甚至不足平原地區一半,最低氣溫達零下40攝氏度。
1949年12月,剛剛成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紅其拉甫邊防連即將執行巡邏任務。可官兵們卻犯了難——目的地是被稱為“死亡之谷”的吾甫浪溝,路途因險峻而出名,往返一次需要3個月,還時常伴有雪崩、滑坡和泥石流。如果沒有經驗豐富的向導,巡邏隊將寸步難行。拉齊尼的爺爺——塔吉克牧民凱力迪別克·迪力達爾自告奮勇擔任向導,并主動和邊防軍人一起護邊,拉齊尼一家的傳奇歷史由此拉開序幕。此后的23個春秋,凱力迪別克帶領著官兵們走遍紅其拉甫邊防線上每一塊界碑、每一條河流、每一道山溝。白發悄然爬上了他的鬢角,病痛折磨下,1972年,凱力迪別克再也走不動了,將擔子交給了兒子巴依卡。
在爺爺和父親的影響下,拉齊尼從小就和邊防官兵結下深厚的情誼。1987年暑假,邊防部隊一名新兵在巡邏時走失。剛滿8歲的拉齊尼聽聞后向父親自告奮勇:“爸爸,讓我去吧!”望著兒子堅毅的眼神,父親同意了。官兵們跟著拉齊尼搜尋一整夜,終于找到了戰友,由于發現救治及時,最終成功挽救了這名新兵的生命。
自此之后,只要時間允許,巴依卡巡邊時都會帶上兒子。學習探路、熟悉方位、察看地形……從那時起,拉齊尼立下了成為一名優秀護邊員的堅定志向。2004年,從部隊退伍的拉齊尼接過父親的“接力棒”,騎著牦牛行走在千里邊防線上。也正是在同一年,25歲的拉齊尼成為一名共產黨員。巡邏道路兇險異常,拉齊尼憑著經驗,屢屢幫邊防官兵化險為夷。邊防官兵換了一茬又一茬,拉齊尼始終堅守。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