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雨農
秦國之所以能在戰國七雄中笑到最后,原因很多。其中,眾多“打工人”的幫助,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在這里重點提三個“打工人”——商鞅、范雎、呂不韋。
商鞅,也叫公孫鞅,是衛國某一個公子的后代。雖然衛國的實力一般,但是來頭可不小。據史料記載,衛國的先君,是文王之子康叔。康叔很為周公所器重,不僅將商紂王舊都朝歌分封給他,還賜給他“殷民七族”。商鞅雖然出身高貴,而且才能非凡,但是經濟狀況不太好,經常在各國之間流浪。他先是去了魏國,后來便來到了秦國。在秦國,他先后與秦孝公三次見面,第一次,他向這位國君大談堯舜之道;第二次,他又向國君敘述了齊桓晉文之事;第三次,才向秦孝公陳說富國強兵之計。事實上,前兩次談話,是商鞅對秦孝公的試探,若是秦孝公表現出不耐煩,他就準備離開秦國,另尋出路。沒想到,秦孝公不僅沒有感到厭惡,每一次和商鞅談話還都表現得很客氣,最終這種態度打動了商鞅。一場改變秦國命運,乃至整個中國命運的“商鞅變法”就此上演。
商鞅通過變法,為秦國的強大筑好了根基。此后,推動秦國前行的指揮棒,落到了范雎的手中。
范雎,是魏國的一名囚犯。他本是魏國中大夫須賈的門客,因被誣陷通齊賣魏,差點被魏國相國魏齊鞭笞致死,后在鄭安平的幫助下,易名張祿,跟隨秦國使者王稽入秦。范雎見秦昭王之后,提出了著名的“遠交近攻”的策略。他主張將韓、魏作為秦國兼并的主要目標,同時應該與齊國等保持良好關系。范雎被拜為客卿,之后,他又提醒秦王,秦國的王權太弱,需要加強王權。秦昭王遂于公元前266年廢太后,并將國內四大貴族趕出函谷關外,拜范雎為相。李斯曾高度評價范雎:“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最后再說說呂不韋。雖然人們對他的評價呈現兩極化的趨勢,但是有一點是公認的,沒有他,秦始皇就沒有機會一統六國。
呂不韋,是衛國的一名商人。但經商地點卻不限于衛國,而是遍布各國。他和秦莊襄王的相逢地點在趙國的國都邯鄲。當時的秦莊襄王還不是王,只是一枚被秦國放棄的棋子,用來穩定秦、趙兩國的政局關系。呂不韋以獨特的投資眼光看中了秦莊襄王,并傾其所有幫助他。最終,呂不韋成就了秦莊襄王,幫助他順利回到了秦國,并輔佐其登上了秦國王位。同樣的,秦莊襄王亦是個守信的人,他也回報了呂不韋很多,給予了他夢寐以求的權力,授予了他無上的榮耀。(據“齊魯壹點”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