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
近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已有近2.6億“銀發網民”(50歲以上)。
根據《報告》,截至去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較2020年3月增長8540萬,互聯網普及率達70.4%;在新增網民中,60歲以上網民占比較該群體在網民整體中的占比高11.0個百分點。這意味著,我國在擁有全球最大網民群體的同時,老年人群體也在加速擁抱互聯網。這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信號,整個互聯網生態也需要隨之而改變。
首先,要讓互聯網產品與服務更加“適老”。老年人群體因為自身的生活經驗形成了獨特的互聯網使用方式,因此,在設計產品和服務時不能只是將字體加大就美其名曰“適老化”,而是需要從老年人的需求出發,對產品和服務進行優化,讓老年人能夠更加輕松愉快地使用產品、服務,增強其融入互聯網生活的信心。在這方面,不少平臺的成功經驗值得推而廣之。如廣東政務微信小程序“粵省事”,在上線“尊老愛老服務專區”后又加入語音搜索服務功能,且同時支持普通話、粵語兩種語音輸入方式。
其次,要讓互聯網環境更加“護老”。隨著越來越多的老年人融入互聯網,各種網絡詐騙犯罪也瞄上了他們。這些網絡詐騙,有些是老面孔,如保健品騙局;有些則是“新橋段”,如“假靳東”“假劉愷威”通過短視頻假扮知心朋友,進而通過打賞等形式獲利。因此,在傳授老年人互聯網使用技能的同時,也要幫助老年人提升網絡安全素養。如通過培訓活動及家庭成員間交流等,結合實際案例對老年人進行安全提示,讓其樹立保護個人信息、不亂點網絡鏈接等安全意識。這需要有關部門、社會組織、家庭以及互聯網平臺共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