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倫彬 劉心聲 滕海坤
摘 要:創新人才要放在實踐中練,崗位上磨,扶持中培養。文章分析了應用型高校培養計算機創新人才現狀及遇到的問題,從教學體系、教學模式、學科競賽驅動、雙師型師資隊伍等方面探討了應用型高校培養計算機專業創新型人才的思路。
關鍵詞:教學體系;教學模式;創新人才
1.培養計算機專業創新人才存在問題
創新意識淡薄,創新能力不足。學生做的設計、驗證性實驗多,而創新、綜合性的少,大多數學生忙于學業,無暇參加創新創業類學科競賽,缺乏創新訓練,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缺乏深層次思考。
專業技術不強。學生學習專業課如Java、操作系統、計算機網絡等知識不扎實,學習完這些知識后不知如何應用,有些學生重理論輕實踐,專業動手能力較弱,邊學邊忘,不能將知識內化。
人才培養模式更新不及時。在培養目標與規格、課程體系設置、教學設計等方面沒有融入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設計。
教學設計中重理論、輕應用與創新。像C語言、C++、C#、Java、ASP.NET、JSP等程序設計類課程,大多數的老師僅僅是給學生講解每個知識點,而沒有采用項目教學法,沒有將知識點融入到一個完整的項目中,學生不能深入理解每個知識的應用過程。
學生能力評價不合理。有很多成績較好的學生,雖然能考出較高的成績,但專業技術能力并不強。
2.構建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環節包括C課程設計、數據庫課程設計、ASP.NET程序設計、專業實習實訓、Java中間件、Java SE課程設計實訓、畢業設計訓練等。學生通過學習創新創業類課程、專業調查活動、大學生職業規劃、參加課題研究、撰寫論文、大學生就業指導、參與學科競賽、創新創業競賽并取得一定成績,由班級學分統計員錄入教學系統經學校認定后,可獲得創新學分。
實踐教學體系由三個層次組成,每個層次又分為課程、課外、綜合等類。第一層次是通識實踐層次,它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就業指導、形勢與政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職業規劃、大學英(俄)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軍事理論、大學語文、心理健康教育、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安全教育等。第二層次是專業實踐層次,它包括C語言、操作系統、學科概論、企業級應用綜合項目實訓、電工學、數據結構、Java SE核心開發技術、Java SE課程設計實訓、組成原理與匯編語言、現代Web前端課程設計實訓、計算機網絡、Java開源框架課程設計實訓、軟件測試技術、Android操作系統、計算機系統結構、Java分布式計算開發、計算機組裝與維護、大型企業級項目架構設計、大型應用項目上線與部署、ASP.NET程序設計、Python程序設計等。第三層次是素質拓展與創新創業實踐層次,它包括就業指導、職業規劃、創新創業訓練、學科競賽等。
3.改革教學模式
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的師生雙向互動過程,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能動性。
教學資源的建設。鼓勵授課教師推薦若干參考教材,但并不統一訂某本教材,而是自編講義,將整個課程知識體系融入到若干完整項目中。通過開發完整項目,學生能直觀的了解到知識如何應用,通過開發完整項目產品能增強學生的成就感。比如ASP.NET課程,最終完成一個完整項目-計算機學院網站開發,需要運用HTML、CSS、Javascript、數據庫、C#、ADO.NET、文本編輯器等知識,沒有哪本教材能容納所有知識,而自編講義就可以包括完整項目開發的知識體系。另外,在自編講義中可設計若干培養學生創新的擴展知識點,如后臺登錄功能的實現中,是否使用驗證碼,使用什么形式的驗證碼,登錄密碼是否加密,管理員是否分權限等,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課堂教學形式的改革。教師利用中國大學MOOC、智慧樹、QQ群課堂等平臺錄課。課前學生完成相應內容的自學,課堂以學生為中心,實踐性較強課程教師主要起輔導作用,學生根據視頻內容完成相應實驗任務。理論性較強的課程教師只簡單講解核心知識后,帶領學生做分組任務、討論等教學活動,使課堂變成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模式。
實習實訓的設計。分別在大二、大四上學期安排實習實訓。大二實習可以使學生了解行業市場及所需知識體系,回校調整,繼續積累,大四實習可以使學生查缺補漏,綜合提升層次。通過校企合作、實習實訓,學生完成具有綜合性創新性完整性的工程項目,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開放式實驗及興趣小組活動的開展。開放式實驗是以中小項目為主,比如植物大戰僵尸、網站開發、APP開發、硬件開發等,興趣小組活動包括平面設計、影視設計、網絡組建、硬件開發、程序設計等不同方面,圍繞項目學習,互助探究,交流方法,分享經驗,幫扶完善,多參加研究型學習和參賽展示等活動,旨在鍛練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4.以學科競賽驅動計算機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計算機專業創新性的學科競賽越來越多,如藍橋杯、ACM、互聯網+、挑戰杯、全國應用型人才技能大賽、軟件杯等。學生通過參加學科競賽,可以激發興趣,動手實踐,培養創新能力。在人才培養學分構成中創新創業占8學分,以此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科競賽。
5.培養雙師型的師資隊伍
為確保學生專業技術技能培養中緊跟技術創新步伐,必須讓教師首先成為理實結合、知行合一,上得了講堂,下得了企業開發一線的雙師型教師。通過與企業、行業合作,教師每年進企業不少于為期2個月的專業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培訓。結合專業建設和學校政策,外聘技術過硬、開發經驗豐富的工程師進入課堂進行教學。大力發展橫向課題,以實現產業和教學科研的深度結合。鼓勵教師參加企業技術革新與研發工作,通過項目研發,提高教師產品研發和技術開發能力,同時能夠將新技術新理念引進課堂,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6.結語
計算機專業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對于我國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從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改革教學模式、以學科競賽驅動計算機專業創新人才培養、培養雙師型的師資隊伍等方面探討了應用型高校計算機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思路和方法,取得了較好的實踐效果,打造出一套專業、系統、先進的計算機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專門培養立足IT市場、具備可持續競爭力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劉曉勇,基于學科競賽的計算機類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高教學刊,2018。
[2]王婷,計算機類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9。
[3]汪輝,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計算機類創新型ccp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與實現路徑[J],湖北農機化,2020。
[4]羅陽,計算機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研究[J],農家參謀,2020。
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辦課題:應用型高校計算機類創新型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的建構與實踐(GJC1318063)
作者簡介:
1.李倫彬,男,1982年6月,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軟件工程
2.劉心聲,男,1969年11月,本科,教授,研究方向:軟件工程
3.滕海坤,男,1983年10月,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嵌入式系統和語音識別技術
(黑河學院? ?黑龍江? 黑河? 16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