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沁沁 張曼 孫哲
新疆喀什,入冬以來最冷的一天。寒日蕭肅,白雪紛飛,北風在天地間盤旋。
新泉湖面上,有兒童跌入冰窟,無助的母親奮力呼救。剎那間,一個男人的身影飛奔而去,不帶一絲猶豫,奔向孩子落水處,冰層破裂的聲音,也未能阻擋他的腳步。就在他伸手拉人的時候,冰面突然塌陷,男子也掉落冰水,刺骨的冰冷瞬間浸透骨髓。他用身體能承受的極限,托舉起孩子。
此時,聞訊趕來營救的人越來越多,10多分鐘后,孩子被救起,他卻力氣耗盡沉入黑暗的湖底,生命永遠定格在41歲。
這一天是2021年1月4日。英雄的名字叫拉齊尼·巴依卡,兩個孩子的父親,一位共和國的護邊員,一名不穿軍裝的邊防戰士,一名優秀的全國人大代表,一名忠誠的中國共產黨黨員。
帕米爾高原,古絲路的必經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空氣稀薄,雪峰連綿,最低氣溫低于零下40℃,挑戰人類生存極限。拉齊尼·巴依卡出生于此。在中國最西端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拉齊尼祖孫三代義務戍邊71年。

2011年9月23日,拉齊尼·巴依卡在新疆紅其拉甫邊境線的巡邏途中。(新華社發,李翔 攝)
紅其拉甫,塔吉克語意為“血染的通道”。
1949年12月,新中國成立之初,紅其拉甫邊防連成立。拉齊尼·巴依卡的爺爺自告奮勇給連隊當向導,一干就是23年,從步伐矯健的小伙到兩鬢斑白的蹣跚老人。
1972年,爺爺走不動了,把擔子交給了拉齊尼·巴依卡的父親,父親走過32個春秋,把擔子交給他。2004年開始,拉齊尼·巴依卡爬冰臥雪,行走千里邊防線,成為一名“不穿軍裝的邊防戰士”。
雪崩、滑坡、泥石流,相伴而行。雪山深處,每一個山口、峽谷,每一道河流、溝壑,每一塊界碑、坐標,都留下他巡邏護邊的身影。
“沒有祖國的界碑,哪有我們的牛羊?!睜敔敽透赣H堅守了一輩子的信念,刻在了拉齊尼·巴依卡心中。2004年8月,他加入中國共產黨。
崇山峻嶺,地勢險要,拉齊尼·巴依卡無數次與死神擦肩。他救過邊防戰士,也被戰友們救過命。邊防官兵換了一茬又一茬,總是走在最前面探路的拉齊尼·巴依卡始終堅守著。
最難走的巡邊路,他熟悉得像自家的院子。哪條路可以騎牦牛,哪座山必須徒步翻,都是拉齊尼·巴依卡冒著生命危險蹚出來的。
有一次巡邏遇到大雨,山上洪水引發泥石流,巡邏隊陷入險境。落石砸中了拉齊尼·巴依卡的頭,鮮血直流。他不顧勸阻,堅持前往探路。兩小時后,他找到一條安全的路,指引大家突圍脫險。
越是危急時刻,他越是勇毅堅決。
早在2011年11月,他就在冰雪中救過人。
那是在“死亡之谷”吾甫浪溝,暴雪突襲,一名戰士不慎掉進雪洞,周圍的冰雪不斷垮塌。生死一線,拉齊尼·巴依卡十分冷靜。他讓大家不要動,自己爬到雪洞旁,脫下衣服打成結做成繩子奮力施救。
兩小時后,戰士從死亡線上被拉了回來,拉齊尼·巴依卡卻被凍得不省人事,搶救3個小時才挽回生命。誰能想到,9年后的再次救人,他卻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人們稱拉齊尼·巴依卡是“帕米爾雄鷹”。
鷹,是塔吉克族的圖騰。他們認為鷹是英雄和正義的化身,希望如蒼鷹般不畏艱險、鷹擊長空。

拉齊尼·巴依卡(右)和邊防戰士在邊境巡邏。(資料圖)
塔吉克族特色氈帽下,一雙琥珀色的眼睛,澄澈純凈。他俊朗、堅毅、愛笑;不善言辭,卻有古道熱腸、家國大愛。
回憶起拉齊尼·巴依卡,人們說:“別人有困難,他肯定是第一個發現并伸出援手”“他總是默默幫助人”“他救了我母親的命”“他不僅是英雄,也是好兄弟”“我想跟他一樣溫暖別人,什么事都為別人著想”……
1月5日,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提孜那甫鄉提孜那甫村,萬物靜默,天地同悲。拉齊尼·巴依卡的遺體告別儀式在村里舉行。年邁的父母、幼小的兒女、悲痛的妻子,只能摸到他冰涼的臉頰。
“我有3個月沒見到父親了,我盼望他能回來,吃到他親手做的飯……但我知道,無論何時何地,他都會做這樣的選擇?!崩R尼·巴依卡13歲的女兒都爾汗·拉齊尼忍著眼淚,怕爺爺奶奶看到心痛。
“我知道爸爸是個英雄,我長大了也要像他一樣當個英雄,繼續完成他的心愿?!彼膬鹤永 だR尼,聲音稚嫩卻堅定。
生命情懷與高貴品格,一脈相承。
太陽照在邊境線上,護邊員們捧著拉齊尼·巴依卡生前巡邊時用過的望遠鏡,跪在雪地里,將望遠鏡的鏡頭調向邊境的方向,輕輕放在壘好的石堆上。
“‘帕米爾雄鷹,以后它就是你的雙眼,永遠看著家鄉,看著祖國的大山?!痹浺煌策叺柠湼煌铝Αた布舆煅柿?。
戰友們悲戚地呼喊:“拉齊尼哥哥,你看到雪山了嗎?看到中國兩個字了嗎?你走了,但這里到處都是你的掛念!”字字聲聲,響徹山間。
界碑上的“中國”二字,鮮紅如血。
雄鷹離不開雪山,更離不開自己終身守護的祖國和邊境線。
提孜那甫村的展覽館,拉齊尼·巴依卡巡邊的經歷、全國愛軍擁軍模范、全國勞動模范……傳奇的一生化作照片、獎狀、錦旗,被永久珍藏。
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急關頭,豁得出去。這是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寫照。
“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在拉齊尼·巴依卡的心中,這絕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生踐行的誓言。
2018年,護邊員拉齊尼·巴依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為了更好地建言獻策,他走訪了很多農牧區。
第一次到北京參加兩會,他帶上了祖孫三代戍邊的照片。“現在的條件跟以前相比變化很大。國家給護邊員蓋了安居富民房,還發放護邊補貼。”
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他的發言樸實而深情:“我們一家只做一件事,那就是為國戍邊,義不容辭?!?/p>
他感慨,自己生活在一個好時代,國家政策好,人民的生活好。他承諾,一定會守好邊境線,一代一代守下去,讓偉大祖國永遠平安。
為了學好普通話,拉齊尼·巴依卡利用巡邊間隙向邊防戰士學習,并于去年10月開始,在喀什大學參加培訓,重點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課堂上,他是學習委員,如海綿般汲取知識;課堂下,寫作業、讀書、看新聞,他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練字本上,一筆一畫,工工整整,密密麻麻……

2019年2月14日,全國人大代表拉齊尼·巴依卡(左二)來到鄯善縣鄯善鎮居民家中了解情況。(新華社記者丁磊 攝)
3個月學習期間,他唯一一次請假,不是去看望在外上學的女兒,而是因為11月山里下雪了,家里的牦牛還在紅其拉甫邊境線周圍的牧場滯留。那些牦牛,是他巡邊路上無言的戰友。
巡邊幾十年,他家先后有10頭牦牛死在巡邏路上,還有9頭牦牛摔傷失去勞動能力,而他家從未向組織要過一分錢補償。
喀什大學中國語言學院教師劉居紅回憶,在學習阻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白衣天使默默奉獻的《致敬英雄》一文時,拉齊尼·巴依卡在上面寫滿了筆記。他說:“任何一個時代都需要英雄,我隨時都做好了準備,為祖國、為人民奉獻自己的一生。”
犧牲前,拉齊尼·巴依卡還在和大家討論今年全國兩會上如何更好地為人民建言獻策、履職盡責。他覺得護邊員還需要就醫便利,想從這方面提出一些建議;家鄉農牧業生產用水嚴重不足,嚴重制約了經濟發展,他為此憂心奔走。
在校培訓近3個月,拉齊尼·巴依卡只有兩套衣服換著穿。不管穿哪套,他的胸前必定佩戴黨徽。
“南湖紅色的光照亮帕米爾高原,在晨曦中,我祖父安凱力迪別克露出笑顏……我以鋼鐵般的意志,日夜巡邏在冰峰雪嶺間?!边@是拉齊尼·巴依卡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創作的詩歌《南湖》,也是他微信朋友圈的最后一條動態。
不為暴風折翼,不因長夜畏懼。
他沒有告別,并未離開。
那雙托舉生命的手,以無私無畏的愛擁抱這世界,以綿延不絕的光映照這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