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明
“隨和”這個詞怎么解釋,我沒有專門去翻詞典,在我的理解里,應該指的是和氣而不固執己見。比如朋友請你吃飯,你的職位與另一個人差不多,主人將那個人安排到了主賓位,卻將你安排在次賓位,你不當回事談笑風生,別人會覺得你有氣度、隨和。再比如你名氣很大,跟著一幫子人去采風,是孤芳自賞,對誰都露出一副我是牛人、 大家必須圍著我轉的表情,還是沒大沒小跟大家玩在一起、樂在一塊,使人看不出名氣之別?我想應該是后者。
然而,如果我們將人的隨和理解為“什么事都好商量”,就大錯特錯了。蔡元培非常關心學生,曾幫過許多人的忙,大家都覺得他很隨和。1930年秋, 國民黨某省政府改組。一個北大學生請蔡先生向蔣介石推薦他,并托老同學聯名致電蔡先生促成。蔡元培很快給了回電,只有一句話:“我不長朕即國家者之焰。 ”原因很簡單:蔡元培厭惡官場上的拉拉扯扯,違背良知的事,他堅決不干。
世間的事大體分為兩種,一種只關系到個人的面子或一點小利益,對這類事,我們的“隨和”是大度;一種則關聯著黑白是非、公序良俗,對此種事,我們的所謂“隨和”則變成了茍且。蔡元培對原則問題的堅持,目的就是要避免自己看不起的茍且。
一個人知了是非還得有堅持之心。中國傳統上是個人情社會,做犬儒、鄉愿,沒有太多輿論壓力,但要較真,要講是非,要按規則處置犯錯的人,就會惹來千奇百怪的議論。沒有幾分信仰,沒有對規則的呵護之心,沒有“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決心,很難將初衷貫徹到底。
懸崖上的黃山松是不會“什么事都好商量”的,因為對某些規則的不懈堅持,它才活成了一種絕世風景。
(摘自《思維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