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鳳珠

1月14日,江蘇連云港港口碼頭,進出口貨物裝卸一派繁忙。(王春 攝)
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是論及我國社會經濟未來的發展走向時,最火熱的3個“關鍵詞”。
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陳斌開認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國際形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高瞻遠矚作出的正確判斷,是事關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未來我國應充分發揮大國優勢,在擴大內需的同時實現更高質量的開放。
當地時間1月20日,拜登在華盛頓宣誓就任美國總統,標志著持續數月的2020年美國大選正式落下帷幕。
“在我國人民對美國總統選舉的關注度中,2020年的美國大選是有史以來較高的一次。這次選舉不僅關系到美國的發展,它對于中國乃至全球未來的社會經濟走向都具有重要的影響。”陳斌開說。
“拜登上臺后,對我國的戰術或許會出現改變,但是整體的戰略不會發生變化。”陳斌開認為,當前美國的社會經濟情況左右著美國政黨對我國的策略。
“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最富有的1%的國民擁有社會總財富的25%,而收入處于社會后90%的國民只擁有社會總財富的15%。20世紀50至80年代,美國財富分配的不平等程度相對而言比較穩定;80年代以后,不平等程度持續上升。2019年,美國最富有的0.1%的國民占有社會總財富的20%,最富有的1%的國民占有社會總財富的36%,最富有的10%的國民占有社會總財富的75%,而收入處于社會后50%的國民占有的財富不足社會總財富的1%,這就是美國社會當前的財富分層情況。”陳斌開說。
陳斌開指出,從1980年到2020年的40年中,美國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水平基本上沒有出現實際增長。“我們生活在中國,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可以明顯地感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紅利。過去幾年間,美國年均經濟增速超過2%,但是收入處于社會后50%的國民幾乎沒有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果實。”
“正是依靠低收入階層的選票,特朗普當選為美國第45任總統。”陳斌開說,這也影響到特朗普上臺后的執政理念。“中國人、墨西哥人‘搶掉美國普通國民的工作,是特朗普一直以來的言論。為爭取普通國民的支持,特朗普任職期間選擇了發起中美貿易戰、繼續修建‘墨西哥墻等。即使許多美國人并不相信特朗普的言論,為了打破固化的社會階層、獲得改變的機會,他們或許也愿意一試,特朗普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當選并執政的。”
陳斌開認為,不只是美國,英國等歐洲國家也面臨著類似的情形。“2016年,英國經過全民公投決定‘脫歐。后來我們去英國時,詢問當地的一位大學教授:為什么會投票同意英國‘脫歐?因為從經濟學的角度看,‘脫歐無論是對英國還是對歐洲而言都是無益的。這位教授說:‘我們也認為不應該同意,所以沒有參加投票。大學教授屬于知識層次和收入都相對較高的階層,而他們沒有參與投票,顯而易見,支持‘脫歐的也是英國的中低收入階層。”
“民粹主義的邏輯在世界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無論哪一位總統執政,都很難扭轉當前美國國內的這種‘情緒。”
面對全球整體形勢出現的這種變化,我國應當如何應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保持戰略定力,辦好自己的事。“國際環境不是我們能夠改變的,辦好自己的事才是應對當前國際形勢的最優策略。”陳斌開說。
如何“辦好自己的事”?“以內部循環作為經濟發展的核心,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不是一個短期的思想,而是我國長期的發展戰略。它是由我國當前的發展階段決定的,外部國際環境則使這一過程更緊迫了。”陳斌開說。
對外依存度,即一個國家對進口和出口的依賴程度。“1998年以來,我國的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2006年達到65%的最高點,之后持續下降。2019年,我國的對外依存度為32%,而美國的對外依存度不足20%。只有像新加坡這樣國土面積較小、人口較少的國家對外依存度才有可能超過100%。以前,我國經濟體量小,依靠外需拉動經濟如同‘大牛拉小車,很容易拉動起來;但是如今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之一,這樣大的一個經濟體不可能長期依靠外需拉動,這如同‘小牛拉大車,是很困難的。所有的大國最終都要依賴內部需求。”陳斌開認為,擴大內需是新發展格局的核心,它也將成為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暢通國內大循環,既需要擴大內需,也需要依托強大國內市場。“有些地方對‘國內大循環的貫徹落實方式是構建本地的‘城市大循環,認為這意味著把本地產業‘做全,缺什么產業就補什么產業,這是一種非常‘糟糕的理解。我國最大的優勢是,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有統一的全國大市場。歐洲由于歐盟的建立,也有一個統一的區域內部大市場,但是由于它并非一個統一的國家,所以面臨著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如果我國的每個省區市都發展全產業鏈,那么我國的經濟就會‘歐洲化,未來我國會面臨如同歐洲今日一般的‘痛苦。”陳斌開說。
在陳斌開看來,暢通國內大循環一定要充分發揮我國的大國優勢。要堅持全國一盤棋,找到各地的比較優勢,明確各個省區市在全國的發展定位。
“暢通國內大循環,方向是對的,但是做起來并不容易。”陳斌開認為,消費率偏低造成的國內需求不足,使我國的經濟發展面臨著很大的挑戰。“我國的最終消費率??遠遠低于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也低于德國這樣的制造業大國,還低于同樣屬于亞洲國家的日本、韓國,甚至低于同樣屬于發展中國家的印度和巴西。當前,我國的消費率甚至低于日本和韓國歷史上的最低點。??無論從哪個維度看,我國的消費率和國內需求都是嚴重偏低的。”
“許多西方經濟學理論強調需求側,但是就我國的國情而言,從供給側改革入手才能解決當前我國面臨的消費率偏低問題。”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陳斌開認為,在供給側改革中,未來我國應著力推進土地、資本、勞動力等要素市場的改革。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并不意味著我國的經濟要“封閉”運行。“在新發展格局中,‘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后面的‘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對我國的經濟發展也非常重要。許多人認為,過去40年間,‘開放對我國的重要性在于使我們獲取了先進的技術,但更重要的是,我國實現了以開放促改革。‘改革和‘開放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意味著更高質量的開放。”陳斌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