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娟

李先生順利完成造血干細胞捐獻,成為中華骨髓庫第10728例、河北分庫第501位捐獻者。
“您好!您于2011年加入中華骨髓庫,成為造血干細胞的捐獻志愿者,請問您現在還有捐贈意向嗎?”
“當然愿意!”河北邯鄲的李先生表示,這個電話,他已經等了近10年。與此同時,北京某醫院,一位重癥血液病患者也正在等待李先生的決定。
造血干細胞是所有造血細胞和免疫細胞的起源細胞,通過移植手術可以治愈多種致死性疾病,因此被稱作“生命的種子”。由于捐獻必須遵循“雙盲原則”,在此不方便透露捐獻者姓名,我們稱他為“李先生”。
目前,中華骨髓庫共有288萬名在庫志愿者,他們留存的血樣信息,每天都被全球各地的血液病患者反復檢索,尋找著擺脫病痛、重獲新生的希望。2011年7月20日,河北省邯鄲市館陶縣紅十字會與當地醫院聯手舉辦了一場捐獻造血干細胞的宣傳活動,當時正巧在場的李先生率先留了血樣入庫,“如果真能用我的一點造血干細胞,挽救一個患者、一個家庭,我是義無反顧的。當時也是完全沒猶豫,但真沒想到走到捐獻這一步,要等這么長時間。”多年后終于等到配型成功的消息,李先生深感不易,也更加堅定捐獻的初心。
“據說配型成功的概率只有十萬分之一,非常難得,這不僅是天大的緣分,更是人命關天的要緊事!”回顧兩個月前的情形,李先生依然很激動,但這條愛心之路卻幾度遇阻。“造血干細胞與一名血液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后面還有好幾項步驟,這真不是空有一腔熱情就能辦妥的事。”
李先生面臨的第一關就是全面身體檢查。他是退伍軍人,平常又注重鍛煉,自認為身強體壯,但檢查結果卻不如人意。“說來慚愧,一開始是我自身的問題,體檢顯示,我的血液呈現乳糜狀,不符合捐獻條件。”
醫生說,李先生需要戒煙、戒酒,同時調整飲食習慣和作息規律,爭取在半個月內恢復到正常指標。“不喝酒、戒葷腥,這很容易做到。至于戒煙,我抽煙大概有30年,現在平均一天一包煙,如果不是這次體檢,我都沒意識到情況這么嚴重。”時間緊、標準高,盡管煙癮很大,但李先生還是謹遵醫囑,克服了這一困難,“就咬牙堅持唄,是很難受,但相比患者的病痛,我這點兒辛苦又算什么呢?”
根據規定,李先生需要前往所在省份的定點醫院,即河北省石家莊市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進行造血干細胞采集。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在他準備啟程的前兩天,石家莊暴發新冠疫情,全市實行閉環管控,市民居家隔離。“在我本人確認捐贈意向,并且各項檢測都符合標準的情況下,患者也會在第一時間進行移植手術的準備工作,比如要做放療、化療,這些程序會導致患者在短時間內喪失免疫力和造血功能。如果造血干細胞不能及時供給,后果不堪設想。”在申請加入中華骨髓庫成為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的那一天,李先生就詳細閱讀過有關科普資料,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他更深知移植手術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等了將近10年的李先生,在獲悉配型成功后,每天都告訴自己,“這是救人命的事情,刻不容緩!一天都不想再等了。”2021年1月5日,李先生和妻子在當地醫院做好核酸檢測。1月6日,夫妻倆就拿著核酸檢測的陰性證明乘坐高鐵前往石家莊。“一路北上的列車里都沒什么乘客,高鐵站空蕩蕩的,我們一眼就認出了來接站的張老師,當時出站口也沒有別的人,大街上冷冷清清的。”疫情下的城市“只進不出”,抵達石家莊那個下午,一幅幅定格的畫面讓李先生記憶猶新。來到陌生的環境,他必須盡快適應,“就是聽醫生的,每天要保持正常的心態、飲食、作息,就跟在家里一樣。當地的工作人員提供了很多的便利,給了我賓至如歸的感覺。”
中華骨髓庫河北分庫干細胞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張新軍告訴記者,為確保安全,本次采集全程嚴格控制和捐獻者接觸的人員數量,他們提前為李先生夫婦安排好了飲食及健康防護工作,每天都有工作人員全程陪同,負責接送兩人往返醫院和酒店。此外,醫院方面也進行了全面的消殺工作。
從1月7日開始,每天早晚7點,李先生都準時前往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注射動員劑,以便將自身骨髓中的造血干細胞“動員”進血液里。“我從小到大身體都挺好的,沒怎么生過病,又是軍人出身,感覺自己是鐵骨錚錚的硬漢子。記憶里還從沒像那段時間一樣,連續一個星期早晚都要打針,我還真的就那會兒怕過一下下。”李先生嘴上說著害怕,卻是笑著談起了這件事,“我說的害怕,就只是怕打針,捐獻造血干細胞是很早就做過的決定,這無所謂勇氣,就是我愿意。”
相比注射動員劑,正式進行造血干細胞采集則需要雙臂扎針,持續進行大約5個小時的血液體外循環。1月11日中午1點,李先生順利完成采集。下午5點,他所捐獻的357毫升造血干細胞混懸液順利抵達患者所在的醫院。
“捐獻者來自河北省邯鄲市,配型成功的患者遠在北京市。這場特殊時期完成的愛心接力,是疫情期間跨省捐獻的成功案例。”張新軍告訴記者,在本次造血干細胞采集、運輸的過程中,中華骨髓庫國家管理中心與河北省管理中心、北京市紅十字會、河北省紅十字會、石家莊市紅十字會多方協調,更得到了北京市122交警中心、河北省公安廳交通管理局等部門的大力支持,全方位確保這條長達400多公里的生命之路“傳愛不傳疫”。“河北省公安廳交通管理局當天上午就對石家莊市區和高速總隊進行了視頻調度,安排警車和專門警力從省三院到冀界全程護送,切實保障車輛安全順暢通行,并與北京122交警中心溝通協調,再由北京交警護送999救護車至采集醫院。”疫情之下,“生命的種子”運輸之路暢通無阻。
時隔10年,“生命的種子”落地生根,李先生終于從一名志愿者正式成為中華骨髓庫第10728例捐獻者。“當天我就收到了中華骨髓庫的榮譽證書,心情很激動。如果再等個十一二年,我超過55周歲,按照規定就沒法兒捐獻了。”
張新軍介紹,身體健康、符合無償獻血要求、本人自愿、家人支持的志愿者均可入庫,入庫年齡限制在18至45周歲,55周歲之前可以進行采集捐獻。早期,由于通信欠發達、信息化程度有限等原因,導致部分志愿者失聯。為加強與志愿者的日常聯系,進一步明確志愿者的捐獻意愿,加快配型檢索速度,提高為病患服務的效率,2016年7月11日,中華骨髓庫正式啟動“志愿者保留”項目工作。除了通過世界紅十字日、世界獻血者日等落地活動擴大影響力,借助微博、微信、QQ群等互聯網平臺強化宣傳效應,還廣泛招募志愿者開展電話回訪、短信問候、社群維護等業務,共同守護“生命的種子”。

京冀兩地醫護人員交接“生命的種子”。(楊磊濤 攝)
“為了生命的承諾,挽救素不相識的患者”,這是中華骨髓庫造血干細胞無償捐獻的原則。李先生反復提醒記者,本次報道不能透露他本人的真實姓名,但言談間又反復提及他的另外兩個身份。“那么多工作人員都在一線抗疫,我還是一名共產黨員、一名退伍軍人,更不應該畏懼和退縮。”接受采訪時,李先生多次對為這趟“愛心之路”全力護航的工作人員表達感激之情。
值得一提的是,兒子的表現也讓李先生倍感欣慰,“其實第一個接到電話的是我兒子,他非常認同,說出的見解也讓我很感動。”李先生告訴記者,兒子遠在北京上大學,用的就是他當初填寫志愿者信息時的號碼。說到這里,他不免感慨:“幸好早期的手機號碼沒有廢棄掉。”
李先生說,家人的鼓勵和工作單位的支持給了他很大的勇氣,“我本身也是在醫院工作,領導們了解情況后都表示支持。我愛人盡管不放心,但還是特意擱置了家里的生意,跟我一同前往石家莊,陪我住酒店隔離,每隔72小時就去做一次核酸檢測。”
根據疫情防控規定,此行結束后,李先生夫婦返回邯鄲需要居家隔離14+7天。對此,他幽默地說:“我的捐獻量算是比較多的,但沒有明顯的不適感,就是有些乏力,隔離大半個月,正好可以好好休息,繼續戒煙、考驗自己!”張新軍告訴記者,我國的造血干細胞采集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不會影響捐獻者的身體健康。“半年之內,地方分庫會定期對其進行跟蹤體檢、健康回訪。中華骨髓庫會提供為期一年的意外傷害保險,同時,河北分庫申請地方財政專項資金,為每一位捐獻者購買了一份終身大病救助險。”
“最近很多記者都來采訪我,我知道我主要是因為疫情才上的新聞,中華骨髓庫還有很多默默無聞的志愿者,謝謝大家的關注,祝愿患者早日康復,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志愿者隊伍。”李先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