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康
摘要:高茲對資本主義經濟理性進行批判,把生態危機歸結于資本主義經濟理性。他主張以生態理性取代經濟理性,構建“少而好”的生態社會主義。盡管高茲的社會主義生態重建觀偏離了歷史唯物主義,具有烏托邦性質,但對其生態主義重建觀的分析,有利于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一定的理論借鑒。
關鍵詞:高茲 生態重建 資本主義批判
安德烈·高茲(Andre Gorz)是二十世紀生態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之一。他以政治生態學的視角對資本主義生態問題進行分析,認為生態危機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的經濟理性。為解決資本主義生態危機問題,高茲反對“越多越好”的經濟理性,而提倡“少而好”的生態理性。對高茲資本主義經濟理性批判的分析,把握其社會主義生態重建思想,有利于發掘其當代價值,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理論借鑒。
一、對資本主義經濟理性的批判
對資本主義經濟理性的批判,是高茲構建其“少而好”社會主義生態重建思想的理論前提。“經濟理性”這一概念最先由亞當·斯密提出,意指經濟活動中生產者以經濟效益最大化為價值取向。根據這一價值取向,生產者在經濟行為中,總是把提高生產效率和利潤最大化作為目標。馬克思曾對資本主義經濟理性做過深刻批判,“工人對自己的勞動的產品的關系就是對一個異己的對象的關系”。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的經濟理性把人和自然的關系轉化成工具關系,使生產者喪失人性。也就是說,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經濟理性加強對生產者的控制,生產者被異化為資本的機器。
高茲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經濟理性批判思想,在闡述經濟理性這一概念時,高茲區分了前資本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高茲認為,在前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和交換受到來自生產者之間的協議及行會壟斷經營的限制。這些規定限制了商品產量和價格,使生產者能夠自行決定其勞動強度和工作時長,從而免受競爭侵犯。在前資本主義社會,主導人們生產和勞動的原則是“夠了就行”(Enough is Enough),即生產只為滿足日常需求。相比之下,在經濟理性主導的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主義生產追求利益最大化。突破原有的“夠了就行”原則,轉向對“越多越好”(The More The Better)的追求。高茲指出:“生產必然僅僅是被商品交換所支配,它必然被市場交換原則所驅使。”既然生產是為了交換、為了資本積累,那么這種生產就越多越好。
高茲認為,經濟理性是資本主義誕生的產物,“從我的生產不是為了自己消費而是為了市場那一刻開始,一切就開始變了”。經濟理性充分利用剩余勞動時間,生產者生產更多商品,從而使資本家獲得更多利潤。而資本主義的利潤動機在于只追求經濟增長、利潤增加,對經濟生產中造成的生態問題視而不見,因此必然導致生態危機問題。在高茲看來,資本家唯一關心的問題是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獲得最大利潤,對生產者的工作環境、身體狀況等問題則不予考慮。可以看出在經濟理性主導下,資本家無節制攫取自然資源,破壞了生態環境及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關系。
二、社會主義生態重建的理論構想
高茲認為生態危機的關鍵在于進行社會主義生態重建。在他看來,生態理性的意義可以概括為“少而好”,即生態理性以“生活得更好但勞動更少、消費更少的社會”為價值取向。要求生產與投資不再追求經濟增長而是經濟減速,即縮小現代意義上的生態理性輻射范圍。如果不限制活躍的資本積累,不通過自我節制減少消費,就無法實現社會主義生態重建。高茲認為生態重建面臨的根本問題是,“如何引導經濟發展走社會和生態之路”。也就是說我們應當考慮如何在引導和重塑經濟發展時,又不破壞它的相對自主和發展能力,引導經濟走生態理性之路。
那么如何進行社會主義生態重建?在高茲看來,首先要樹立將經濟理性置于生態理性之下的思想。把生態理性置于第一位的做法與經濟理性下追求效率和利潤最大化是相對立的。高茲認為重建我們的生活世界,就必須對需求進行限制,把商品生產和商業服務的發展速度降低下來。即通過民主方式重新定位經濟發展,同時減少工作時長,通過建設集體和群體設施來拓寬合作或協作性自我生產范圍。
其次,縮短生產者每天或每周的工作時長。按照高茲的表述,縮短工作時長包括如下幾種形式:休假年或者像魁北克那樣每工作五年休假一年;延長育兒假并給予恰當的津貼;或者休三年育兒假領取70%的工資;或者各種休假+培訓;再或者采取“短月”“短年”的工作形式。”之所以縮短工作時長,是因為在高茲看來縮短工作時長既是恰當的又是必須的。說恰當,是因為縮短工時可以緩解每個生產者時間安排的緊張,使時間的使用更加多樣,從而豐富人們的生活;說必須,是因為隨著生產率的提高,人們能用更少的勞動生產更多的商品。如高茲所說:“假設所有人都必須找到工作的話,那么每個人的勞動量必然會不斷減少,這一點大致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同。”
再次,要對重工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進行產業調整。將產業向“生態友好與平衡”形的農業轉型,可以降低化學制品使用量,進而促進化學制品工業進行產業轉型。此外,發展城鄉公共交通、優先使用鐵路而非公路進行人員和物資運輸、限速以及環保出行等措施,都有利于社會主義生態重建。高茲指出,“應該增產那些鞏固生活基礎(即環境)、改善生活質量的產品,加強創造的自主權和自決權;減產甚至停產對生活的自然基礎造成威脅的產品。可以看出,對于高污染或對生態環境存在潛在威脅的產業,高茲的態度是“消極”的。
最后,生態重建構想提倡發展清潔能源,如太陽能節能產品、氫氣存儲、氫氣發動機和綠色農藥等產品。高茲認為,在“環境經濟”背景下指望生態理性使用在別處節省下的勞動力和資金彌補傳統工業的減產和轉型是不可能的。他說:“很多企業認為,過渡時期的生態重建可以成為拉動增長的發動機,但從宏觀經濟角度來看這不能成為長期目標。”工業和經濟運行不能指望靠生態重建來改善,而應該想到如果沒有生態重建,生態環境的情況只會更糟。高茲堅持他的社會主義生態重建構想,并認為生態重建不僅是出于經濟動機,而且更是出于生態危機的考慮。
三、烏托邦的實質及啟示
高茲的資本主義經濟理性批判,是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弊端的揭露,具有一定的警示意義,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生態理論。但實際上,高茲所提出的社會主義生態重建具有高度的烏托邦性質,這是其思想局限所在。他把生態危機看作導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夸大了生態環境的作用,認為只要解決生態問題,資本主義內部的一切發展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如斯特凡尼婭所說,“高茲發展了一個社會主義烏托邦,在那里人們重新控制了工業技術,不是通過國家計劃形式,而是通過個人和社區的自我管理。”高茲把人類生產生活看作是人與自然的一種孤立關系,忽略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基本規律及其內在矛盾。此外,高茲把資本主義的生態問題看作資本主義核心問題,其思想偏離了歷史唯物主義,他的判斷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
高茲構想的“少而好”社會主義生態重建體系,其實質是從倫理價值角度出發,刻畫出的一幅理想社會主義藍圖。與其說是生態重建,不如說是生態改良。高茲的一系列生態重建觀點,如限制重工業、縮短工時等,更像是“空中樓閣”,不具現實可行性。因為任何經濟生產活動都建立在對自然資源消耗的基礎上,環境污染或生態破壞是難免的。如果為了改變生態環境問題,選擇“少而好”的經濟生活方式,不僅不能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而且不符合社會實際的發展潮流。
因此我們要用辯證的眼光看待高茲的社會主義生態重建思想。雖然高茲的生態重建構想具有烏托邦性質,但他對資本主義經濟理性的批判,對資源消耗、工業生產及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的深刻反思,對我國當前生態文明建設仍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借鑒意義。啟發我們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改善部分行業生產相對過剩的現狀。同時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在發展經濟同時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此外,還要注重加強生態保護教育,強化公民環保觀念,提高公民素質,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理念。在物質需求得到一定的滿足時,充分發展人的精神需求,減少不必要的物質消耗。提倡節儉、綠色、生態的生活方式,從而彰顯高茲生態社會主義的當代價值。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
[2].Strange,.G..Which.Path.to.Paradise?.Andre.Gorz,.Political.Ecology.and.the.Green.Movement..Capital&Class,1996(1):81-102.
[3].Andre.Gorz..Critique.of.Economic.Reason..London:1989.
[4]高茲.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生態[M].商務印書館,2018.
[5].Stefania,.B..Labour.and.the.ecological.crisis:.The.eco-modernist.dilemma.in.western.Marxism(s)(1970s-2000s),Geofor um,2017(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