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冰冰

據中國銀行研究院發布的2021《全球經濟金融展望報告》,受美國經濟前景低迷、寬松財政貨幣政策導致利差持續走低以及資本持續外流等因素影響,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美元已經步入下行周期。
《報告》指出,由于美國的疫情恢復進程滯后于全球其他經濟體,未來美元走向會陷入微妙境地。“如果疫情好轉,投資者手中持有的美元現金將被重新兌換成高風險資產。反之,若美國本土疫情持續惡化,那么避險資金將優先流向境外市場,美元走勢依然利空。”《報告》預測,短期內美元上行空間相對有限,從中長期來看,疫情引發社會貧富進一步分化等因素影響美國經濟增速,進而導致美元中長期走弱。
美元為何會對全球投資者的理財行為產生影響?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美元在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外匯交易、外匯儲備中占主導地位,因此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對美元以及全球資產價格走勢具有重要影響。通常美元貶值時,股、債、匯和大宗商品等都會有較好的投資收益。相反,美元上漲時,各類資產投資收益則表現不佳。
“2020年美聯儲開啟超級量化寬松后,美元指數一路下跌,大類資產價格一路上漲,但要警惕未來潛在風險。”溫彬認為,隨著疫苗接種在全球推開,全球經濟活躍度將顯著提升,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將推高全球通脹水平,一旦美聯儲貨幣政策開始趨向正常化,美元或將觸底反彈,一方面必將導致全球資產價格劇烈調整,另一方面資金會從新興市場經濟體撤離,導致那些“雙赤字”且金融脆弱性強的經濟體出現貨幣貶值、資產價格泡沫破滅、經濟衰退、失業增加等問題。
對此,溫彬建議應在宏觀層面加強國際政策協調,避免美聯儲貨幣政策溢出效應對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帶來的沖擊和不穩定因素,同時新興市場經濟體自身也應提高抗風險能力。
關于美聯儲貨幣政策對全球產生的影響,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助理院長黃卓持有相似觀點。
本月早些時候,拜登政府圍繞防疫擬定展開1.9萬億美元“美國救援計劃”,財政刺激政策力度大于2020年特朗普政府時期。1月23日,在《經濟大變局中的財富新機遇與挑戰》論壇上,黃卓指出,在新冠疫苗普及和美國加強防疫措施的共同作用下,該計劃有助于推動美國和全球的經濟在2021年下半年加快復蘇。但由于美國政府的杠桿率處于高位,此次大規模財政刺激政策仍存隱憂。
“美國財政的赤字表面看是通過稅收的形式來彌補,實質上是利用美元的全球主權貨幣地位把債務進行貨幣化,向全世界輸出過剩流動性,這必然會使其他國家的央行采取相應措施,從而加劇全球金融資產泡沫化的負面效應與風險。”
黃卓認為,金融泡沫的興起和破滅不但會加劇全球金融市場波動,對外向型小型經濟體帶來很大沖擊,財富不平等還將對企業和居民產生不對稱影響。另外,從長期來看,會動搖美元國際地位。
“近幾年來中國監管部門從三方面對‘灰犀牛風險進行化解,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具體表現為通過資管新規打破剛性兌付,化解了影子銀行風險;通過堅持房住不炒政策,化解了房地產風險;通過整治P2P網貸,化解了互聯網金融風險。”
黃卓指出,以上三個‘灰犀牛風險的化解,為中國資本市場提供了健康發展的環境。他同時認為,貨幣政策對金融市場影響最重要。
當下貨幣政策保持穩健態勢,既不“大水漫灌”,也不“急轉彎”。黃卓預計2021年貨幣政策不會快速收縮,依然會保持穩健,這將為資本市場發展奠定慢牛格局。
面對2021年全球市場在復蘇中的不確定性,如何才能規避風險?如何尋找投資的相對確定性?
黃卓認為,投資者首先要警惕股票市場的高估值股票價格回調的風險。
他指出,中國股市的大部分漲幅來自少數龍頭企業,隨著注冊制的逐步施行,二級市場出現一級化趨勢。當上市股票數量呈現增長趨勢,如何從中挑出具有成長性的股票,不僅需要了解企業的財務基本面,還需要深入了解企業的商業模式以及背后的技術創新。
對此,他建議,借助專業投資者的能力來幫忙管理投資,做好資產的分散化均衡配置來分享中國經濟和核心企業成長所帶來的資產增值。
據黃卓介紹,目前中國居民可投資資產規模達到150萬億元,在各類資產配置中,中國居民在房地產上配置占59%,與發達國家相比,在金融資產上配置偏低。
“發達國家在金融資產上配置達71%,而房地產只有20%。但我國在股票和基金這類權益類產品的比重只有百分之十幾,與國際相比,處于很低的水平,預計未來大量資產會配置到權益類資產上。”
“從科創板、創業板到新三板,增量改革帶動存量改革,中國金融機構投資者增多,中國的核心資產迎來價值重估,預計‘十四五時期可能會出現‘大量公司上市,大量資金流入的局面,這將增大整個中國資本市場的容量并提升市場的活躍度。”黃卓預測,伴隨著全球進入低利率時代,受國內資管新規促進凈值化轉型等多重因素驅動,居民股權投資的黃金十年已然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