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旭



摘 要:本研究將以川渝兩地企業的創新能力為研究對象,采用專利這一重要指標,構建企業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對50多萬條專利數據的清洗、整理及分析,得出川渝兩地專利創新百強榜單。然后對企業區域分布、企業類型分布、專利技術等進行研究。最后從共建知識產權大保護、共建知識產權運營中心、培育專利密集型產業等方面提出發展建議,以期為兩地企業和政府部門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專利;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2020年初,中央首次對成都和重慶兩座城市提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提法,并且提出了要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的新要求。目前,川渝兩地正攜手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專利作為創新的重要衡量要素,反映一個地區的創新能力。
一、研究基礎
本研究對象是在重慶市和四川省注冊的企業,包括外資、中外合資、港澳臺資等。在公司選擇與規整方面,挑選申請日和公開日均在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之間的專利為基礎,以發明和實用新型申請總量排名;以對子公司控股50%或以上的絕對控股作為母公司的認定標準,對初選企業進行股份結構分析,特殊案例按照企業實際的控制情況個別認定。川渝百強榜的專利數據來源于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檢索與分析平臺及incopat檢索平臺。在考慮指標科學性的基礎上,確定如下評價指標。
為了避免人工主觀賦值的影響,本研究采用無量綱標準化方法,通過對數據的標準化、規范化,將原始數據轉化成無量綱的統計數值,僅根據數值本身的變異系數及波動程度計算,最終得出綜合排名。
二、評價結果及分析
1.評價結果
根據上述方法,通過對從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檢索與分析平臺及incopat檢索平臺采集的50萬條專利數據進行計算分析,獲得如下百強榜單。
2.企業分布情況
企業創新能力前百強企業集中分布區域前五的分別為成都高新區、重慶兩江新區、成都市武侯區、重慶市九龍坡區及重慶南岸區。其中成都高新區入榜企業數量最多,為第二名兩江新區的2倍,由于成都高新區的定位決定了高新技術企業的集聚,導致企業創新能力較強,而兩江新區定位為內陸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高新技術企業集聚數量相較成都較少。百強企業中民營企業有54家,國有企業有46家,說明民營企業的創新活力較國有企業稍強。
3.專利技術分析
從上述分析可知,川渝兩地均在各自大力發展領域都有專利技術布局,四川在電子信息領域專利布局較多,而重慶側重于汽車領域的布局。在成渝雙城經濟圈背景下,基于現有專利情況,雙方可圍繞汽車電子、裝備制造等領域開展聯合技術攻關。
三、發展建議
本研究提出如下發展建議。
一是川渝兩地構建知識產權大保護格局。川渝兩地共同建立知識產權執法協作機制,開展跨區域知識產權聯合執法、應急聯動和協同處置,構建協調、順暢、高效的知識產權大保護格局。建立“高價值專利保護名錄”“重點品牌保護名錄”互認機制,共同爭取支持創建國家級知識產權保護示范區。
二是共建西部知識產權運營中心。川渝兩地知識產權主管部門共同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支持建立西部知識產權運營中心,加強知識產權金融領域協作,共同爭取建立國家級知識產權金融生態示范,支持高價值知識產權轉移轉化和價值實現,形成知識產權運用、創造和服務的運營大市場。
三是共同培育專利密集型產業。面向汽車電子、裝備制造等領域,開展技術聯合攻關,解決“卡脖子”問題,增強知識產權協同創造能力、優化知識產權產業布局。川渝兩地每年聯合發布重點高精尖產業或細分領域專利導航需求,支持知識產權專業機構、企業、社會組織圍繞相關需求,承擔專利導航研究,形成各領域專利技術指南、產業技術路線圖、關鍵核心技術清單等,為川渝兩地創新主體開展專利技術規劃布局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莊濤.區域產學研協同創新關系及時空演化——來自合作專利的證據[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0(10):123-128.
[2]產學協同創新空間效應及其影響機理研究——上篇:基于修正引力模型的空間聯系效應[J]. 蔡翔,張海晶,程發新,史烽.? 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 2019(10).
[3]基于互信息的中部地區產學研協同創新關系研究[J]. 王耀德,林良.? 情報雜志. 2018(12).
項目:基于專利分析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企業創新能力研究
(重慶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 ?重慶? 渝北? 4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