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
摘 要:以美日為代表的域外實踐經驗顯示,信托財產獨立性的強化以及受益人為中心原則的弱化,使得完善受托人的有限責任具有制度基礎,而商事信托的發展使得完善受托人的有限責任具有必要性。同時,在以有限責任保護受托人利益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受益人與第三人的利益。我國的信托制度在受托人有限責任的規定仍然不明確,存在著諸多的問題,需要加以完善。
關鍵詞:受托人; 第三人 ;有限責任 ;無限責任
一、受托人承擔相關責任理論闡釋
伴隨我國信托業的發展,關于信托受托人的責任的一系列問題在學術界引起高度關注,針對該問題,目前我國相關研究主要是針對《信托法》第37條進行,雖然已有該規定,但是面對復雜的司法實踐,其仍然存在模糊, 即該法條沒有具體解釋在何種情況中,對信托過程中產生的對于第三人的債務可以使用信托財產;也并未提及在受托人并未出現重大過錯違、其行為未違反信托義務的情形下,產生的對第三人的正當債務的清償應當由誰優先承擔。
通過對于當前我國學術界主流觀點主要分為三類,筆者將其概括為模糊說、有限責任說、無限責任說。持模糊說觀點的有關學者認為,針對此問題,依據我國現行法律條文的無法進行準確判斷。在全國人大法工委在其法條釋義中,針對該問題并未得出相關結論,周小明博士在相關研究中闡述了一種近似的觀點。根據有限責任說的觀點,其將《信托法》第37條的內容理解為法條規定受托人承擔有限責任,對于這種觀點,張淳教授在其研究中進行了闡釋。從這兩款具體法律規定的關系進行分析,第一款為一般規定,第二款為特殊規定。無限責任說認為,依照當前我國的《信托法》,對于第三人債務清償問題,信托受托人應承擔無限責任,持無限責任說觀點的代表為張軍建教授。張教授認為,受托人的有限責任是信托制度在設計之初便具有的顯著特征,但是其只適用于其與受益人之間, 對于第三人的債務其仍應當承擔無限責任。
二、受托人承擔責任的相關法律文本分析
關于信托受托人對第三人債務承擔責任這一問題,現行《信托法》規定中相對應的只有第37條,根據上文所述,對該法條進行解讀可以將其分為一下部分:1、信托財產可以用來支付信托過程中對外負擔的債務以及正當開支;2、受托人以其個人財產支付前述開支時,受托人可以請求優先從信托財產中受償;3、受托人處理不當的,以自己的財產承擔。因此,37條對于第三人債務承擔問題對并未進行明確。受托人在信托過程中,對信托財產進行管理等工作均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由于此類費用都源于處理信托相關事務而產生,第三人債務也是在該過程中對第三人所產生的的負擔,此類費用都應當以信托財產負擔。當受托人使用其個人財產預先進行支付時,有權請求優先對于信托財產進行追償。在當前信托法尚未對于第三人責任問題加以明確的前提下,若將對第三人的責任理解為無限責任,則加劇了受托人在進行信托業務中自身所承擔的風險。若籠統地說信托法上的有限責任,也是一種誤解。針對受托人對受益人的有限給付責任,我國現行法已經明確做出了要求。兩者作為信托關系的當事人,屬于內部關系,還可以通過合同、信托目的等途徑加以約束。如果將其放于受托人有限責任的范疇,一方面使有限責任制度體系變得復雜,增加制度成本;另一方面,在內部關系中強調責任的有限性并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
對于追責財產的確認問題,我國《信托公司管理辦法》第3條和《信托法》第16條對此均有規定。對比我國《公司法》第3條可以看出,信托制度在設計上與公司制度具有共同點,信托委托人與公司股東存在較大相似性。結合我國《信托法》第2條對于信托的描述,尚未賦予信托財產相應法人人格,因此信托財產并無獨立地位,其需要借助受托人的名義,因此,當信托對外產生法律關系時,受托人理所當讓處于交易主體地位。同公司代表人進行對比:由于公司本身具有獨立法律地位,即使代表人利用其在公司的地位進行借款,該公司為該債務的債務人。但是在信托制度中,由于信托財產缺乏獨立地位,導致受托人為了信托事務借入金錢時,受托人依舊為該債務的債務人。該資金將變為信托財產,債權人可以對此進行執行,受托人同時能夠使用信托財產來清償借款。但在信托中,受托人名下除信托財產外還有其固有財產,受托人的這部分財產應否清償信托債務,我國理論界對此問題的結論并不統一。
三、比較法上對于受托人承擔責任相關制度的規定
針對受托人對第三人承擔的責任各國的相關規定也并不統一,并且伴隨著信托業的發展也在不斷變化著,下面以美國和日本為例,對于域外法中受托人有限責任的承擔加以論述。
(一)信托財產保護型——美國傳統法理
美國之前對此規定為,第三人債權人對于信托債務只能向受托人提出請求。在受托人對相關債權進行清償后,其再通過補償請求權針對信托財產進行追償。
信托財產保護型的特點是,債權人只能對受托人執行,債權人無權執行信托財產。在該類型下,債權人需要承擔受托人固有財產不能足額清償信托債務進而利益受損的風險。一旦發生該種情況,債權人為了保障自身權益,可以行使代位求償權,進而請求執行信托財產保障債權得到滿足,但是,該方法也并非萬無一失,其仍然面臨風險。由于債權人此時是代受托人主張其權利,若受益人提出受托人在簽訂相關合同時缺乏相關權限,則債權人必須對受托人行為的正當性加以證明,只有能成功證明該點,才能代為執行信托財產。
(二)信托債權人保護型———以日本舊信托法為例
根據信托財產保護型的規定,信托債權人可以對受托人的固有財產和信托財產強制執行。日本舊法確立的受托人為信托債務人與曾經的美國不謀而合。但兩者的相同點也僅限于此,當受托人因管理信托財產過程而產生信托債務時,舊日本信托法規定債權人也可以執行信托財產。這債權人賦予了債權人選擇權,對于債權人而言,這樣做降低了債權清償不足的風險,也將清償債務的責任財產范圍擴大至信托財產與受托人固有財產。 因此可以看出,在日本舊法中該問題規定為受托人承擔無限責任。該做法保證了信托債權人的利益,使其承擔的風險遠小于美國同時期受托人承擔的風險,我國臺灣地區信托法也采取相類似的做法。
(三)受托人保護型———美國的信托法理的發展趨勢
伴隨信托業的擴張,美國信托法逐漸開始發生轉變,現行美國法對此問題規定受托人正當處理信托事務產生的相關債務,只可以申請對信托財產進行執行,《美國統一信托法典》已經有相應的規定,該法要求受托人以受托人身份締結相關合同即可降低其責任。該規定與舊法產生明顯差異,從保護信托財產使受托人承擔風險的立場轉向降低受托人風險的立場。這一轉變使得受托人的權益得到跨越性的保護。
該類型下,債權人的保護有所下降,因此,其在簽訂合同時必須更加嚴謹,確認該受托人在于其簽訂合同時是的身份是該信托的受托人且該受托人簽訂該合同的行為不存在瑕疵。同時其作為信托債權人在合同不存在瑕疵的情況下不能執行受托人的固有財產。
(四)日本新《信托法》的立場
日本的信托業擴張使得其信托法迎來了2006年的修改,在新法中,對于責任承擔問題其進行了以下規定,首先,其并未完全放棄舊法的規定,新法仍然將信托財產與受托人個人財產認定為責任財產;其次,新法對于舊法進行了適時的改進,其提出根據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之約定,受托人的個人財產可以被排除,將責任財產限定為信托財產;最后,新法第一次明確提出“限定責任信托”的概念。綜上,新法仍將無限責任確定為一般責任,在該前提下新法提出了限定責任信托的特別規則,供當事人進行選擇,從而降低受托人在無限責任下面臨的風險。
四、完善建議
從治理架構上看信托相較于公司制度在實際應用中更加靈活,基于這一特性,日本新信托法創設的限定責任信托對于進步一發揮信托的優勢具有推動作用。如果單一的把限定責任確定為承擔對外信托責任的一般性原則存在瑕疵,這樣的規定將會導致受益人和債權人承擔較大的風險。首先,單純的有限責任使得債權人可以請求的的責任財產范圍縮小。其次,對于受益人而言,當出現受托人在處理相關信托事務過程中,違背信義義務,導致有關信托債務的發生時,債權人若請求使用信托財產進行清償,則增加了受益人的責任,其需證明受托人違背自身相關義務。特別是在受托人由于處理相關信托事務實施了侵權行為時則更為凸顯:當受托人因其侵權行為給第三人造成損害,此時如若受托人不承擔相應的個人責任,將會引發一系列道德風險。根據以上分析,我國信托法在引入這種限定責任信托模式的同時,采取何種規定平衡限定責任的弊端值得進一步研究。
(一)受托人承擔有限責任的理論分析
采取受托人承擔無限責任主要在于以下理由:其一,按照目前信托法規定,并未確立信托財產的法人資格,受托人對信托財產進行管理的過程中,以受托人自身為主體從事有關活動,為了凸顯信托制度靈活便捷的特點,信托債權人也沒有將信托財產與個人財產進行辨別的義務;其二,若受托人需以其個人財產對債務進行清償時,將會對受托人從事信托行為的加以無形的約束,進一步提高了其的抵御風險的能力。但是,信托并非無法獲得獨立法律人格,商事信托中就有其具有獨立法律人格并且由受托人承擔限定責任的例子。
既然有限責任信托不能成立的理由逐漸被打破,是否就可以直接規定有限責任信托了呢?我們進一步進行分析,有限責任信托并非是解決該問題的完美的方案,其也存在明顯的缺點。在有限責任信托前提下,即便信托財產不足矣滿足全部信托債務,受托人的個人財產仍舊不能被用來對剩余債務進行補充,該債務的債權人就處于債權無法得到完全滿足的進而遭受損失的境地。有限責任無疑將受托人在信托過程中的風險進行了規避,將清償不足的風險轉嫁于債權人來承擔;在我國,信托本身的地位并為被明確規定,信托過程中,受托人以其個人名義進行相關交易,而交易的相對人之所以愿意同受托人締約與受托人自身信譽密不可分,但在有限責任的前提下,該交易產生的債務卻與受托人并無關聯,對于該債務的清償受托人不承擔責任,使得債權人訂立合同時的信任完全無法得到保障,受托人不必為自己的行為向債權人負責,債權人清償不足的風險完全由其自身承擔,如此規定對于債權人極為不公平,打破了信托中信托債權人與受托人之間的平衡。
(二)受托人無限責任的理論分析
通過對于有限責任弊端的分析,信托債務的清償風險如果不能得到解決,將極大的影響信托關系的穩定,而無限責任信托則有效規避了該風險。在無限責任信托中,當現存信托財產不能完全滿足對債務清償時,受托人仍需以其個人財產對不足部分進行清償,現實中即使出現了信托財產不足以清償信托債務的情形,債權人仍舊可以通過請求對受托人固有財產進行執行從而保障自己的債權得到足額清償,避免自身利益受損,規避清償不足的風險,彰顯該制度設計對于債權人的保障。與此同時,采取無限責任模式對于受托人行為的過度自由進行了約束。由于在無限責任模式下,受托人需要以其固有財產承擔清償不足時的繼續清償責任,正因如此其行為不妥也將導致自身利益的損失,所以該模式的架構為受托人行為提供了擔保。得益于無限責任信托的上述優點,該模式仍舊具有存在的價值。
無限責任信托的弊端也相當顯著,在無限責任信托的模式下,一旦信托財產不能完全滿足第三人債權的實現,則需要受托人以個人財產對于不足部分繼續清償,使得受托人在當前的發展中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而在處理信托事務中所能獲取的利益卻是有限的,無限責任模式下,高風險換來低收益顯然不是信托業穩定發展的長久之計。
(三)受托人無限責任與有限責任結合
通過對于有限責任與無限責任優點與弊端的分析,筆者認為,單一的確定受托人對外承擔無限責任,勢必會打擊受托人從事信托行業的積極性,不利于信托事業的進一步發展,但是若單一確立有限責任,是的受益人或是債權人承擔了較大的風險。因此,借鑒美國、日本的經驗,引入限定責任,即以受托人對外承擔無限責任為一般原則,同時規定當事人可以以約定的排除無限責任的適用,為信托當事人提供了一定的選擇適用空間。
在限定責任信托的制度設計中,為降低無限責任下導致的對于受托人的較高風險,受托人可在信托中通過約定的方式規避無限責任,進而選擇對于自身有利的有限責任。該模式避免了受托人對于自身承擔過高風險的顧慮,在利用該規定時,受托人應在交易時就該內容進行約定,按照當前我國的信托狀況,大部分受托人具有進行該約定的能力,進而使得受托人、信托債權人以及受益人面臨的制度風險得以規避。確定無限責任為一般原則而非將有限責任,也是具有相對應的考慮,倘若確立有限責任,則信托與公司兩者就會面臨趨向一致的風險,信托具有的靈活便捷的優點也將消失,再次將受益人與信托債權人推向風險。同時,基于信賴關系的產生的信托過程中的相關交易也將受到影響。
采取限定責任模式時,應當規定限制受托人責任的這種約定需采取書面的形式進行,結合《信托法》第8條的相關規定,雖然該約定并非設立信托的情形,但是該約定卻與信托運作具有重大的影響,因此在形式上應當與設立信托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從穩定性方面的考慮,因此應當采取書面形式。
五、結語
我國現行《信托法》對受托人對外承擔何種責任這一問題,確認兩者中的任意一者都存在著應用中的瑕疵。基于上述探討,受托人承擔有限責任的引入有利于平衡信托關系中各方的利益,在確立無限責任原則作為一般性原則的基礎上引入有限責任原則,賦予當事人可以通過約定排除適用無限責任的權利,降低受托人風險,同時雙方自愿選擇也最大程度保障了交易自由,為司法實踐指明了方向,使得立法目的與實踐相統一。
參考文獻:
[1]周小明: 《信托制度: 法理與實務》,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第289頁。
[2]高凌云: 《被誤讀的信托———信托法原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24頁。
[3]張淳: 《中國信托法特色論》,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229頁。
[4]張軍建: 《信托法基礎理論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年版,第210頁。
[5]趙廉慧:《信托受托人對第三人責任機理研究》,《廣東社會科學》2016年第4期。
[6]周小明:《信托制度:法理與實務》,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第400 - 401頁。
[7] [美] 烏戈·馬太:《比較法律經濟學》,沈宗靈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65頁。
[8]參見浙江嘉城中天律師事務所與方正東亞信托有限公司請求撤銷個別清償行為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2014)浙嘉商終字第231號。
[9]孟德楷、李福恒:《公司資本轉積增注冊資本過程中追加出資不實的信托股東被執行人的法律問題》,《中國法律》2013年第6期。
[10]陶廣峰、張曉云:《信托業破產重整研究———以伊斯蘭國際信托投資有限公司為限》,載于《金融服務法評論》(第一卷),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340-342、345頁。